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弘扬实事求是精神 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所属图书:《纪念遵义会议八十周年征文集》 出版日期:2015-03-01文章字数:2955字

弘扬实事求是精神 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认真审视遵义会议,其成功之处,就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和务求必胜”这二十字精神。尤其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堪称历史典范,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更是需要大力弘扬遵义会议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始终把握住群众的“脉搏”,真情交朋友,踏实办事情,贴心谋福祉。

一、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增强群众意识,必须抱真心与群众交朋友,常想群众之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增强群众意识,核心要坚持“三个一切”。而坚持“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一切为了群众,首先要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只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吃透民情,对群众所盼、所愿、所需“把准脉”,才能“对症下药”,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才会自觉着眼于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干的?”领导干部对群众持有什么态度,直接影响着决策的取向和质量。“知屋漏者在宇下”,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才能降低决策成本。

实践证明,一个有谋略意识的领导干部,一个有果断决策力的领导干部,必须是对区情、民情烂熟于心。“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而要善于在复杂局面中谋篇布局,推动一个区域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下大力气从事调查研究,对“民情气象”全天候收集,谁家发生了什么新情况,有个什么困难,都要烂熟于心。

如何才能吃透民情?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常和群众交朋友。常言道:亲戚越走越亲。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干部真心把群众当朋友、当亲戚,常见面、常走访,群众才可能把知心话、交底话掏出来给干部听,干部也才能知道群众真正在想什么、盼什么、烦什么、怨什么,进而在思想上、感情上、工作上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最终把桩桩件件的事都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与群众交朋友,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相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往往容易高高在上。领导干部只有甘愿坐在“冷板凳”上当听众,才能练好“听功”。这尤其需要有“三心”:一是要有“真心”。不论群众的意见、建议是否高明、是否正确,都要广纳群言,兼听则明。二是要有“诚心”。古人云:“为官不信,不可使令。”领导干部不仅要诚心听意见,更要真心改缺点。三是要有“耐心”。“感乎人者,莫先乎情”,耐心往往最能打动群众。

二、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增强群众意识,必须下真功给群众解难事,勤问办事之效

改进作风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领导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坚决做到,承诺的就要坚决兑现。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贵在重民生,成在解民忧。好的作风,是在为群众办一件件实事中培养起来、体现出来的。群众看待领导干部,也往往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因此,服务群众必须动真情、下真功、求真效。只有在实干中找办法,在实干中破难题,以实干取信于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才能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和干部正风工程。

古语云:“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干部作风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教育实践活动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查摆问题。问题不是终点,查摆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要解决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的“四风”问题,要通过“大排查”将问题一一查找出来,通过“大检修”将整改措施落实下去,让群众看到党的决心和勇气。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做表面文章,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老百姓过日子事情有大有小,但往往是大的少小的多,我们干部有的时候面临的甚至是婆媳关系、邻里关系。要解决群众这些看似鸡毛蒜皮而又与群众切身相关的问题,恰恰需要干部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有“问题到此为止”的责任心。领导干部要坚持“日三省吾身”:我为群众做了些什么?我为群众办理的事情落实得怎么样?我还能为群众做些什么?这样脚踏实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才会越来越深、越来越近,群众才会真心理解干部、支持干部、拥护干部。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上树立“民生无小事”的理念,促进服务群众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三、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增强群众意识,必须用真情换位思考群众的问题,常思利民之策

在党的群众观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是客体,群众是主体。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切实转换角色,服务群众。要结合新时期群众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积极推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服务能力等方面与时俱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当前,社会矛盾呈现多元化,群众需求存在多样性。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条件各异,群众存在需求的多样性、时间的差异性、理解接受的强弱性。同时由于各单位和部门人力、资源、条件等不尽相同,再加上一些单位、部门、干部存在怕麻烦、图省事的心理,在为群众开展服务过程中,有时存在只注重面上的“批发”,缺乏更多点上的“零售”,对政策宣传、技术指导、技能帮扶、困难解决等实行“一锅熬”,忽视或轻视了对个体特征的把握和个体需求的满足。

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同步共进、发展成果与人民共建共享,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开展群众观教育实践活动,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切实转变作风,解决问题,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群众究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需求?会不会满意?如何让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些不仅需要“常思”,而且要善于站在群众观的角度换位思考,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做到既在整体上下功夫,又从细节落实建立个性化的关怀体系,有效化解群众“吃不饱”和“受不了”的矛盾,这尤其需要党员干部站在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

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推动“三个转变”:一是由常规型向开放型转变,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培育立体化的思维方法,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主动作为,未雨绸缪,在解决问题时努力找到发生问题的根源,不遗余力去治理,最终使问题不再发生。二是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切实转变职能、转换角色,推动干部群众互动。领导干部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心态,善于用群众的思维方式、群众的工作方法、群众的评判标准、群众的监督渠道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努力做到与群众心心相通、血脉相连。三是由单一化向复合型转变。要转变职能、搞好服务,干部必须具备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如今群众需要的,就是干部要懂要会的。给群众“一碗水”,干部要努力做到有“一桶水”。

纪念遵义会议八十周年征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