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镇远县·“和平村”旧址
所属图书:《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 出版日期:2015-10-01文章字数:1274字

镇远县·“和平村”旧址

镇远县和平村旧址(大门)

位于镇远县阳镇和平街,全称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4′54.7″,北纬27°03′00.2″。1985年11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村”大院平面呈方形,通面阔83.4米,进深77米,墙高8米,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其中建筑物的面积为1508平方米。院中原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体建筑14栋。由于历史的原因,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除原高大围墙基本保存完好外,其余大部分建筑已遭拆毁。1986年8月,根据康大川及原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队长谷川敏三的共同回忆,重建砖木结构的双层单檐悬山顶办公楼及大门内两侧墙根的哑子室和米库两栋单檐单坡悬山顶平房,共计建筑面积336平方米。同时加修加固土墙的斜撑式保尖四个。2002年又复建礼堂,形成现有规模。

该旧址坐南朝北,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的衙门。民国初年,改建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迁入。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称其为“和平村”,此名沿用至今。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1938年2月成立于湖南常德盐关,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后迁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迁至镇远,在镇远维持了六年之久,期间收容日本战俘六七百人,1944年11月迁往重庆巴县,1946年4月撤销。

1938~1941年,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由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1940年后改组为文化工作委员会)管辖,由郭沫若、阳翰笙、冯乃超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的文化工作者负责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通过其中的中共特别支部指导各方面的工作。1938年冬,在郭沫若、冯乃超等领导下,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和池田幸子夫妇把一些有觉悟的日本战俘组织起来,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分盟”,总部设在重庆。1940年秋,文化工作委员会内的中共特别支部派康天顺(后更名康大川)来镇远日俘所工作。康曾留学日本,以中校主任管理员的公开职务管教日俘,开展反战宣传。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和优待敌军俘虏政策感召下,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支持和协助下,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分盟负责人鹿地亘夫妇开展动员和组织工作,使部分有觉悟的日军俘虏志愿组成“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前后发展盟员150多人。

该旧址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日本俘虏收容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奋起抗战并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物。

镇远县“和平村”旧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

名    称:“和平村”旧址

级    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    点:镇远县阳镇和平街

保 护 范 围:东北、东南两面以原有夯土院墙外滴水线外0.5米为界,西北大门两侧以土墙外界,正门前以公路沿线,大门前两侧空地至民宅墙体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北、西南以夯土院长墙外延20米为界,西北以公路沿线为界,东南以保护范围身后水平延伸约120米至五云山顶气象台为界。

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