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锦屏县·文斗村古建筑群
所属图书:《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 出版日期:2015-10-01文章字数:2588字

锦屏县·文斗村古建筑群

位于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2015年5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斗寨以苗族为主,苗、侗、汉杂居,具有600多年的开寨历史。据《文斗姜氏家谱》记载,文斗原名文堵,为期冀能出泰斗文人,清顺治年间改为文斗。该村由上寨、下寨组成,坐落在海拔550~700米的清水江畔半山腰上,四周古树林立、青竹成片,苍翠欲滴。300多栋吊脚楼顺着凤尾坡分布于九岭十冲之中,依山而建,极富民族特色。

文斗寨主要有寨门、古道、民居、泉井、古树、碑群、墓葬等文物古建筑。

寨门:上、下寨各有寨门一座,当地亦称为“凉亭”。上寨寨门修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占地面积36平方米,建筑面积23平方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台基呈“凹”字形,高1.15米,宽12米,深3.1米,用石料砌筑而成。上部为木构抬梁式建筑,小青瓦盖顶,两侧设有栏杆并置坐板。明间宽3.9米,次间宽3.3米。下寨寨门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985年重修,其结构式样与上寨门无异,但不同的是在距门30米处还设有第二道防御性石门,高2.3米,宽2.4米,均用条石砌成,两边墙体各留有一长宽0.2米大小孔洞,供瞭望和观察敌情。

泉井:寨中泉井甚多,修建年代久远且水质最好的当属上寨的大井。此井始建于清中期。井面阔0.87米,进深0.9米,井水深1米,三面以规整青石砌筑,顶部青石板压置,井口呈方形,井台青石板铺就,井前左右两边青石台阶渐上。井泉镶嵌在一堵堡坎之下,泉水从地下岩缝喷涌而出,水质清冽甘甜,冬暖夏凉,至今仍是上寨村民重要的饮用水源。

姜廷财民居:位于上寨大岭坡脚,修建于清光绪年间。面阔五间,通面阔19.43米,通进深8.82米,占地面积171.4平方米,全系纯杉木所建,为青瓦顶七柱六瓜两重檐悬山顶式建筑。房屋正面走道装板附有雕刻图案,尤以圆形的“福”“禄”八仙图最为精致。为弥补风水不足,在大门前立一木质壁罩,借以挡住对面的“刀背田”损伤主人。

姜启贵民居:位于下寨,建于清光绪年间,为穿斗式木构吊脚楼,五间三层,通面阔14.82米,通进深8.15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362平方米。窗户均饰有雕花,尤以一圆形“八卦”图案最为精致,标有二十八宿名称和八卦方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该房结构紧凑,装饰富有特色,是文斗具有代表性的百年民居。

姜兰华民居:位于上寨,建于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代,为穿斗式木构吊脚楼,三间两层,通面阔10.2米,通进深6.11米,占地面积62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顶盖木皮,正面开窗,饰有雕花。整栋房屋依山势建造,结构和谐稳定,保存较好,是当地传统风格建筑。

姜廷庆宅院门楼:建于清光绪年间,穿斗式木构建筑,三间三进,高6.1米,通面阔6.8米,通进深4.55米,占地面积35平方米,建筑面积64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和“文化大革命”时的破坏,原挂“选进士”匾额和穿枋象鼻等艺术构件被毁,但整体构架基本保存下来,是当地少见的两层宅院门楼。

姜廷化宅院门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封火墙围护穿斗式木构建筑,高3.1米,面阔4.1米,进深2.5米,占地面积28平方米,建筑面积39平方米。现封火墙已倾倒垮塌,木构部分保存完好,是文斗传统建筑的遗存。

青石板路:文斗寨的地势较陡,建筑依山而建,村民们历来重视修建步道,现保存完整的石板路有8条。最宽处3.6米,最窄处1米,约有两万级石阶,总长约5公里。乾隆年间还立碑禁止在路边挖蚯蚓,以防挖烂路基。

婚俗改革碑:共两通,2005年之前,一直立于山下河对岸的四里塘村,因三板溪电站的建设,才从四里塘村搬运至文斗上寨,立于寨门旁。一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十月,高181厘米,宽87厘米,厚10厘米,额题“恩垂万古”四字。另一碑为嘉庆十一年三月十六日立,高125厘米,宽67厘米,厚8厘米,额题“千秋不朽”。两碑都是官府应当地寨首请求,革除婚姻陋俗的告示碑,被有关专家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古代婚姻法”。其中,刊刻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婚俗改革碑,被学界称为“苗族最早的婚姻法”。

“六禁”碑:位于上寨寨门处,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为青石质,长方形,高126厘米,宽62厘米,厚8厘米,额题“名垂万古”四个字。碑文述记了保护山林、石阶路、全寨牲畜健康发展的六条禁革规定,被有的专家学者称为“中国环保第一碑”,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史话。

诰封碑群:立于上寨寨门往中仰方向400米处路边。诰封碑书法讲究,镌刻娴熟,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碑群中的一块因碑脚折断向后倾倒,其余保存良好。

姜氏古墓葬:位于上寨,为并排的两棺姜姓墓冢。墓碑为组合式,碑帽瓦顶跌落,碑门内外两层,饰有灯笼、画卷、祥龙、鲤鱼、人物、花草等图案,墓边立有铜钱孔状的望标,两旁置有石狮看卫。由于遭受火灾和人为破坏,一棺碑帽被烧炸裂,墓门石柱也被烧断,部分构件散落,但整体保存较好。

红豆杉群: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村民的祖先从江南搬迁至此,并在寨子里种上数百株红豆杉。现在共存古红豆杉40多棵,树龄均在300年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株树干直径达2米,在周边地区实属罕见。

古银杏:位于下寨,系一雌性树,树龄达五百年之久,树干直径约1.3米,需5人合抱,冠高约18米,方圆遮阴50余平方米。由于历经风雨,下部树心自然朽空,里面可摆一桌酒席。该树树大叶茂,苍劲挺拔,枝梢完整,抗风遮雨,并年年开花结果。

“皇木”杉:位于下寨民居旁边。明清时期,朝廷派人员深入清水江一带采购木材,民间称为“贡木”或“皇木”。文斗作为清水江边重要的林业村寨,也在采伐之列。木商进入文斗后,对达到一定胸径的优质杉木逐一做上记号,然后再请人砍伐搬运。有一株巨大的杉木在即将被砍的头天晚上突遭雷击,木商认为不吉利,遂放弃砍伐,该“皇木”幸而留存至今。

另外,文斗苗寨民俗古老质朴,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民歌有大河腔。传统节庆有祭桥节、四月八、尝新节、七月半祭祖节和重阳斗牛节。民间文娱有打陀螺、骑木马和下挑棋、牛角棋和斗牛、斗鸟等。

文斗苗寨95%的农户家中都还珍藏着明清时期林业契约文书,约有3万件,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古代林业契约文书。是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说明:该古建筑群是新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本书出版时还尚未公布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

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