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高擎遵义会议精神大纛 助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
所属图书:《纪念遵义会议八十周年征文集》 出版日期:2015-03-01文章字数:7069字

高擎遵义会议精神大纛 助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

1935年的遵义会议,是党在非常历史时期召开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会议,对于这个会议,历史已经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就是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遵义会议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今天我们研究它,从丰富的党史、军史中汲取营养,目的是为推动现实工作积聚力量,寻求破解改革困局的思路与方法。

一、遵义会议精神对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我们以遵义会议精神推动改革进程,我们就要自问:党在遵义会议前后所表现的哪些精神与当前深化改革所需要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遵义会议精神,也才能以历史为借鉴来助推我们的改革大业。或者说,只有精准地掌握遵义会议精神实质,我们在现实的改革工作中才有相同的精神支撑与过硬的思想内驱力。

(一)实事求是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核,也是深化改革的前提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后诸多的殚精竭虑力挽狂澜之举,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就不断地做张闻天、王稼祥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对过去“左”倾错误有所认识,从而在遵义会议上站到了自己同时也是站到了真理这一边,这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思想工作的成功,其实也是实事求是精神的胜利。在遵义会议前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思想,与博古、李德进行了有理有节地政治交锋,打消了他们坚持要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在遵义会议上,以毛泽东为首的实事求是派与以博古、李德为首的顽固派进行了彻底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事情远未结束,在苟坝会议上,讨论进不进攻打鼓新场问题时,只有毛泽东一人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并愤而表示:“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 [2] 这其实并不是毛泽东在意气用事,而是仔细分析敌我情况后作出的与众不同的正确决断。结果会议以举手表决形式免了毛泽东的职务。但后来,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毛泽东还是说服了周恩来等同志,撤销进攻打鼓新场计划,使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其实,这也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远略的胜利,更是实事求是精神又一次被大家认可。也许正因实事求是具有无往而不胜的魔力,1943年,毛泽东才亲笔书下“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同样,今天的深化改革,依然要坚持实事求是精神。我们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不断改革的结果,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表现与回报。对此,小平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3] ,实事求是永不会过时,相反,在新一轮改革当中,只有坚定走这条道路,我们的改革才会获得持久的动力,也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坚定信念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基础,也是深化改革的引擎

遵义会议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是革命处在低谷时期召开的拨云见日式的会议。我们知道,红军长征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悲情气氛中而被迫进行的大撤退大转移,说是大逃亡也不过分。更为惨痛的是,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从开始时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为三万余人,在这种情况下,部队有张皇失措甚至悲观失望的情绪也都是正常的。在蒋介石看来,这样的红军俨然成了流寇,成了惊弓之鸟,已经形成不了气候,而根据历史经验,流寇的结局只有灭亡一途,远的如唐末流动作战的黄巢起义军、明末被赶出北京城的李自成部队,近一点的如带队出走的石达开,结局大家都看到了。被迫进行大转移的红军指战员也应该知道这些,故对革命失去信心也是不难理解的。遵义会议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鼓励全党全军重新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念也成了会议的重要任务。会议认为,“这种挫折丝毫也不足以使我们对于中国苏维埃革命的前途表示张皇失措,实际上帝国主义国民党就是想暂时停止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从错误中教育了自己,学习了如何更好地来领导革命战争到彻底的胜利”。党纠正了“这种错误之后,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由此,会议得出的结论是:“整个中国苏维埃革命正在前进中”,“胜利必然是我们的” [4]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结论不是狂妄呓语痴人说梦,而是坚定信念之后的科学预见。同样,对于当前的深化改革而言也是如此,我们告别了高歌猛进式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经济正步入新的运行轨道,困难重重,任重道远。只有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念,我们才能迎来另一个发展的黄金期。

(三)民主团结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骨骼,也是深化改革的保证

遵义会议之前,博古、李德对军队的领导是不民主的,有例为证,《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指出:“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博古同志特别是华夫同志(华夫同志指李德)的领导方式是极端的恶劣,军委的一切工作为华夫同志个人所包办,把军委的集体领导完全取消,惩办主义有了极大的发展,自我批评丝毫没有,对军事上一切不同意见不但完全忽视,而且采取各种压制的方法,下层指挥员的机断专行与创造性是被抹杀了。在转变战略战术的名义之下,把过去革命战斗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完全抛弃,并目之为‘游击主义’,虽是军委内部大多数同志曾经不止一次提出了正确的意见,而且曾经发生过许多剧烈的争论,然而这对于华夫同志与博古同志是徒然的。”事实告诉博古、李德,他们的这种行事方式让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让革命滑向了几乎山穷水尽的危险境地。遵义会议能够成功召开,并且在以后的行军中能较好地落实会议精神,党和军队的领导人都是从民主团结的目的出发,求同存异,共赴时艰,党和红军才一步步转危为安的。遵义会议上对博古、李德的批判是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方式进行的,作为当时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者,博古也没有压制他人发言,会后,顺利实现了权力交接,这些都是民主作风的体现。同时,遵义会议对犯过错误的人也没有采取惩办主义,而是继续让他们发挥有益的作用。小平同志后来说:“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 [5] 。事实证明,保持民主团结,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向胜利,相反,专断独裁,唯我独尊,搞个人英雄主义,就会走向困境甚至有覆灭的危险。其实,民主团结也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保证。不民主不能集思广益,不能真正发现问题,不团结,我们的事业就会一盘散沙。遵义会议精神昭示我们,只有在民主团结的大旗指引下,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迈向辉煌。

(四)勇猛精进是遵义会议精神的结晶,也是深化改革的宗旨

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大胆地尝试,努力去执行,如果畏首畏尾怕这怕那,最终可能会贻误时机一事无成。遵义会议后,军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变被动为主动,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将一盘死棋走活了。中共中央告诉全军,为了有把握求得胜利,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6] 。也正是如此,毛泽东才带领红军牵着敌人鼻子走,从而摆脱了敌人拯救了自己。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发扬勇猛精进的精神,改革的意志要坚定,改革的方式要灵活,由易入难,由浅入深,一个个啃下去。这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难题只有一个一个地破解,我们最终才会积跬步致千里,积小胜为大胜。

二、都走到了历史的关键点

笔者这篇论文之所以选定遵义会议与当前深化改革的关系,有一个前提是,二者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内在相似性,时势相逼,历史也都是走到了改革的关键地步。遵义会议的时候,党和军队处在四面楚歌朝不保夕的境地,不变革死路一条;当今的形势,也是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不改革,发展无以为继。

(一)遵义会议时代与当前的改革形势

遵义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简略地说,那就是军队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最高决策者又闭塞眼睛捉麻雀,罔顾日益严峻的现实而一意孤行,全军上下弥漫着一股悲观绝望的情绪。当时,蒋介石已经布置好了第二个口袋,就等着红军这支疲惫之师往里面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弦更张,结局可以想见。当前我们的改革形势又是如何呢。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步入新的运行轨道。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对此,经济学家高尚全指出,前一阶段高速增长所依靠的一些动力如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土地供应等逐步消减,曾经极大地带动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则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削弱,内需的提升又受制于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这种情况好比火箭起飞过程:在起飞阶段,需要强有力的一级助推器;而到了平稳飞行阶段,起飞阶段的一级助推系统就要抛弃。如果转换不及时,火箭就要出问题 [7] 。所以,党的十八大对改革事业作出了新部署,鲜明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可以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二)改革没有退路

遵义会议其实就是一场领导体制与思维方式的大变革,思路一换天地宽。当年,贾谊曾忧心忡忡地向最高统治者进言,“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在历史长河中,智者总是看得长远,也总是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焦心。改革开放30多年了,今天的“事势”又是如何呢?有专家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着“四大失衡”的危险:一是权力失衡,钱权交易,一些官员腐败严重影响了我们正常的政治生态;二是分配失衡,贫富差距过大,相关政策没有使先富者很好地带动未富者,两极分化的危险越来越大;三是社会心理失衡,人身安全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使人们的心理感到缺乏保障;四是生态失衡,一些地区的土地和矿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破坏严重,生活环境污染的治理缺乏力度。 [8] 笔者认为,就权力失衡而言,又可分为多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的权力过大,如强征强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是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的权力行使不足,致使一些民生问题一拖再拖,悬而未决,隐患重重,甚至灾难频发。例如,江苏昆山“8·2”爆炸就充分暴露出我们在安全监管方面的不到位。如果不深化改革,这些问题在发酵膨胀后引发的后果,一定是不可想象的。

(三)当前改革的重点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现实问题与主要问题,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将战争问题放在第一位,集中解决当时最紧迫,也是攸关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而没有全面批判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政治错误,反而肯定这一时期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当时有人提出批判和纠正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政治错误,毛泽东制止了这种做法。因为在那种情况下,过早地发动斗争,只会造成党和红军的分裂。同样,对于当前的改革,我们也要分清轻重缓急。小平同志曾说,“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国家这么大,情况太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 [9] 现在的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与再调整过程,难度比30年前更大更艰巨。当前改革的重点,一是推动可以带来最大改革红利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无论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来看,还是协调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改革都是当务之急。二是深化使企业真正处于公平竞争状态的市场化改革。30多年来,这一方面的改革一直在进行当中,但政府干预市场调控经济的现象仍有加剧的趋势,继续深化这方面的改革,从自身而言,我们的经济才会进一步活跃发展,对外,我们才也能更加深入地与国际接轨。三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于这一方面,厉以宁认为,重点一定要放在初次分配上,因为这是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连续扩大而且难以治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继承传统,锐意进取

遵义会议召开近80年了,80年来,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虽然时代变化了,但我们闹革命干事业促改革谋发展的那股精气神,却是一脉相承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0] 。今天,我们对遵义会议最好的纪念,对遵义会议精神最有力的弘扬,就是在已经起势的改革大潮中,继续保持实事求是、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勇猛精进的精神,继承传统,锐意进取,把我们共同的事业一步步推向前进。

遵义会议精神告诉我们,深化改革务必要实事求是。当年,实事求是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同志就是充分且灵活地运用了这个看家本领,才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才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毛泽东深有体会地说过,教条主义不如屎,人屎可以喂狗,狗屎可以肥田,教条主义既不能喂狗,也不能肥田。话虽通俗,但道理让人一看就懂。现在,我们的改革也是没有本本可抄的,当然,抄本本,走别人走过的路,也注定是要失败的。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探索,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事情做错了,不要紧,改过来就是了。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指挥军队也有受挫的时候,土城战役就是对敌我力量判断失误而失利。在深化改革当中,在深水区前行,失去了依靠与参照,我们也许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精神,不僵化不停滞不懈怠不折腾,在探索中前进,我们就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遵义会议精神告诉我们,深化改革务必要坚定信念。80多年前,毛泽东面对危局,总是一而再告诉大家,革命是有前途的,要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小平同志总结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11] 。信念比黄金还宝贵。遵义会议是非常之事,在那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依然乐观面对这一切。虽然我们现在的条件要比长征时好过千万倍,但我们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全体人民的热情支持与全力参与,我们的事业必定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遵义会议精神告诉我们,深化改革务必要团结一致。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政治局常委分工毛泽东帮助周恩来指挥军事。用邓小平的话讲:“尽管名义上毛泽东没有当总书记或军委主席,实际上他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朱德同志、周恩来同志、张闻天同志、王稼祥同志,他们这些同志确实照顾大局,确实有党性原则,只要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对的,都一致支持,坚决执行。” [12] 深化改革是人民的事业,更是一场利益的再整合,上上下下只有团结一致向前看,以真理为标准,靠实干化危机,紧紧抱成团,我们就能越过前进道路上的激流险滩。

遵义会议精神告诉我们,深化改革务必要勇猛精进。改革工作等不得,观望不得,推诿不得。对此,笔者在2014年3月31日《人民日报》上著有一文《改革最忌“见事迟”》,笔者认为,对于改革,认准了的事情,慢不得、拖不得、犹豫不得。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机会往往不会第二次敲门,改革者要跳出“见事迟”的窠臼,还要善于紧紧抓住机会,蹄疾步稳,张弛有度,精准发力。眼底有山水,更要胸中有丘壑。将问题想得复杂一点,将方案制定得完备一些,机会才不会到手又溜走。把任务分解,把责任坐实,设定时间表,坚持“钉钉子”,改革的蓝图才会一步一步走进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才会不断向好转变。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而深化改革,是兼顾这二者的重要途径。当年的革命斗争,目的是救天下黎民出水火,所以我们的事业才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今天我们深化改革,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进人民的福祉,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遵义会议已经走远,但遵义会议精神并未消逝,我们探索遵义会议精神的真谛,就是要为解决当下的问题寻找精神利器与思想法宝,以便在破解改革困局时出招亮剑。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深化改革永不停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永不止步!


[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单行本第1版,第3页。

[2] 《大长征》,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95页。

[3]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4]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红军长征·文献》。

[5]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30页。

[6] 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59页。

[7] 高尚全:《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1日07版。

[8] 石仲泉:《重温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读懂中国改革》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59页。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177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

[11]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12] 《百年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78~79页。

纪念遵义会议八十周年征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