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三)乌叠司
所属图书:《雷山屯堡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1文章字数:字

(三)乌叠司

乌叠司土千总驻望抚堡。建有土城和衙门,置千总、把总、外委各1员,兵80名,管70寨。土司千总余氏(苗族)。其先余凯,系雍正年间“开辟”苗疆时所住;其后余应宗(世袭)。晚清废。其子孙及故居尚存,但房屋早已更新。

乌叠司土司衙门建在望丰堡上半部,即场坝街后。屯堡周围都用土筑墙围住,南面建一城门,人们都叫上城门,其余堡内出入的地方则建一门楼,设警卫、门丁即在楼上隙望动静。现今的望丰小学教学楼及操场地盘,原是一块大田,是土司田。梯田中的大长田是望丰最大的田块,也是土司田。土司堡内设一百户,姓周,也是当时基层组织的官员,他住过的屋基是两进天井的地面,早年荒废,现有五六家平民居住。

清廷为了加强统治,晚清光绪年间废除世袭官吏土司制度,采取任命流官统治的措施。于是土司被废除,墙垣、城门、门楼也就无人用了,年代久远坍塌无余。

乌叠汛(营)被叫作营上,地址在望丰堡上约二里多路的一个偏坡上,现雷舟公路上方,面积约2.5个平方公里,坡腰坳上有一块约三亩左右的平地,两蹬地面是建筑武官衙门的地址。该衙门是坐北朝南的地形,上一蹬有一正厅,设厅堂,两旁都有长廊,对面是一幢对厅,下一蹬有一幢厅房,两旁都是长廊厢房,一条通道从外进入直达正房厅堂。这就是乾隆年间修建武官衙门的地址。当今,这块衙门地基,已修为良田,田的名称仍叫大衙门,面积约一亩多。这座衙门,据说是一个姓吴的把总住,厅堂门前天井的地方,有一株大皂角树,远近都可看见。

乌叠土司衙门故址

衙门的后面即北面有一块长方形平地,面积约2亩多,是练兵用的教场坝,东面的当头高出教场坪五六丈,是打靶用的,叫作靶子头,靶子头的背面坡上约十来亩地,是桑秧园,里面还有一些桑树,可能是乾隆下江南时谕诣苗疆开荒种地、种桑养蚕而育此桑秧园的。再向东往下约一里许,有个小市场,叫兔场坝,场期是逢兔逢鸡的天赶场,所以叫作兔场坝,遗址位于今大田边(响卯)寨后坡顶坪地。因与望丰堡距约离一里路,望丰设堡后移到堡中,是堡中场坝街的来历。

从把总衙门附近向西上去,全是偏坡,都是梯形的噔噔屋基,这些屋基都是绿营兵居住,现这些屋基变为梯土,中段有座关帝庙,而关帝庙还有几根柱子撑着,庙门前有两棵白杨树,附近还有少数花草。

再上儿蹬屋基,就是较陡的一个小坡头,呈窝凼形,东高西低如一大灶,面向西敞着口,约三四平方丈宽的面积,这就是汛(营)的邮亭,是当时文书来往收发的设置。西下约100多米有个大草坪和两个小坪地,共约4亩宽,是当时设的塘房——即驿站,是清廷官家人马歇脚的住所。西去通舟溪千箱堡,东去则通黄茅岭、老丹江城。塘房西上将近百米,就到大路。

所谓大路,就是当时的官家驿道。大路的外侧有座小尖坡,坡顶是清廷统治时期设置报警的烽火台,人们都叫这座坡为烟灯坡。它的作用是大凡情况紧急,或别处有警,都用举火,或放烟报警或转报别处传来之警。即白天发生紧急情况,则燃火能产生浓烟的物质,浓烟由烟管直送上空;若夜间发生紧急情况,则将有油质的东西,烧成大火升上空中,对方看到随即接应或转他处。鸡勇塘也设有一座烟火台,是与黄茅岭司汛相照应的。鸡勇塘西面接排记坡与这座烟灯坡遥遥相望,东临掌排不远,它是与黄茅汛相联系的。从烟灯坡翻过大路坎上,就是马道。这条马道是乌叠汛(营)绿兵训练马修的,长约二三百米道。

乌叠司余姓土司后裔堂屋祖神龛

乌叠大寨建堡后,从大田边迁响卯于堡中土司衙门前赶场集。李姓里甘氏族犀牛滩斗牛场仍如期举办,并在堡后坳和场坝街开展游卯活动。这与土司和百户有比较开明的管理智慧有关。因而有幸在咸同乱世中生存和惠延子孙。

此外,还有都江厅顺德营乔桑司,治所今永乐镇乔桑。雍正年间“开辟”苗疆,张绳熙被置为土千总。晚清被废 [1]


[1] 参见张中奎著《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02页。

雷山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