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三)永乐行政建制沿革
所属图书:《雷山屯堡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1文章字数:字

(三)永乐行政建制沿革

从元到清雍正十三年(1353年)朝廷在坝干(今丹寨兴仁夭坝司)置夭坝长官司,隶四川播川慰司,管理今丹寨县境及今都匀巴榔、阳基和今雷山县永乐、柳乌等地苗疆土务,今丹寨境内有政权机构置。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隶贵州都匀府,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夭坝长官司因夭世臣受到特参不法而被废革。

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雍正皇帝御批设置八寨厅隶属贵州都匀府。厅治在今老八寨。八寨厅成立之初,其域境包括今接壤县的一些毗邻地区,如:鸡贾和巴榔(今属都匀市)永乐和柳乌、咸宁(今属麻江县)等地带。

乾隆六年(1741年)纂成的《贵州通志》载其时八寨厅辖境范围:东至黎平府古州杨条界一百一十里,西至都匀县太平汛界三十里,南至独山州三角(脚)屯界六十里,北至丹江通判黄土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都江通判底览寨界八十里,西南至都匀县普安司界五十五里,东北至丹江党浪寨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麻哈州隆里界一百里。八寨厅辖4个土司(夭坝司、杨武司、排调司、永安司),乌洛、柳乌划归排调司。

《雷山县志》大事记载: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都江厅在乔桑设顺德营、张纯熙任千总,管18股。咸丰五年(1855年)始设场集,有培墉堡西江、老坝场、老丹江、望丰堡、乌洛等集市。

民国二年(1913年)九月,贵州省奉大总统令,将各府、厅、州一律改县,整定建制。民国三年(1914年)八寨厅改为八寨县,定为三等县,隶属独山行政督察区。

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县直隶于省。县域分设5个区,26个保。第一区驻县城龙泉;第二区驻长青;第三区驻排调;第四区驻兴仁;第五区驻乌洛,设4个保。

第一保,驻乌洛,辖乌洛、小河沟、肖家寨、乌洛大寨、格益、也牛、排浪、乔歪、同哨、怎卡寨。

第二保,驻脚牛,辖脚牛、加老、加勇、排及、也甘、瓮卡、也麻你、杨巫、和平、排告寨。

第三保,驻党开,辖党开、加鸟、杨家湾、南江、片库、排坐山、加支、田坝、中寨、柳排、摆要乐、养牛寨。

第四保,驻柳乌,辖柳乌、也拉、乔用、长坡、乔配、干塘寨。

民国十四年(1925年)永乐柳乌何名超受贵州“定黔军”总司令袁祖铭委任为“贵州左路独立旅南方游击统带部”统带,辖一团四营和一个直属大队,计600余人,任榕江、八寨、三合、都江、台拱、剑河、丹江七县的“七县统领”后,对当时乌洛地区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加之治军严明,赏罚公允,军纪良好,爱护群众,抑富济贫,所以,至今永乐一带的群众,都对“何统带”赞不绝口,乌洛也用此威名远扬,集市也一度繁荣起来。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寨县公署改为八寨县政府,为三等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奉省政府令划分乡、镇,原5个区不变,将26个保改置13个镇11个乡。第一区,驻县城;第二区,驻长青;第三区,驻排调;第四区,驻兴仁;第五区,驻永乐,辖永乐镇、博爱乡。第一、二保合置永乐,驻乌洛、辖原2个保的20个寨。第三、四保合置博爱(柳乌)乡,驻柳乌,辖原2个保的18个寨。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省设行政督察区,八寨县属第十一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属第二督察区,仍为三等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根据省政府决定,进行区域整顿,废乡(镇)设联保,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结束。撤销第五区,将原属第五区的永乐镇和博爱乡38个寨,隶属第三区(排调)。南皋镇之岩寨划归麻江县,全县有4个区,13个联保,66个保,1071甲。

第三区驻排调,辖排调第一联保和永乐第二个联保。

永乐第二联保,驻永乐,辖永乐、柳乌、和平、脚牛、排告、也基、也牛、干南劳、肖家寨、乔歪、格益、野猪坡、棉花枰、加支、加鸟、卡文坳、加老、加勇、南江、片库、柳排、摆箩、乔用、乔配、干塘、长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实行新县制撤区和联保,建乡(镇)、保、甲、撤丹江县,以丹江河和八寨县的永乐河为界,永乐河西划归八寨县,更名为丹寨县,永乐河东归属台拱县,其更名为台江县,原丹江县的丹江、排洛2个区的5个联保、35个保隶属丹寨县,全县有2个镇,12个乡,117个保,1218个甲。龙泉镇驻丹寨县城,丹江镇,即驻在现在雷山丹江镇,辖第一保丹江,第二保长丰,第三保老场坝,第四保固鲁。

而永乐乡,驻乌洛,辖第一保永乐,第二保肖家,第三保加鸟,第四保柳排,第五保柳乌,第六保排告,第七保开屯,第八保岩寨。

可是,这时将永乐河东地域(赶集地)划属台江县,当地群众不愿意。虽然相距台江和丹寨路程一样远,且都是靠步履的艰辛和肩挑人抬货物在交流,但永乐与台江交往联系少,与丹寨交往联系多,因为丹寨有石灰、铁矿和铁制农具,如铧口、大锅、镰刀、柴刀、磨石等进入永乐市场销售,群众向来购买、使用方便。为反对当时这一归属建制,时任七县统带的何名超下令当地群众将原在河东的赶集地搬到河西的河沙坝,约一年许,苗语叫“响新”,意为新市场。(现在河东集市街过桥到河西有住户的一条街名叫“新街”,就是用此得名。)每到场天还在街头和街尾各竖一块写有“善”字的牌子,旨意求善驱邪,不准有强行征税或扰乱市场的行为。此后,群众要求时任丹寨县参议长的侯祝贤向独山公署请示,派来视导员实地考察。视察员认为永乐商旅络绎不绝,地跨东南线——炉山、丹江通往榕江、黎平、从江,西北线是台江、剑河、榕江通往丹寨,三都、都匀的交通孔道。当时有“榕江的水码头,永乐集市小吃”之称,自然成为除丹江、八寨以外的一大交易集市,独山公署根据反映的情况,同意恢复永乐原来的区划,归属丹寨县。至今乌洛仍保持“永乐饮食一条街”的美誉。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四月,置雷山设治局,将原属丹江县的大开屯、小开屯、乔洛、丛木、干南桥、大小岩寨、掌干这、排则、排教的村、寨拨归丹寨县辖。当时,永乐有一个镇8个乡,82个保,882个甲;后对保、甲作个别调整,定为74个保,682个甲,直至1949年12月。其中永乐乡,乡公所驻永乐,辖第一保永乐,第二保肖家,第三保加鸟,第四保柳乌,第五保排告,第六保乔洛,第七保开屯。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九月,丹寨县辖龙泉镇和金钟、杨武、复兴、人和、永乐(乌洛)、兴仁、长青、南皋8个乡计74个保,682个甲,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乌洛是苗、汉、水、侗、彝、瑶等民族杂居的聚集区,又与丹寨、雷山、榕江、从江、黎平、台江、剑河、三都县通商,特别盛产桐油、菜油。因此,商家云集,曾开设有江西馆、湖南馆,建有皮革、造纸、鞭炮、银宝、家具、油榨作坊又有杂货铺、旅馆,热闹非凡。风景名胜均值旅观:开屯梯田、岩寨龙洞、棉花坪蟒蛇洞、鱿鱼洞、羊苟情人树、肖家地鼓坪、姊妹岩、栽岩指路碑、乔洛水灾告诫碑、干南桥婚姻财礼碑、排告“白竹山”、乔洛“冷竹山”、高庄“牛角山”、乔歪九洞山,又名“八万山”“大朝山”等的原始森林,以及“大平山”抗清遗址、七县统带何名超扎营遗址,在长坡羊乌寨屋脊大塘坡。

1950年9月20日人民政权建立,王贯先任永乐乡第一任乡长,在永乐办训练班,培训各村的农民协会骨干,将原来的保改为行政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村农协会主席和村长,建立了农村的基层行政村、组,主要任务是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1952年夏完成土地改革,开展互助合作试点,当年格益村的杨光兴互助组被评为县级模范互助组,被奖励一头大水牛。

1952年12月丹寨苗族自治区成立,辖第一、第二、第三区公所,成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当月三都县的雅灰、排路乡大部和达地乡划入丹寨县,隶属第二区,区公所驻排调。1953年以村为基础,改建为乡的设置,将柳乌的党开及加鸟村的加鸟、杨家湾、田坝划归永乐,成立永乐乡;原加鸟村的格益并入肖家,成立肖家乡;将丹寨县划来的土司田、也想并入柳乌成立柳乌乡;原排告村成立排告乡;原乔洛村并归开屯成立开屯乡。

当时达地乡辖达地、乔桑、草坪、马路,乌高、野鸟、党赖、排老、也蒙、乌空、背略、小里勇、达勒、小乌、新勇、高车共10个大队80个小队归雷山,也是从丹寨县划来。

1958年12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行政划变更的决定》,撤销雷山、丹寨、麻江、炉山四县,1959年1月12日在凯里召集四县合并成立凯里县筹备委员会,2月1日正式合并大县,办公地点暂迁麻江,永乐人民公社委员会隶属凯里县委领导。

1961年8月20日恢复雷山县,将永乐划入雷山县行政区域,建立中共雷山县永乐区委员会,驻地乌洛,辖开屯、永乐、排告、柳乌、乔桑、达地6个公社。

1984年10月22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属永乐区辖的达地乡撤乡建镇,升格为区级镇。1992年9月8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镇建立达地水族乡。1992年3月,遵照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撤区、并乡、建镇”设置的指示精神,撤销中共雷山县永乐区委员会和区公所,将所辖的开屯、永乐、排告、柳乌、乔桑5个乡合并为永乐镇至今,驻地乌洛。永乐镇的饮食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繁荣、商贸发达,农贸商品吞吐量、成交量及第三产业产值仅亚于县城丹江镇,是省政府确定的“双百小城镇”之一。至今全镇27个行政村已全部通公路,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等通信网络已覆盖全镇。

雷山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