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北建堡
所属图书:《雷山屯堡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1文章字数:3817字

十三 北建堡

北建,苗文Eb Vil Diel,今西江镇北建村北建。地处东经108°06′,北纬26°27′,海拔988米。梯田坡地。半坡建村、住地倾斜,呈梯形块状聚落。房屋木质结构瓦顶吊脚楼建筑,坐北向南。汉苗杂居。有张、龙、丁等姓居住。1985年有85户472人,其中汉族56户352人;苗族29户120人。耕地面积田279亩,土71亩。2015年有汉族101户,275人,其中,男170人,女105人。

北建与丹江镇教厂村丹江厅古城城遗址接壤,历史上是从丹江地方走凯里进贵阳的主要通道。

初建丹江厅城时,北建是厅城的北堑(寨),登山顶可见,又称为“得见”。乾隆二年(1737年),为了加强丹江厅城防卫,北门扩建,将“得见”命名为德建,建德建堡。乾隆三年(1738年)德建堡安设屯军60户。从黄平、平越(今福泉)等地招募汉人充当。被募者携带眷属,发给路费,克日奔赴。后因地处丹江厅城之北,故简明刻意改称北建。到北建堡充当屯军的汉人有朱、许、陈、张、曾、丁、吴、孟、熊、杨等姓。每名屯军给田1号。屯田分上、中、下、劣4等,上等田1号80挑,中等田1号120挑,下等田1号150挑,劣等田1号200挑至300挑,并发给耕牛、农具、种子等。秋收前发给本人及其眷属口粮,秋收后由屯军自理。

北建堡银杏树

屯军设有总旗,由曾、许两姓先后充任。军屯农忙种田,农闲演武,集中于教场,大旗、小旗统率,10人1组。堡内防守森严,与背后坡西北部有松林汛牢牢控制着丹江厅城的北门。

屯堡修筑的城墙,上城门是防己哨所,在上城门修筑的瞭望台与背后坡最高峰的碉堡相峙;堡的南面即寨脚为下城门。东方是通往丹江厅的大道,有“三岔路”门哨。咸丰三年(1853年),改称北建。咸丰六年(1856年),杨大六率苗民起义军攻打丹江厅时,还曾在北建寨头坪地练兵,现称为杨大六练兵场。之后杨大六率部从北建方向攻破了丹江城。

据张姓家谱对起义军横扫屯堡时期的记载:“咸丰五年(1855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张氏被‘苗叛’毙死3人,余皆逃到都江三脚坡(今属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居住隐蔽,堡内房舍荒凉,草木丛生、田土荒芜”。张秀眉、杨大六起义军失败后,清廷诏抚安民,汉人屯军复归。后又有王、李等姓迁入。清光绪年间,屯军名存实亡。屯田开始“私行典当”。民国初年,屯制已废,屯田可随意典当或自由买卖,不论苗民、汉人,坐户、客户,有钱均可买田。凯里排洛王姓先后买去田15号,约1800挑之多。从此,苗族先后迁进堡内居住,或买田或当佃户。现在住在北建的黄、杨、罗、潘、龙、陆、文等姓苗族,皆是民国时期先后迁进村内安居乐业的。民国三年(1914年),丹江厅改县、置保甲,北建堡配置保董1人,隶属丹江县西区,区驻地望丰。民国二十年(1931)撤销保甲,改置乡、镇、闾、邻,北建改设邻,隶丹江县第四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丹江县第四区第二联保,联保办公处驻地报德,北建堡设2个甲。民国三十年(1941年)六月,撤销丹江县、北建堡划归台江县建安联保,联保办公处驻治安堡。后改为建安乡,乡公所迁驻龙塘,北建、龙塘、猫鼻岭等村寨为第四保。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七月,置雷山设治局,第四保隶设治局建安乡,直到人民政权建立。此后,为雷山县建安乡第四村。1953年划小乡后,北建堡隶雷山县西江区龙塘乡。1958年后,隶雷山县(1959年并凯里县)西江人民公社龙塘生产管理区。1962年后,隶雷山县西江区白连人民公社,与猫鼻岭合为一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白连乡北建村。

人民政权建立前,北建堡住户多以农业为主,农闲有少数人从商,小本经营直户挑贩运土烟或住址零销等货品。民国时期,全堡有7人识字。民国十七年(1928年),黔军驻黔东南张元勋部曾委屯堡人张忠纯(宝书)任丙梅县(今属从江县)县长。1950年,国民党贵州黔东绥靖区司令部委屯堡人陈简侯(国书)为雷山县和凯里县副县长。

人民政权建立前,堡内有住户41户,其中有地主4户,田约350挑左右。自耕或半自耕的有25户。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完全靠租赁土地耕种或出卖劳动力维生活的佃农、雇农有12户。

北建堡民居建筑

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无地和少地的人家分得了田土,实现“耕者有其田”。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北建地理位置处在山坡上、日照长,土壤肥沃,植被较好,雨水足,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玉米、红苕、洋芋、豆类等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籽、油桐籽、土烟、烤烟、茶叶、辣椒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展科学种田,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1990年底,北建堡住户有曾、张、朱、阈、吴、陈、王、黄、杨、龙、潘、吴、孟、罗、陆等15姓氏,有汉、苗、侗、水、瑶4个民族,共89户,粮食收15.5万余公斤、人均口粮300多公斤,有82户粮食达到自给或有余,占总户数的83.67%,温饱基本得到解决。由于生产的发展、生活共同得到提高,消除了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与歧视,各民族和睦相处。汉、苗、侗、水、瑶各族均已通婚。

北建堡上设有公办初级小学一所,教师3人,学生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9%。具有初中文化的有35人,高中文化的20人,先后毕业于贵州大学、贵州工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有3人,仍在大专学校就读的有2人。文盲率已降到20%。全堡有在省、州、县、区、乡各级机关工作的22人。其中国家干部15人,内有区级干部5人,工程师、经济师等4人,一般干部6人,全民所有制工人2人,余均为集体所有制职工。

1992年撤区并乡,北建为一个行政村,隶属西江镇管辖。该村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51户,总人口1200人,是一个汉、苗、瑶等民族杂居的村寨,总面积为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519亩。北建自然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土地肥沃,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农林资源。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北建村重点以种养殖业为经济生产的主线,种植了茶叶、水果、蔬菜等,新建茶园数百亩,蔬菜种植151亩,水果种植57亩,同时开发特色产业种植,2010年以来,利用技术推广开发种植核桃,并成功地挂果,现在核桃已作为该村的名特产向市场推出。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北建村经济逐年提高,农民收入也显著增长,在各项矿物质的支持下,北建村逐步完成了通村组步道、村委楼、村活动场的建设,为该村建立新农村夯实了基础。

北建有一棵叶绿绿、树荫荫、树径有四人合抱大的银杏树,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传说这棵银杏树,是在一千年前张姓的祖先从湖北来这里定居时栽植的。现在这棵银杏树根系发达,树冠十几米,树上还长有十几个乳峰顺树垂下,十分好看。寨子的人十分爱惜这棵银杏树,从没有谁去砍树枝当柴烧,没有用刀具去砍伤树皮,哪怕干枯腐朽的树枝落地下谁也不拿去家当柴烧,任其朽烂在地下。听寨子的老人说,这棵树十分神灵,谁伤害这棵树谁就痛得要命。这里的人认为这棵树是神树,每到农历“二月二”,寨里的人都来敬米贡酒、烧纸烧香,求树保佑平安。据说,雷山、凯里、丹寨、台江等县市不少群众都来这里敬贡这棵银杏树。

绿树成荫的北建堡

北建村有三王庙。寨上老人说,以前建的三王庙是四角天井,里面坐着一些身穿佛装、理光头的菩萨人,专为前来求佛的人招佛,祈求保佑平安。但到全国发动“文化大革命”扫除牛鬼蛇神活动时把三王庙全部铲除,菩萨也全部拿去枪毙。现在北建群众希望上级政府给他们恢复建庙,让三王庙再现。也许北建村是一块神灵的宝地,在十几年前有凯里、丹寨等地的人相约一起出资来北建的寨脚建了一座土帝庙,每年凯里、丹寨的人都抬猪到这里来求神拜佛,求老人身体健康、求子女考上大学。

北建的房屋建筑为平房,一般为三间三层,第一层关养牲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存放粮食和其他家什。现在还有很多农户仍然住着几百年前起的旧式房屋,但近几年来有很多农户建起了砖木式结构的砖房。

北建有很多木匠,目前主要有名的木匠叫张志奎,1951年4月生,汉族,除在本县的西江苗寨建房外,还到麻江、黎平等县参加了各种木质结构格式的房屋建筑。该村还有竹匠不少,比较有名的有龙世德,65岁;龙安贵,72岁;潘少华,70岁。他们主要擅长编制竹篮、粪箩、腰箩、撮箕等。

北建村的产业主要是核桃,村里的房前屋后都栽有核桃树,有的还在责任山和责任土里种有核桃树,全村现已种有核桃树500亩。该村群众说种核桃不愁销路,只要到成熟季节就会有老板上门来收了,他们村核桃个大皮薄,手指一按就裂开,在凯里、雷山都有一定的名气。有些商人在街上摆核桃卖,只要说是北建核桃,就会有人来买,但也有的商人本来卖的不是北建产的核桃,称说是北建的核桃,欺骗他人。

北建民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四月八”“端午节”“重阳节”等。每到春节,群众自发组织举行舞龙自娱活动,十分热闹。

北建村虽然离县城和镇政府较远,但现在已修建成通村公路。

腰营,苗语Yaob yenf,北键之南,海拔1110米。因清兵大营驻白键,小营驻于此,腰汉土语为小,故名。多为梯田坡地,地处山窝,半坡建村,住地斜坡,块状聚落。房屋木质结构瓦顶吊脚楼建筑,坐北向南。1985年有12户63人,其中汉族11户66人;苗族1户7人。耕地面积田38亩,土10亩。2015年有21户,70人,其中男51人,女19人。

雷山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