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色调净素 鲜明质朴的屯堡汉族服饰文化
所属图书:《雷山屯堡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1文章字数:3072字

十九 色调净素 鲜明质朴的屯堡汉族服饰文化

屯堡人自称“老汉人”,视朱明王朝为正统,穿长袍大袖系腰带,尤以已婚妇女梳凤凰头,着镶花边长袍大袖衣,戴手镯,系腰带(系腰)系围腰布,穿凤凰头高帮绣花鞋为主要标志。

长袍大袖衣,颜色以青、蓝、白为主,衣摆垂坠于小腿下部。衣服向右开斜襟,斜襟外边和两只袖口镶锦绣花边。平时所系的青、蓝、白布折成五寸长一丈四尺条形腰带,结婚、庆典、节日等隆重场景,则系贵重丝织腰带。腰带两端结“葫芦套”平行垂吊于腰背后,略与长袍衣摆边齐。系于身前胸下腰部的围腰用耐脏的青布(黑布)制成,围腰布以围住前半腰为度,下端略长于长袍衣摆,用一条二指宽或白或青的布条连接围腰布两上端当系带,打结于“系腰”带同垂于腰背后。富裕人家手腕戴以玉石或白银制成的手镯,手指带戴银戒或铜戒指(做针线活时,以铜戒指当顶针用),绣花布鞋为多层白布打底青帮白衬内帮,鞋头呈鸟嘴凤凰形鞋帮上绣花、鸟、鱼、虫、兽、果、云等图案作装饰。

屯堡妇女不缠足,被人称为“大脚妹”。未婚妇女分三绺(liǔ)(小束头发)梳独辫头,两边鬓发绾呈略遮耳朵的半月形,辫子越长越让人羡慕,两耳垂钻小孔,挂对称的银质耳坠。已婚妇女分三绺梳头,但去辫束发鬓,套马尾罩于脑后。发罩中心垂直插上两根玉簪形成“十”字状,“十”字中心再插一方“田”字正方形玉块,用一根一尺长的银链栓连垂插的玉簪与“田”字玉块,再包上白色或黑色纱帕。屯堡人称那插于发髻上的两条玉髻、田字玉块和银链子饰物为“梅花管簪”,插“梅花管簪”结成的形状,象征屯堡妇女对丈夫的忠贞不渝——妇女走过千山万水来到贵州高原地区,就要与丈夫永结同心,在一起耕田、守家、传后裔,建设兴旺发达的大家族。

上了年纪的妇女,称“太婆”。“太婆”的服饰相对朴实,不再包白色头帕、着白色服装,头不再插“梅花管簪”,不再戴耳坠;所穿的长袍大袖衣尺寸逐步缩小,服装衣襟和袖口不再镶华丽的锦绣花边或不再镶花边,也不再系贵重的丝织腰带(系腰)。到了冬季,增戴头帽、“手笼”,增扎绑腿,以此防寒保暖。

男人穿着以青、蓝、白布加工而成对襟短衣和大襟长衫,衣服不镶花边;一般不系腰带,劳动时系上一块围腰布防止弄脏衣裤,对襟短衣竖直开襟于胸前,从中系扣,右上胸前和两个下摆各缝有一个口袋(俗称“三个荷包”),钉5或7颗布疙瘩纽扣。大襟长衫向右开斜襟,也钉相应的布疙瘩纽扣。穿宽腰大裤管的“齐筒裤”,便于劳动时捞卷裤脚。春、夏穿船形浅帮布鞋,秋、冬季穿长筒高帮鞋底钉铁钉的靴子鞋。上了年纪的老者,头戴毡窝帽或青布头帕,穿长衫,经常吸旱烟的老者还手提一根竹子长烟杆。经商做生意的系个牛皮缝制的“包肚”包在长衫遮盖着的腹部,用以装藏钱币和贵重物品。

屯堡服饰的穿着讲究的还有:喜庆场景,特别是逢年过节和结婚庆典忌讳包白帕、穿白色衣服,甚至忌讳穿白色鞋袜,办丧事则应着白色服饰表示吊孝,逝者的晚辈亲属穿白色长衫包白色头帕,孝子孝女不要顶白棉纸,披麻衣系草吊,以表治丧哀悼。出嫁女儿回到娘家已经是受尊重的客人,要将所系围腰布带转于腰前打结,免得让人误当儿媳妇对待。

民国时期穿戴装束情况说明表

(注: 时限 对象 项目 中华民国时期 上年纪老人装寿装中青年装 新娘嫁妆少年儿童装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头(饰) 剃刀剃头留短发 或剃光头,包土 织布青色头帕 剪刀剪发齐后颈 中,两边用夹针 夹于耳后,有的 留长发辫束发 髻套马尾套于脑 后,有的戴纱织 帽、有的穿耳戴 各式样耳环。剃发戴帽或包衫 帕 绾发戴帽或包衫帕 剃刀剃留短发,戴学生帽或包青 色衫织包头帕以 及遮阳帽。剪刀剪留短发,用夹针夹翻两耳 后,有的留长发 打两根辫子,越 长越受人羡慕。笔机尼、阴单布、土织布缝制青、蓝、白色衣,带银花、搭喜帕、红喜衣、有 的坐花轿,陪嫁有帐、被、枕头、床单、木厢柜、衣、裤、鞋、袜。富裕人家 全堂嫁妆有花床、大小桌、高矮凳,水桶、盒、火盆、脸架、火钳、煮饭锅、 衣柜、碗柜、大小碗、筷子等。带纱帽或剃光头 剪短发齐后颈中 部或留长发打辫子 手(饰) 手戴布缝 手笼套,带银、铜 质手镯或 银、铜质 戒指。上衣(布、色) 外衣穿手工针缝土 织布对襟五或七扣 短衣或斜襟青、蓝 色长衫,里套相应 白布襟衣,黑白相间。外衣穿手工缝 青、蓝土织布斜 襟短衣或斜襟长 袍,绣花边,里 套相应白色套襟。花丝绸斜襟长 衫,外套马甲 斜襟长袍或斜襟 短衣 青、蓝、白色对 襟五或七扣短 衣,富有的穿中 山服。青、蓝、白色土 织布料,手工缝 右斜对襟短衣,有的配缝花边。青、蓝、白色土 布对襟短便衣。颜色同上,土布 斜襟短便衣 下裤(裙) ( 布、色) 手工缝长连裆 裤,裤腰用白 布衔接,白布 柔软便于布半 带抽扎裤腰。同上 伞笼便裤 同上 青、蓝色土织布、 手工缝长裤白布接腰,或缝伞笼裤 腰,便于布带收缩腰间,富有的穿西装裤。同上 土织布青色便 裤,腰套布带 挂在颈上。同上 脚(鞋、袜) 闲时穿手工缝 制成船形的白 底青色布帮布 鞋或木板鞋,加 买衫织袜子,劳 动时穿草编鞋。闲时穿手工制 成船形白底青 帮布鞋,劳动 时穿草鞋。白底、青帮布 鞋,白或青色 衫袜 同上 闲时,白底青 邦,手工缝制 布鞋,劳动时 穿草鞋或草编 扎麻耳草鞋。闲时穿白底青 帮绣花鞋衫袜,劳动穿草 鞋。布鞋衫株、木 板踏鞋 布鞋、衫株)

据县城老裁缝莫正权师傅讲:1945年间,雷山当地已经有了三架缝纫机器,(本地人尤国民、李文美、文可金各一架,是从贵阳买来的,他们同时都在雷山县城从事缝纫业为生),但早于此前的七八年间,先有凯里县的一位师傅,名叫龙麻子,将自家的一台缝纫机抬到雷山县城开办缝纫店,但不久即离开。这些在丹江城的裁缝店,摆着一块与裁缝师腹部齐高的木案板,木色光滑,案板一边摆着剪刀、尺和画线用的粉笔,同时还在一边叠放布匹和碎布。一年到头,裁缝师往往要在吃年夜饭前才能关门停工,但还是有一些人取不了新衣过年。裁缝师也很讲究,小孩的新衣先做,大人的摆在后面,因为,过年再缺不能缺孩子的一身新衣服。人们在做衣服,大多在临近过年的冬天,从春天到秋天再到冬天,这段漫长的时光里常常是不敢奢望做新衣服,常人路过裁缝师家,总会朝店看了又看,从远远地望一直近近地瞧,心像被裁缝店牵着走似的,即使是不指望做新衣的春、夏和秋天,好像看了也过过眼瘾似的。因为那年代少食缺穿,长长的一年里也就那么一两套衣服裤子,集市没有成衣成裤卖。市场仅有的也只是木机织的棉纱白布和用蓝靛染成的窄幅青、蓝布料以及半旧衣、旧裤、旧帕等变卖或货与货交换。

自从民国时期到人民政权建立后的60年代末,在这60年的漫长时间内,乡村的平民百姓,主要还是靠家庭主妇将买来机织布或自织的布料通过手工裁剪与用针线缝制衣服。直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至今,人类智慧推动着科技的发明创造,使工业产品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各种机缝机织品普及,成衣、成裤和鞋袜大量上市。昔日商业、供销独家经营的萧条境地,变成了全民生产与经商,应有尽有,而且是名目的各色、各款式、各质料,从平常穿戴到婚嫁妆时,根据各自喜爱,自由选择,原来屯堡中除老一辈的男女外,服饰已融入大文化时代了。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郭沫若的这句名言,为服装变化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了解,首先是从“貌”开始的,而服装即是这个“貌”的主要构成内容。

服饰是一种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演化,及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变化而产生、发展、演化着的文化体系,并时时受这些客观的条件的制约。由于各地各民族之间存在的地理气候与人文历史传统的差异,导致各民族的服饰有所差别。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别,也使得各族的人民,对其传统服饰产生了特殊的热爱之情,而这种热爱,实际就是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

雷山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