搜索
  登录

物以适用 食以适舌的屯堡汉族工艺文化
所属图书:《雷山屯堡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1文章字数:6036字

二十一 物以适用 食以适舌的屯堡汉族工艺文化

雷山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斜坡地带,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古代属生苗化外之地,受汉文化侵袭较晚,直到雍正乾隆年间,中央政权加强边疆地区统治,建立政权,安屯设堡,以军屯和民屯形式,开辟苗疆,中原地区汉人陆续迁入雷山境内居住,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文化,与本地生产劳动、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在工艺文化类中,较为典型的有制陶、制鞭炮、制豆腐、制糖技艺。

1.土陶瓷器制作

以前,雷山县域内居民不会制作陶器,吃饭、盛水等日常生活所用都是木碗、木桶、木瓢等一些就地取材、易于加工的简单木制品。随着社会发展,地区之间开始互通有无,商品流通逐渐兴盛,商人肩挑贩卖,将实用土碗、土坛、土缸等带进雷山,以换取本地居民的鸡蛋、兽皮、粮食、木材等,方便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土归流之后,汉人陆续迁入,为制陶业在雷山生根发芽提供了条件。据《雷山县志》记载,1901年汉人在丹江镇陶尧村开窑做土陶碗。20世纪30年代有部分工匠到长丰村建土陶厂。从此两村部分村民就以制陶为业,也有其他民族加入其中,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土陶瓷器用细腻、黏性强的土壤,经制泥、拉坯、修坯、上釉、码窑、焙烧等工艺制成。

制泥,取自2米以下、呈酸性、细腻无污染之白散泥、黄泥、乌泥、青泥、蓝泥,晒干之后按一定比例混合碾,用木棒捶碎,挑放入淘塘。在此前先用直径为10—12厘米、长约33厘米的圆杂木,打三个眼,用杂木做成约40厘米长的两个齿,插入圆杂木两边的孔眼,中间一眼,再用一根野木,直径约7—8厘米,长约2米,将一头削成3—4厘米宽的齿插入便成淘耙。用淘耙反复敲淘,将泥淘烂水浑,用打桶将泥浆舀入水沟过滤冲入另一泥塘中积淀,放水将泥浆舀出,晒干,成为陶泥。其间需用1200目筛子过滤,确保成为可用陶泥,筛目过大,泥浆粗糙,影响陶泥的黏性和细腻度。另外,水沟越长越平,泥浆越细腻。

拉坯、起底,即将陶土泥放在碗车或窑货车上,利用转动提拉成坯或坛底形的重要过程,它将决定成品大小及形状。拉坯分两种,坛子、花盆类,首先起底,小坛二道工序,大坛三道工序,第一是起底,第二是接桶子。按照器型大小将泥条圈起来,逐层叠加成形。先用一张布浸入水中取出,放在所叠的泥圈上。然后用双手,左在内右在外,随着转盘转动,将所叠泥条拉提成形,待晒干或阴干到一定程度,又端到转盘上,用左手拿抵锤放在捅子内,左手持敲锤在桶子外敲打,使坯结实,表面平整光滑而且可以接合缝条,填补空隙;第三道工序是接好的桶晾干到适度,又端到转盘(窑货车)上接坛盘,这就是坛类产品的生坯生产过程。碗、碟类,直接将碗泥搭在碗车(即转动盘)上,转动转盘搭泥头,就可以利用其快速旋转之力量,用手指提拉使之成形。转速每分钟1400转为宜,快了陶盘不稳,坯不均匀,慢了提不走泥,坯不成形。现在也有人用模型,效率高,但需要场地大,而且均匀度和质量相对差一些。

修坯,即给坯修理美化的过程,不同瓷器方式有差异。以碗为例,将晒干坯置于电动机陶盘上,左手伸开轻按碗心内里,右手拿刮刀贴住外侧,利用转动力,刮掉表面上毛刺、棱角及其他凸出部分。然后修掉外侧底部毛边,即修脚。

上釉,修好边晒干的碗,一般十个一叠叠好,工匠双手拿着,呈水平状态,碗沿浸入釉盆里转动一圈,抽出晒干。釉环宽度2.5厘米左右,底端无釉,确保高温焙烧后不黏在一起。釉层厚度有纸张厚度为宜,太厚容易起皮,太薄色泽差。此外,若乌泥在陶泥中比例较大,釉层要稍微厚一些,确保焙烧之后的色泽度。

码窑,即装窑,是在窑内装放陶器生坯的过程。根据每一洞窑底倾斜度确定陶叠“雄度”,雄度为一叠陶器堆放偏移间距。倾斜度大,雄度也大。反之,倾斜度小,雄度也小。窑倾斜度有要求,一般15度左右。在烟囱作用力下,倾斜度增大,窑内抽风速度快,不利于保温,升温慢,倾斜度减小,抽风速度小,不利于柴火燃烧,同样不利于升温。码窑时,以碗为例,正常是50一叠,放在陶墩上,通过陶墩调整碗叠雄度。靠近火的第一排后仰,雄度约3厘米,第二排至第四排逐渐变小,第五排站直,挨着站直放三排,最后再码三排前倾构成一堆,依次码放,直至满窑,单窑一万个碗左右。讲究雄度,是出于焙烧时考虑,窑较高,碗上方留有足够空间,烧窑时火苗呈弧形贴着碗堆上方,最前一排和最后一排温度较高,同一叠碗温度相对较高一侧会收缩,雄度确保焙烧之后,每一叠碗端正,不变形。

烧窑,烧窑过程最为考究工匠技术和经验,温度掌控全凭通过观察火苗和碗颜色变化来确定。单窑之间呈梯状相互挨着,一般6至10孔,最下边第一孔为空窗,用来预热。先将空窗缓慢升温到1300度左右,紧挨着第二孔窑自然升温到500至600度之间,避免突然升温出现开裂现象。封好火口,烧第二孔窑,缓慢升温8至12小时,窑内温度升至1300度,恒温1小时左右,封好火口,再烧下一口窑,以此类推直至烧完。烧窖最好用质地较软的杉柴和松柴,火苗长,成炭少,利于升温和窑内受热均匀。

出窑,烧完冷却,就可以出窑。经过焙烧,陶器有些轻微地粘在一起,用特制铁片或木片轻轻地敲,脱落分离。经过筛选分级,简单包装,就可以出售了。

制陶业的扎根和发展,改变雷山人民生产生活所需土陶用品依赖外地引进的历史,方便人民生活,增加了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现在陶尧、长丰两地碗厂,长期生产各种大小型碗、盘子、碟子、水缸、米缸、酒海和大小型菜坛、酒坛等;农用品如烤烟筒、粪缸;建筑制品如下水道及花盆、花钵等总共百余种,质优价廉,种类繁多,使用范围广,深受县内外省外用户好评。历年来产品供给县内和邻近数县市居民。近十几年来,产品还远销湖南、广西、广东、北京、上海等地,许多产品供不应求。随着旅游业发展,还有许多外国游客也购买了一些小型产品作为收藏物。凡接触和使用过雷山土陶器者无不称赞。

2.屋瓦制作

屋瓦是屋面防雨材料,用泥制成,拱形,呈红色或青灰色,同时有隔热功能,美观整洁,经久耐用。雷公山麓的村寨,吊脚楼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屋顶的小青瓦鳞次栉比,为山中村寨添色不少。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屋瓦又重,民屋盖的都是茅草、稻草、杉木皮,不仅防雨性较差,而且不耐用,过不了几年就得翻修更换,费力费时。

秦砖汉瓦,烧制技术历史悠久。汉瓦即兴起于汉代烧制的小青瓦,用于盖屋遮雨,故称屋瓦。在巴拉河流域村寨,改土归流前,已经烧瓦盖屋,但因取土制泥和烧制技术较差,成坯率不高。烧不够火候的呈色或红或白,硬度不够。烧过火的或粘或扭,盖用不佳。

晚清,陆续到雷山定居的汉人在陶尧开窖做瓦,尔后又在长丰增开瓦厂,供应县域内人们建屋需求。屋瓦制作整个工艺流程原理与制陶基本相同,都经过制泥、制胚、码窑、焙烧等工序,只是要求没有制陶高,如瓦泥的细腻度、黏性等,但屋瓦制胚有别于制陶。

屋瓦制胚,将半干状瓦泥堆放于案板上,用铲刀削成砖形,长度约80厘米,稍长于瓦桶周长,便于后序拍捏缝合;宽度等于瓦桶高度,约14厘米,根据成品瓦的规格而定,不同瓦厂规格略有区别。泥砖高度可多可少,根据工匠习惯而定,以方便操作为原则。瓦桶套好瓦衣置于案板上,用“弓子”从泥砖上均匀切开厚度约1厘米泥片,双手灵活提拉裹住瓦桶,手和木板配合拍打黏合均匀,提出去晾晒,然后做下一桶,不断重复。待二三十分钟后,水分蒸发,瓦泥凝固,能自行支撑不变形时,就可以脱瓦桶和瓦衣了。手用力一捏,靠弹簧支撑的桶身变小抽出,继而脱开瓦衣就剩下泥桶,泥桶内壁为瓦桶身的四条棱痕均匀分成四片,便于后续掰开。瓦胚制成,任由晾晒至干,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方可掰开,然后码窑、焙烧。

3.鞭炮制作

汉人迁入雷山同少数民族杂居之后,在生产生活许多方面入乡随俗,同时也沿袭自己的习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亲朋好友相聚,燃放鞭炮热闹气氛,引得人们纷纷效仿,又反过来影响本地少数民族同胞。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社会发展。

丹江镇治安村是远近闻名的鞭炮村,从开始自给自足发展到后来以制炮为业,其历史已无从考证。制作鞭炮所涉及的原料为硝、硫黄、纸、糨糊、黄泥等。主要工序有制硝、制火药、制纸筒、制引线、插引线等。

扫硝,硝为一些矿物盐泛称,制作鞭炮所用硝即俗称的硝土,其色黄,有苦、辣、盐味,质松软,将其晒干,与木炭灰混合就成为用来制炮所需火药,一般存在于厕所,猪、牛栏屋,庭院老墙脚。用扫帚或其他东西打扫聚拢,摊开于竹席晒干。

制火药,将桐子壳烧成灰,与硝土以1∶2比例混合,放到锅里煮溶滤渣,继续蒸煮,水分蒸发后成半干状,装入有棉圈的盆子里,积淀冷却结晶,拿出来即是老百姓俗称的“马牙霜”。“马牙霜”和木炭灰一起煮溶至小团状,晒干后与硫黄舂乱,磨成细粉,即为制炮所需火药。

制纸筒,按一定规格裁好制筒用的爆竹纸。在擀凳上将纸擀成空心纸筒。纸筒表面糊一层彩纸,有防水、装饰之功效。将纸筒用麻绳扎成六角形饼状,用阔刀折腰裁断,一饼裁成两饼,经验丰富的师傅可以加大裁纸宽度,一饼折裁成四饼,提高效率。用刷子在纸筒上端涂抹糨糊,晒干后封住纸筒一端,便于筑装泥土和火药。

装火药,先在封住一端的纸筒里撒入一层干燥细粉泥土,然后撒入火药,最后再撒入一层泥土,用特制五指钎筑实。筑得越紧,火药受潮概率越低,两端封泥不易脱落,燃放声音越大,质量越好。

制引线,将特制木浆纸切成一根根长纸条,固定住纸条一端,纸条展开,用一根铁棍沾上硝粉,手一抖,硝粉脱落在纸上形成长条,手一搓,一根引线就出来了。用沾上米浆的手顺着引线一捋,晾干后米浆裹住,引线就不会散了,按照需要剪成多条短引线。

插引线,用细铁钎在筑好的纸筒一端钎眼,插上引线后,将钎引一头筒子扎紧,以防引线松动、脱落。单个鞭炮做好后,根据需要,用棉线将它们结成挂,每挂分100响、200响、500响、1000响、5000响等不同规格。

鞭炮用途广泛,人们在婚丧嫁娶、建房立屋、逢年过节,还有升学酒、庆功宴等各种场合,燃放鞭炮来热闹气氛都是一个重要内容。治安产的鞭炮种类繁多,有不同类型大小鞭炮、电钢炮、礼花炮等,质量好,价格低,远近闻名,深受县内外人民欢迎。除供应本县居民需求之外,还外销凯里、榕江等地。近年来,国家加强对烟花爆竹生产、销售管理,提高了生产资质门槛,而治安产炮都是家庭作坊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竞争不过外来产品,已经关停,不再生产。

4.豆腐制作

豆腐作为汉族传统食品,蛋白质高、低脂肪、生熟皆可食用,老少皆宜,发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随着中原汉人陆续迁入,豆腐制作技术也被带进雷山,与当地生活习惯相结合,工艺不断改进,做出符合人们口味的豆腐,时至今日,一直是百姓餐桌上的佳肴。

豆腐制作工艺简单,千家万户,特别是家庭妇女,几乎都会做。制作豆腐所需原料为豆(黄豆、绿豆、白豆、豌豆)、石膏、米酸汤等。豆腐制作工序主要有磨豆浆、过滤渣、点豆浆、压豆腐等。

磨豆浆要先将豆去壳洗净,冷水浸泡4至5小时,完全发胀变软后捞出,再加一定比例的水,将适量的豆料舀放入石磨(现为豆腐机)里研磨,防止过干堵塞,影响研磨效果。反复研磨,直至豆壳片状物很小,成为生豆浆液。

过滤渣要用开水烫生豆浆液,充分溶化,然后装进特制布袋里,收好袋口,用力挤压2至3次,榨出豆浆汁,打开布袋,加入清水,将浆汁挤净,制得豆浆液。打开袋口,取出豆渣。豆渣是上好的猪饲料、牛饲料,不可废弃。

点豆浆,是最为讲究技术的环节。将豆浆液放入锅内,煮40分钟左右,豆浆液煮沸,用瓢撇去漂浮泡沫,然后装入桶里,稍微降温,一般有六七十度左右,就可以顺着桶边倒入适量石膏水(也有人用米酸汤),肉眼观察,过一会就会凝结成脑,里面有一朵朵豆腐花,并慢慢积淀,上层水变清,呈绿色,若凝结状况不理想,再适量加入一些石膏水,静置一段时间,以便其完全积淀。要特别注意石膏水量的控制,少了,豆腐较软,烹煮时易散,不成型,不方便食用;过多了,豆腐会变老、变硬,味酸,口感不好。

压豆腐要事先准备好干净、无污染、无破损的豆腐箱,将豆腐帕置于平整的豆腐箱内,将豆腐花一瓢一瓢地舀进豆腐箱里,水从下边流出,豆腐花积淀在豆腐箱里,等豆腐花积满了豆腐箱,将豆腐帕四只角翻过来,平整包住豆腐花,压好木板,上面压好石头,以增加压力,缩短脱水时间。约半个小时,脱水适中,揭开盖板,白色或淡黄色,形状固定坚挺且有弹性的豆腐就做成了,烹煮之后即可食用。

雷山地区百姓,一直以来家家户户都时不时自做豆腐来改善伙食。近年来,经济发展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大多数人家想吃的时候,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便宜、实惠、方便,多数家庭都不再做豆腐。

5.米花糖制作

米花糖是一种传统工艺食品,味甜、酥脆,深受人们喜爱。汉人将其制作技术带进雷山,本地人民喜欢吃米花糖的同时,一些人也学会了做米花糖。米花糖所需原料为糯米、红薯、小麦、油等。主要制作工艺流程有蒸米、炒米、熬糖、拌糖等。

蒸米,糯米过筛,去除碎米等杂质,清水淘洗,浸泡七八个小时之后装入甑内蒸熟,倒出在竹席上摊开,冷却弄散,以便炒米时受热均匀,完全泡开。然后烘干或者阴干成为阴米。

炒米,阴米倒入锅内,用微火炒,微熟后舀出。将猪油或菜油倒入锅中,加热待油充分冒泡后,再把微熟阴米倒入油锅内,酥泡后将油滴干,筛除未泡饭干,以防饭干坚硬,影响糖的酥脆。完全泡开酥米即为待用油酥米。

熬糖,首先,将小麦洗净泡水五六小时后捞出,均匀分撒在垫布的干净箩筐内,每天给箩筐洒水,保持麦苗生长发芽所需水分,四五天之后,麦苗长长,可以用来制作麦芽糖。方法是将小麦牙从箩筐中取出,放入研钵里捣碎,加水成为浆水,装入干净布袋,用手慢慢将浆汁挤出备用。其次,新鲜红薯洗净,舂乱后放入石磨里反复研磨成浆,装入干净布袋中,倒入清水,收好袋口并揉动,红薯淀粉顺着清水流出,静置一段时间,待上面液变清,即可倒出清液,剩下桶底白色浆状物,滤干水分,就是所需淀粉。将淀粉放入锅里,加入适量水,缓慢加温并不断搅动,待淀粉煮熟成为糊状。最后,糊化淀粉稍微冷却至60度左右,加入制好的麦芽汁,保持温度,淀粉在麦芽汁作用下,逐渐糖化,七八个钟之后完全糖化,称为糖化液。升温煮沸糖化液,制得稀糖液,持续恒温一会儿,看情况逐渐减小火力,防止糊锅。不断充分搅动,水分蒸发,待到用筷子分开能拉出细细的丝时停火,制得所需饴糖。

拌糖,将泡米花倒入熬好的糖浆内,搅拌均匀,然后铺入模框内压平,上面再撒一些芝麻等辅料,以增加米花糖香味。把模拆开,用刀切成片,即可食用。

做米花糖除了供自家食用外,逢赶场天,有人还肩挑到各乡镇集场摆摊贩卖,以补贴家庭油盐开支,老百姓也乐意买一点带回家给儿孙吃。近年来,外地厂家生产的米花糖大量涌进,本地百姓生产的米花糖在价格方面竞争不过,现在已经很少人在做。

从雍正乾隆至民国年间,来到雷山长丰、营上、连城、北建等地定居的汉人,除了土陶、鞭炮、豆腐、米花糖制作之外,还带来了灯笼、剪纸、汤圆等制作工艺,只是为本地居民接纳吸收程度低,影响较小。

雷山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