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治安堡
所属图书:《雷山屯堡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1文章字数:6031字

六 治安堡

治安堡,苗文Dol yel Vangl Yat,今丹江镇治安村。地处东经108°05′,北纬26°22′,海拔848米。1985年有85户417人,杨、田、肖、陆、岑、蔡等姓。耕地面积田265亩,土42亩。依山面田,村后林木幽深,巴拉河从寨脚南流过。地处山洼,坡脚建村,住地较平,呈半岛形。坐东北向西南。房屋木质结构瓦顶建筑间有砖房,块状聚落。2015年有139户618人,其中,男322人,女296人;汉族372人、苗族209人、侗族16人、布依族10人,余为水族、土家族、瑶族、仫佬族等。

未设堡之前,该地属陶尧自然地方阳旺寨,又称陶尧大寨,有100多户500多人,为丹江苗民首领香第香、久保力的住地。雍正七年正月初五日(1729年2月2日)贵州巡抚张广泗派兵洗劫该寨时,苗民凭据田坎拼死抵抗,最后只有70多人逃出。雍正十年(1732年)建堡。建堡后,安置屯军40户。侥幸逃脱的苗民和被掠夺良田的苗民又不断起来反抗,常到治安抢劫、烧掠,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清政府在镇压包利、红银领导的苗民起义后,为了维持社会秩序,震慑安抚丹江地方,1737年将该堡谓治安堡,为百户堡,设百户官、总旗官等坐镇,并设有举人、贡生、秀才、通师。安屯设堡时的官属与姓名,百户一员为陆朝举,红旗一员陆氏,总旗一员陆庭贞,通师杨启鹏,贡生韦政帮,秀才陆庭科,举人周氏。由于治安屯军户数满百,官吏较多,驻有巡防官员,为丹江厅南下七堡之要冲,故称为丹江厅十二堡的“首堡”。建堡后清王朝把所谓“叛苗”之田强夺给治安屯军,每户屯军领田一号耕种,号田估产计量,约为现今六至十二亩不等。由百户官员负责征收粮食上缴丹江厅。每户屯军每年上交白米三斗三。

2009年9月18日治安堡田园风光

残存的河石砌保坎

1737年建百户首堡后,为便于设防固守,在堡周边筑土石围墙,墙高2米,周长1500米。因泥土经不起雨水浸湿,加之人为破坏,现仅遗存有部分残墙。堡立有四门,东西门为过境通道,南北门封闭。还立有堡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堡中房子整齐,全是青瓦木房,中有街道,并用鹅卵石铺成花街。街道分男人街、女人街,各行其道。女人不准随便过行男人街。设有公民馆,作地方议事之所。

治安1737年为百户堡时有100户约450人,到1855年,发展到300多户1500多人。

1855年治安堡被杨大六领导的苗民起义军摧毁。那时治安所有屯军户外逃一空,堡中昼无炊烟,夜无灯火,荒芜数载,野草丛生。

1872年张秀眉、杨大六领导的苗族起义军被湘、川、黔联军镇压后,清政府又复建丹江厅,治安堡逃出去的屯军子弟又陆续搬迁回来,但已寥寥无几,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屯军户有陆、韦、杨、吴、岑、蔡等姓。其中陆姓是设堡前原住户。历经民国到人民政权建立时,治安堡才有30多户100多人。其他姓氏都是人民政权建立前后因种种原因迁居的。

治安堡古墓顶盖

1877年,民众捐资修建关帝庙宇一座。庙房木质结构,设有正厅、厢房、禅房、藏经阁、厨房。正厅祭供有南海观音木刻神像和关公等灵位数十个,厢房祭供陆家香火。因陆家绝户,生前有遗嘱,将部分田产捐作庙田,由庙僧人来祭供该户香火。正厅还挂有巨钟一口、巨鼓一个,每逢初一和十五日,僧人撞钟敲鼓念诵经文。那时祈求平安之人日绵不断。人民政权建立后,庙宇保护完整,并有和尚三人长年驻守,到1966年才毁坏。现在能够见证历史的只有完整的庙址、十余棵茂盛不衰的古树和长眠在青龙山下罗公土老禅师的坟墓。

治安堡驿道遗迹

治安堡围墙遗迹

治安堡围墙遗迹

建庙主持人仁山、陶芝贵、蔡鹏早、杨斌庭。共有庙田80挑,用作供养守庙和尚、常年烧香费用与一年一度的庙会开支。

住持和尚先后为罗净心、张净心、杨尚坤、罗相珍、韦道仙、金淑珍。除了罗净心、张净心、韦道仙年老去世外,其余的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离世。

1936年丹江县在治安设联保处,田茂林、朱光录先后担任联保主任。

1941年撤销丹江县建制,按原丹江县所辖地域,以丹江河到羊排小溪上至山顶划界,治安划归台拱县。在治安设区治,向特任区长。在治安设场集。

人民政权建立前,此地汉文化很落后,特别是苗族子女很难有机会学习汉文字。那时治安有一批私塾先生,即岑玉田、岑德田、田子元(田熙孺)、田子龙、蔡琴文、陆安仁、陆安义、王克章、王宪斌等,他们为了发展地方文化,在他们自己家,或到其他村寨办学。

民国年间此地有3人任过保长或保董。抗日战争期间,治安人蔡邦柱任丹寨县县长,后任驻余庆的黔军第25军某团团长。

1946年将庙田出卖,用获得现金购买羊排杨玉清木房五间,拆迁治安立作公立小学堂,教师一人,先后有陶五红、陆安仁、李显富、王光州等任教。前来这所学堂读书的有郎当、乌秀、陶尧等附近的儿童百余人。这所学堂成为这一方地域培养人才的摇篮,为社会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

1950年人民政权建立后,政府倡导教育,共有学生300余人。在陶尧修建小学校后,1954年将治安小学校迁并。由于原校房管理不善,房子偏歪成为危房,于2002年改建砖房成为村委办公楼和医务室。

治安堡风光

人民政权建立后,治安有16人参加革命工作,其中有2名大学生。1984年8月3日社改乡后,称陶尧乡治安村民委员会;1992年3月撤区并乡建镇后为丹江镇辖。1985年有小学1所,教师4人,学生83人:2006年9月治安村公路建成通车。2008年3月修建村卫生室,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140平方米。2000年建设村村通电网工程,受益群众135户604人。2007年建设远程教育站点,为人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搭建了平台:该村保存有古城墙历史文化遗产。全村的主要产业是葡萄、杨梅、茶叶种植,现有规模是240亩,共有135户种植。远景规划目标是建立果品旅游村庄。

研究治安堡的数个宗族,可隐见治安屯堡人的人文历史脉络。

治安堡蔡氏宗族

1855年咸同苗民起义,治安堡上许多屯军户听说苗民义军来了,闻风遁逃。但还是有不少老屯军住户留下来了,如蔡氏户和杨氏户,而苗民起义军对留下不逃的老住户,还是很宽容的,并没有为难他们。

蔡氏后裔自述来自江西。他们蔡氏宗族共为十二个字辈轮回,即嗣、鸿、世、恩、鹏、帮、家、治、国、富、天、夏。

第一辈随屯军入住治安堡的是蔡嗣宗;第二代为蔡鸿科;第三代为蔡世富、蔡世朝;第四代为蔡恩琛、蔡恩沛、蔡恩荣;第五代为蔡鹏光;第六代为蔡帮兴、蔡帮明、蔡帮华、蔡帮柱……第七代为蔡家常、蔡家胜……如今已繁衍到第十代的富字辈。蔡氏宗族在治安堡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特别是清末民初,其宗族中的蔡良材(为鹏字辈)、蔡帮华、蔡帮柱等人,均进入当时的中高等学校受教育,完成学业后进入官府中任职。蔡良材、蔡帮华两人,在本书“人物篇”中均有介绍,都属丹江县的社会贤达。而蔡帮柱也曾官至丹寨县的县长。抗日战争期间任黔军第25军某团团长,积极招募兵员,支援抗日前线。1940年在余庆县招兵时,其副官张乂受人指使,暗杀蔡帮柱于余庆。后经蔡夫人起诉不休,加上雷山籍人士、时任贵州省参议员的梁聚五先生的鼎力相助,才缉拿杀人犯张乂并就地正法,但指使者仍逍遥法外。

人民政权建立后,蔡氏宗族,蔡家常、蔡家胜等都参加了革命工作。之后他们的子嗣也参加了革命工作,从治安堡中走出来,成了国家工作人员。

如今,蔡氏宗族子孙已繁衍到第十代人“富”字辈。

蔡氏家族在清朝一代,虽有权有势,但一直与陶尧社区的苗族民众交往较友好。到民国时期,蔡氏宗族与苗族民众更是交往甚密,蔡帮兴、蔡帮明等人都与陶尧的苗族民众交朋友、打老庚,过年过节互相邀请往来。

人民政权建立后,蔡氏家庭的蔡家胜等人也与苗族的唐千武等人亲如兄弟,一直和谐来往。总而言之,治安堡的蔡氏一门一直兴旺发达,与苗族民众和谐相处。

治安堡杨氏宗族

乾隆六年(1741年),杨氏家族的先辈从福建福州府猪市巷杨家湾移居到贵州黄平州轿顶山下。有杨氏家族的杨深(1752年出生)随老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移居雷山现老丹江城内理苗府西辕门。杨深1836年过世,享年84岁,葬于今天的东山坪笋子冲大坡。杨深后人有杨文林、杨文新二人,杨文新(1775年出生)因为在雷山一带安民抚民有功,曾经任清廷贵州府官,组织这方的乡民生产和建设,造福一方,后于1853年9月在老丹江城内告终,享年79岁,葬于今天的乌东大坡。

咸丰五年(1855年)9月14日午时,丹江厅城被苗民起义军攻破,杨文新之后人杨联彪为清廷府官,自焚房屋,一家老幼29人自尽;有杨文新之子带二孙逃往贵阳,在路上遗失一孙。

咸丰七年(1857年),杨氏家族后人杨起鹏移居雷山陶尧干绞寨,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移居雷山治安堡,杨氏家族在这里世代生活和劳动,经过数辈努力,杨家曾经出现过家有万贯、桶金囤积的富裕之户。

杨氏后人有杨延蕃、杨延彦。延蕃有2子即玉坷、玉宇;延彦有4子即玉樨、玉振、玉函、玉衡。玉函之子为寿善。寿善之子为世州,即现居长丰村公路边烤酒的杨安。

治安堡陆氏宗族

据陆国宁提供1999年《河南郡续修陆氏家谱》记载:治安陆氏源于河南郡陆氏。其祖先迁徙路线,总的迁向是“自北向南,从南向西”。历经各个朝代,祖先为谋生计,陆续地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份从业、定居,繁衍生息。

唐代,陆坚先祖,祖籍河南洛阳,后迁郑州定居,累官给事中,兼学士,善书,初名友悌,唐玄宗嘉其刚正,赐名坚,从封泰山,封建安南,帝赏图形禁中,亲自赞以褒之,终秘书监,卒谥懿。

宋代,陆九思先祖迁江西金溪,举进士。九思祖因幼弟多,乡人有求抱养为子者,二亲亦以子多欲计之,九思力以为不可,是年九思嫡生予,因付田妇乳之,而令其妻乳胞弟九渊,九渊既长,事兄嫂如事父母,晚以恩授从仕郎。

元代,陆仁先祖迁江苏寓居昆山,工诗文,能书,馆阁推重,有陆河南之称。人以玉出昆冈,故名昆山县。陆仁先祖定居昆山,著有《乾乾居士集》:“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壁小玑。”

明代,陆嘉淑先祖自河南迁安徽海宁县,海宁县于三国时属吴国,称海洋县,晋代改名海宁县,隋代改名休宁县,即今安徽休宁县治,先祖曾著有《辛斋遗稿》,失传。

清代,陆费墀先祖自祖籍河南迁安徽桐乡。清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四库全书馆总校及副总裁等官。又偕纪昀等编纂历代职官表,寻以四库全书有伪谬处,革职。

清代,陆在新先祖自祖籍河南迁江苏长洲。先祖康熙举入,除松江教授,巡抚汤斌特举卓异,擢知江西庐陵县,建问苦亭子衙西,朔望坐其中,访求民隐,常裹粮历山谷间,劳苦百姓,轸其灾患而导之于善,修学校进诸生考论德气,时江西水泛滥,在新募船往救。全活无算,比卒,庐陵县人罢市三日,会哭者万余人。

从公元前221年起,河南郡陆氏,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共度过了1969年,约有77世系,即发富了77代人。

清代,贵州境内多战事,清廷多次用兵蹂躏地方。导致人烟稀少,田园荒芜。有为镇守贵州,清廷遂月征民入黔填籍的传说。约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宗族祖先陆忠秀公从江西省吉安县被征调入黔,先到都匀,继到独山米音寨,定居后以农耕为生,休养生息,时过30余年,再迁入江厅治安堡定居。计入黔填籍迄今,已经250多年,生息繁衍9代人。

综述陆氏古代世系,现代、近代、当代直至续修谱牒,即1999年时世系,河南郡陆氏家族共绵延2200多年,瓜绵椒衍共86代人。

在清代乱世年代,四世陆可都、陆可京离开治安堡,迁到凯里卫千箱(舟溪场坝)谋生定居。迁舟场坝溪迄今已180余年,繁衍7代人。1946年,六世祖安礼移居阳倩(今榕江县小丹江村)。

《河南郡续修陆氏家谱》有始开字派和增开字派的记载。入黔先祖忠秀公在丹江厅治安堡定居发福,瞻前念后,自行拟定字派为:忠治光可朝。

民国年间,治安堡陆安义、舟溪场坝陆安文约会炉山,初商拟出增开字派底稿,然后由族中人论定,增开字派为:政安南国定,世代忠诚起;应登方占玉,德治水荣光。

从文字考察,始开字派中的“朝”字,与增开字派中的“政”字未衔接,“朝”字派疑为“政”字派。

陆氏家谱世系,以25年为一世,即一代人计算,记叙世庶人家发展历史。

人民政权建立前,与治安堡的人文地理相适应,有民间故事《樟树精》和《银影子》流传。

《樟树精》:清朝末年,治安寨东侧生长有一棵樟树,树约一抱大,七八丈高,是为老古树。当时人们说这树成精了,谁也不敢伤害它。有一年省城招考秀才,该树就变成一个书生前去应考。该人学问超众,交卷第一,监考官随意看完他的考卷,觉得这个书生的文章超众。第二天监考官细评了他的卷子,吃了一惊,其文章及字迹参考者无人可比。便立即传唤这个书生到书案前问:“家住何地?姓舍名舍?”答曰:“家住丹江黄毛岭、治安水洞边,姓樟,名树。”再问:“家有何人?”答:“父亲早就没有,母生吾时就别离而消失,留下丰富土地给小生享受,从此吾靠土生土养而长大,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勤学苦练,但望成名。”考卷改完后,出榜公布,樟树获榜上第一名,发给顶戴一个,次日樟树着顶戴返乡。不久省府下诏书,派差役前来招樟树进省城,但差役到达后左查右访,该地确无此姓和此人。差役无奈只好返回省府汇报交差。但当差役走至寨尾时忽然发现这棵樟树尖上挂有一顶戴,走近看这顶戴正是府中所发之物。差人急回省城将情况汇报,省城立马派武官前来查看确有此事,认定此树成怪。随即买狗一只,杀取狗血倒淋樟树,并用铜钉钉树躯干。之后,这棵树就慢慢地树老心空,形成一个树洞,但依然挺立。1946年王思发老人去世时,堡内的人前去帮忙料理后事,帮忙的人发现一只黄狼跑入树洞,就用稻草烧烟熏黄狼,引起空心古木燃烧,一直烧了三天三夜才倒下。树躯干虽死但根系还存活,后来又长出一棵幼树,直至王家建房时才将这棵树砍掉:

现今在这棵树倒的周围挖土,还能发现这棵老树的树块。

《银影子》:从前,治安陆某家有块地在小基勇,他家的媳妇有点结巴。她每天去打菜,都发现有一只白马在她地里,当她走到地边时又不见了:经常如此,后来她只好将情况说给公公听。公公心里明白了什么,对她说:“明天早上你再去,看马还来不来。”第二天早上去时依然看到。回家时又将情况给公公说了。

这时公公心里运筹,对媳妇说:“明天早上你拿一段红缎子去,不要惊动马,悄悄到马身边时就把红布搭在马背上,看它往哪里去。缎子落在哪里,不要动它,回来跟我讲。”第三天上午,当媳妇去时,见马仍在,就按照公公说的办了。当时马往土中落下去就消失了。媳妇回家将情况跟公公讲述。她公公就以开撮荒田为名,请来几个人撮田。他们撮了几天,当挖到一块宽大石板时,他们认为不便再挖下去了。回来跟主人家讲后,主人家说既然如此也就算了,不再撮了。当天晚上陆家公悄悄去把石板撬开,看见里面有一棺材装满银子。于是,就把银子挑回家,用晒席铺于堂屋中,把银子倒在晒席上,让全家人来看。公公说这么多银子我们家子子孙孙都用不完。但那媳妇说:“吃到我们这辈就算了。”自此以后,他家就成了富翁。但确实只到媳妇那辈,家里就衰败下来。

雷山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