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回首当年大定城
所属图书:《黔说·城记》 出版日期:2014-05-01文章字数:10869字

回首当年大定城

火焰熊熊山花开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就把乌蒙群山的高大雄奇、绵延起伏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这万山丛中的黔西北腹地,有座“火焰山”更是雄奇挺拔,其火焰之势直奔九重。火焰山下雄踞着一座别具特色的古城——大方城。据大方县志载“崇祯八年(一六三五年),明贵州总督朱燮元遣副将方国安戍兵镇守,在水西土司阿乌迷等所献土地上方国安筑大方城,县城始名大方”。九年后的清康熙三年(一六四四年),吴三桂平定水西,在此建府,将大方改为大定,三百零四年后的一九五八年二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恢复大方之名。

这火焰山之名我无据考证,大概是山上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方圆百里,成为“地球的彩带,世界的公园”。自从“百里杜鹃”成为国家级风景区后,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然而他们只看到这地面的熊熊火焰,却不知道这地底下深藏着火焰之源——乌金。

贵州著名文化老人戴明贤先生在这里执教八年,他说:“这里一座座高树杜鹃盛开的山坡,地下都藏着优质的无烟煤。在山民眼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里的火炉“口小腹大,俗谚‘上面去只手,下面睡个狗’,一次可容二十来斤煤,昼夜不灭,夜里可当灯光照明。区里要开三级干部会,提前号令地富家庭挖煤背煤,在会场里对角垒两座煤堆。坟头似的,一堆可达几百上千斤煤块。开幕前从中心点火,渐次向外燃烧,可支持若干日夜。直至散会,尤有不少未尽燃煤,任人拾捡”。

大方人不仅知道杜鹃花下有煤,还能辨别什么颜色、什么长势的杜鹃花下深藏着什么样的煤,比如“红花地下煤质好,无花地下煤难找”等俗语,在大方煤山是老少皆知。大方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开发煤源,过去到大方拖煤的省内外车辆昼夜轰鸣。因大方煤黑而发亮、毫无臭味、熬活耐燃、成块不夹。贵阳城里不少和驾驶员关系好的人家烧的都是大方煤,毕节就更不用说了,你看那毕节汽车运输公司宿舍,家家门前都有一堆像小山坡一样的煤堆,少则几千斤,多则几万斤,一坨煤就有几百甚至千斤重,人们穿行在这煤堆与煤堆之间的过道上,简直就是一堆乌金展示的风景线。

而今家庭生活用煤的少了,大方人自建电厂,用煤发电,把电输到广州,《毕节日报》副总编刘靖林写过一首诗,很有趣:“大方粤地两无猜,红线一牵喜事来,不见羊城灯万盏,竟如百里杜鹃开。”

取名火焰山,与它地势之高也有关,火焰大多是往高处升腾,大方火炉的特点就是高。俗语说:“毕节火烤腿,大方火烤嘴。”记得我读小学二年级时身高还不如我家火炉高,连站着都烤不到嘴。这大方火炉实在特别,戴明贤先生还专为它写了篇文章叫《乌蒙灶》,戴老说它“很像青铜鼎,简直就是艺术品”。“这种灶下无炉桥,燃煤直接放在灶底,民间称为‘神仙灶’,外地人要想冷灶起火,能累一身汗仍告失败,山民们不仅生火不在话下,还多能自己造灶。挖泥、和泥、打坯、造型、美化,独立完成。其中很有些别出心裁、奇形意趣的工艺品,令我赞叹乡间之间卧虎藏龙。”

辛亥革命出人才

三百多年来,大方历代的革命的火焰也在此地熊熊燃烧,尤以辛亥革命为最。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四日,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贵州革命党人起义,成立贵州军政府。大方革命志士简书十一月八日带领起义队伍包围府衙,迫使知府陈庆慈卸职,大方军政府宣告成立,简书任行政长官,谭冠英任参谋长,简忠义任义勇军队长。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简书、谭冠英、简忠义为了在几百人的大会上揭穿清朝旧吏陈鸿爵的阴谋,勇赴“鸿门宴”,在四处刀枪林立,杀气腾腾的氛围中,简书跨上会台,慷慨陈词,大讲大汉贵州军政府兴利除弊的一系列措施,唇枪舌剑,锋芒直刺清廷爪牙陈鸿爵、何宾侯等,气得陈鸿爵两眼充血,几次欲冲上台去制止,却见身旁手捏利刃的简忠义怒目而视,故不敢妄动。

忽然间,早有准备的陈鸿爵部下一群爪牙蜂拥上台砍杀简书,谭冠英见势不妙,手持武器跃身而起,拿出他兵操教练所有的招数刺杀数倍于己的敌人,简忠义也跳上台去,与谭冠英并肩杀敌,奋力保护简书。将头部、臂部负重伤的简书拖到墙角,抛出墙外,又继续与敌人拼杀。他二人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弹,遍体鳞伤,倒在血泊中。时年谭冠英四十五岁,简忠义十八岁。

孙中山先生的题字

一九二一年,南京国民政府官员亲临贵州大方,为谭冠英、简忠义修葺坟墓,合葬二人于城南先农坛。尔后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为墓地题写“双烈园”三个大字于墓前岩石上。吴鼎昌任贵州省主席时,又亲到大方,重新修葺墓地,并以楷书题写墓表“谭冠英简忠义烈士之墓”。

笔者一九七九年在大方师范学校任教时,“双烈园”即在学校对面,仅一条公路之隔,闲暇常与本校同事简达孝老师到墓地凭吊,简达孝老师说:“我父亲是老七,简忠义是老六,简书是老大,他们弟兄非常团结。”简老师每次到坟前,都要深深地向烈士三鞠躬。我却常以手指认真临摹吴鼎昌的楷书及林森的行书,临着那些铁画银钩,仿佛烈士的铮铮铁骨,令人敬仰不已。

简书像

有幸的是被杀得半死的简书被抛出墙后,得革命党人奋力抢救,奇迹般地脱险,伤愈后与贵州军政府总理周素园等在北京组成“冤愤团”,继续进行革命,又被袁世凯下令通缉。周与简情谊深厚,简书的父亲简裁之逝世时,周素园亲作挽联一副:

后来简书在孙中山先生指导下辗转日本、香港、昆明、广州等地革命,持孙中山亲笔信前往四川联络军政人物。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指定简书为贵州代表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秘书长。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简书前往北京悼念,并撰写挽联:

简书为革命四处奔走,饱经忧患,历尽坎坷,最终积劳成疾,于一九三七年阴历十月十三日在广西六寨因病去世,遗体被护送回贵州,安葬于现在的贵阳黔灵公园内的黔灵湖畔——烈士纪念碑右侧。

奢香夫人誉华夏

自从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大方的名声就在国内外不胫而走,前往大方参观奢香夫人的办公衙门——贵州宣慰府和奢香墓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方奢香夫人是蜚声华夏,彪炳千秋的人物,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彝族巾帼英雄。她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版图完整建立了丰功伟绩。

奢香(一三六八—一三九六年)女,彝族;十四岁嫁给贵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其夫死时其子尚幼,她便代行夫职——摄贵州宣慰使。

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兵三十万出师云南,“经理南荒”,当时乌撒(威宁)、芒部(云南镇雄)少数民族奴隶主起兵阻拒明军入滇,奢香审时度势,以统一西南的大业为重,积极支持明军入滇,促进明王朝完成统一西南的版图,朱元璋赞道:“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年),明朝廷派驻贵州的封疆大吏——都指挥使马晔,执大汉族主义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对其摄贵州宣慰使职政绩卓著忌恨不满;好事贪功,企图以打击彝族各部首领为突破口,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代以流官”,达到邀功朝廷,专横贵州之目的。于是他就把矛头对准奢香。把奢香抓到贵州都指挥使司处——现贵阳都司路,用彝族最忌讳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以为如此激怒奢香,扩大事态,就可趁机出兵。一个彝族的女性领袖被裸身而鞭,可谓奇耻大辱。奢香无辜受到辱挞,极为忿怒,折断所佩革带,发誓必报此仇!

此事引起黔西北、滇东北一带彝族首领的极大震怒。奢香所属四十八部彝族首领带兵“咸集香军门”示威,表示“愿死力助香反”。民族分裂战争一触即发。可奢香强压怒火,向各部首领分析了马晔逼反之诡计,讲明一旦战争打响,便会造成民族分裂,还可能会影响祖国版图之完整。仗不能打,仇一定要报!说服众将领后,她便直抵南京告御状。向朱元璋陈述水西守土之功,直言辩诬,痛斥马晔逼反之罪状。朱元璋知水西对于统一大西南之重要,召马晔回京问罪,欲杀马晔,抚慰奢香,奢香大义不允,表现出巾帼女杰的宽容大度。

奢香墓

奢香回到水西(指鸭池河以西地区),一面宣扬朝廷的威德,使“诸罗大感服”,人心安定;一面履行诺言,刊山通道。在洪荒草昧,“羊肠险恶无人通”,雪栈云林,“落落千秋无通款”的贵州高原,奢香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荆斩枳剪蒿莱”,“凿山刊木穿蒙茸”,开辟出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撒(今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修文县内)、陆广(今修文六广)、谷里(今黔西谷里)、水西(今黔西城关)、奢香(今大方大渡河桥西北)、阁鸦(今大方响水小阁鸦)、归化(今大方双山归化)、毕节(今毕节二铺)等九驿(龙场驿为首,故称“龙场九驿”)。

“鬼国山河改,皇华驿路存”;“九驿邮初置,三巴路已通”。奢香主持开辟的驿道,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四川、湖南边境的交通要道,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夜郎自大”的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龙场九驿”成为奢香为国为民建树煌煌业绩中的一座丰碑。

毕节至修文九条骚道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大方走出山区,走向中原的距离。几百年来,大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与九条驿道密不可分。

随着一九三四年十月清毕公路(清镇经鸭池河至毕节)的通车,九驿道就被废置了。而二〇〇一年十月十六日通车的“贵毕高等级公路”,又奇迹般地几乎与奢香修的“龙场九驿”线路相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名人奢香,可称“开发水西交通第一人”。可谓有远见卓识的奇女子。

明洪武二十九年(一三九六年)二十八岁的奢香病逝。明王朝遣使臣前往水西奢香故里大方祭奠,并加谥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赐予朝衣锦帛;按正三品规格礼葬。

奢香的丰功伟绩,早在《明史》、《明实录》、《贵州通志》、《黔书》、《大定府志》、《大定县志》等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

民国时期,革命英杰王若飞的舅父、贵阳达德中学校长黄齐生老先生写成话剧《奢香》在达德中学公演。新中国成立后,贵州文艺界的俞百巍、朱云鹏创作了黔剧《奢香夫人》搬上舞台,上京演出,后又到西北、西南巡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又由浙江电影制片厂改为同名电影搬上银幕。二○一二年再由欧阳黔森写成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在各电视台不断播放。为在大方拍摄该电视剧,著名影星宁静、吕良伟、王思懿、张桐等等云集大方,政府出巨资在大方复建贵州宣慰府,修葺奢香墓和奢香博物馆,大方城因奢香夫人而誉满华夏。

彝族土司杨伯尧

大方历代人才辈出,对国家和民族贡献最大者,明初有奢香,清末有简书,民国有杨伯尧。杨伯尧的先世为贵州宣慰司四十八头目之一,一般土司后裔在地方都作威作福,俨然王侯。杨伯尧则不然,他于一九二○年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毅然离开条件优厚的土司家庭,外出寻求进步。一九二四年五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与陈赓、周世第、左权、薛岳等同学,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辞职回家。

杨伯尧回家后,明确废除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土司制度,宣布不再收鸡租、猪租、扯手钱(佃户在主人家办婚丧事时应缴纳的钱)等;收成不好的年头还给佃户减免租谷;不要乡人再按旧习俗称“老爷”,革除佃户进他家屋只站不坐的规矩;废除佃农见官行跪拜礼的陈规旧习。

他敬老爱幼,收养不少孤寡老人和孤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父亲在杨伯尧家“官房”处教书,官房檐下还挂着一块大匾额,上书“起早家风”四个大字。在我上学读书的路边立有一块石碑,碑上竖刻着“马王氏百岁碑”六个大字,我父亲指着碑告诉我说:这是杨伯尧为马王氏立的,杨伯尧拜苗族女老人马王氏为寄母,马王氏百岁生日时,杨伯尧向她行跪拜礼,马王氏在高高的椅子上说出几句生硬的汉话祝福杨伯尧:“我哪天死,你就哪天死!”此时杨伯尧才三十二岁,在场的人都面面相觑,杨伯尧深知老人是祝福他也要活一百岁,并不计较,还为老人立了这块碑。

杨伯尧带领百姓修建公路、植树造林、清除匪患。一九三二年黔军旅长兼贵州第二路军司令官宋醒(人称宋马刀)驻扎毕节,前往大方请他出任本部参谋长,杨伯尧婉言谢绝后,宋醒题一联相赠:“此地可称干净土,知君不是等闲人。”云南省主席龙云聘他为少将旅长,他也谢绝了。一九三五年四月,国民党直接统治贵州,薛岳任贵州绥靖主任,请他出任川滇黔边区少将民团指挥官,因系黄埔同学,盛情难却,但也只任职半年就辞职回家。

一九五〇年初,时任政务院总理的原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指示地方部队护送杨伯尧到北京,杨伯尧有《到北京》诗一首:“北京伟大是皇宫,殿宇巍峨迥不同。外国王朝无此盛,天安门上太阳红。”同年杨伯尧被任命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杨伯尧先生“文化大革命”时受迫害,一九七二年十月病逝。

杨伯尧先生也是诗人,写的诗不少,一九九○年马昌达先生带着杨伯尧的儿子杨焕新到我家作客,杨向我讲述了他父亲的不少诗篇,去年我们将杨伯尧写入《黔西北文学史》。

咂酒感动石达开

大方县是汉、彝、苗、白、仡佬等二十多种民族聚居之地,各兄弟民族不仅团结和睦,而且都有一种共同嗜好——饮酒,其中尤以彝族为甚。彝族谚云:“汉人贵宾,彝人贵酒”,“无酒不成席,有酒便是宴”。彝族人民传统喜欢的酒,便是咂酒。

我们参观贵州宣慰府刑部的审判厅时,见铜塑的审判官端坐在案后,两个人犯在案前对坐,中间置一大酒坛,二人分别握着吸管在喝酒。导游讲解道:“彝族的审讯也很人性化,让人犯喝咂酒,他们深信‘酒后吐真言’,不打自招。”

咂酒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咂饮”。每逢盛大的集会和活动,“咂酒”隆重登场,一个可容五六百斤的大龙坛,若干根竹管插入坛中,人们围坛而饮,其情其景,真是别具特色。连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都盛赞不已。据《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第五册三百八十七页载,石达开《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诗前还有编者注:“石达开远征经贵州大定(后改大方)时,军纪严明,尤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当地苗族人民曾待以上宾之礼,将很名贵的用黄豆、毛薭、高粱、小米、包谷、谷子等混合酿成的咂酒招待他。咂酒盛在坛子里,用通心杆子吸引,石达开为了感谢苗族人民的心意,即席作诗,表示纪念。”

一次,我到乡下朋友家,他叫来几个朋友陪我喝咂酒,虽是猜拳行令,但输了却是主动用吸管在酒坛里吸饮,说是喝“良心酒”,我输拳多,他们输拳少,可最终他们个个都大醉,唯我独醒,使我很难为情。自此我经常都在检点自己的良心。

大方迎来蒋介石

清虚洞,蒋介石当年在这里作演讲动员

大方这座小小的县城,地处大山深处,当年交通虽然闭塞,蒋介石却要亲临视察,这完全是因为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建在这里的缘故。

一九三七年中国军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寇以其“空中优势”欺我中华民族,声称“三小时消灭中国空军”。此时,一些“中立国”又断绝对我国的飞机供应,加之日寇又断我海上运输,抗日形势十分严峻,全国军民亟需飞机投入抗日,中国兴办航空工业已迫在眉睫。

乌鸦洞中第三层已出现垮塌痕迹

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最初选址在昆明,筹备期间就被日军狂轰滥炸于襁褓之中。后决定选址于贵州省大定县(今大方县)羊场坝的乌鸦洞中。

建厂投资资金是蒋介石五十岁生日所收礼金,计三百四十四万美元。蒋经国任名义厂长。第一、二、三任厂长分别是李柏龄、王世倬、顾光复。汪福清自始至终任生产厂长、总工程师。该厂由国民党航空委员会直接领导,和美国华盛顿的两家航空公司联合,并由这两家公司承包修建,提供设备,培训人才,直属中国航空委员会领导,定名为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

厂区通道边“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6个字,70年前刻在路边岩石上,也刻在兵工厂全体员工心上,虽遭“文革”浩劫,至今依然存在

一九四三年四月中旬,蒋介石曾到该厂视察,共在厂内活动了三天,为该厂题书了“我们的发动机何日才能自制”十二个字。该题词至今还保存在台湾台南空军飞机制造厂。

当年蒋介石住过的建筑,原貌仍然保持完好。总工程师别具特色的住所也完好无损,都被列入文物保护了。

该厂在抗日战争中诞生,一诞生就表现出抗日的坚强意志。厂里将通过厂区的清(镇)毕(节)公路段命名为“高志航路”。高志航是我国空军第四大队的大队长,在一九三八年八月的上海、浙江一带的战斗中积极主动抗击日寇,为我国打下第一架敌机。而后与其他大队配合,两天击落日机四十六架。日寇一飞行大队长被迫剖腹自杀。高志航被喻称为抗日“神人”。以抗日英雄的名字来命名厂区公路,藉以激励全厂职工的抗日决心。

到一九四七年初,三十台航空发动机终于完工。由航委会随机抽取一台装在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上,由昆明直飞南京,证明发动机性能良好。至此,大定厂已完成了我国自制第一批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任务。

羊场坝兵工厂厂长办公处,蒋介石和宋美龄曾下榻其间

文思敏捷才子多

过去大方文才突出的人太多,在我的记忆中还留下一些诗词趣闻。如常年在杨伯尧家教私塾的清末举人张逵九,六十三岁娶十六岁少女,当夜有感作《续弦》诗: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春节,修建清毕公路大定段时,公路占去私塾先生向渭川家门前院坝三分之二,他自拟春联二副贴于门前,以抒发感慨:

黔西北有两个被称为贵州不栉进士的女诗人,都出在大方,一个是陈枕云。她自幼聪慧,工诗善画,却红颜薄命,许配给织金谌氏,未婚而夫早亡。囿于礼教,她终生未嫁,辗转川黔,正如她诗中所述:“此生已抱千秋恨,今世难谋一面缘”,“木落空庭枕蕈幽,西风冉冉不胜愁。那堪一夜芭蕉雨,滴碎愁心泪未收”。

另一位大方黄家的媳妇周婉如,这人就更不简单了。黄万机先生著《贵州汉文学发展史》辟有“清代黔中女诗人”专章,所论者十余人。重点介绍了周婉如,说她写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的好诗,如“农事纷纷日夜忙,问渠余有若干粮。阿婆笑指南山下,小麦青青大麦黄”。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农家乐的天然图景。有《吟秋山馆诗抄》、《吟秋山馆词抄》传世。

据《大方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十八岁的周婉如与黄育德结为伉俪,新婚之夜,众亲友闹新房,要新娘十步成诗,时已夜深,婉如无奈,即口占七绝一首:“深深一揖谢诸君,奴本无才不会吟。记得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众亲友知趣而退,一时传为佳话。

大方历史文化之厚重,令时任总制滇黔使者侯官林则徐和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也为《大定府志》、《大定县志》作序。

九十九井大定城

历代各地所建的大小城郭,大多都有一条河相伴,或绕城一周的护城河,或穿城而过的贯城河。大方城却不然,它建在大山腰部,是个偏坡,要爬几十里才到山顶,山顶上的一些山名,除火焰山外,仿佛都与天公有关,如雷打坡、云龙山之类,足见其高。下行几十里才有一条河,河虽不甚宽,其名却称对江。当地有民谚:山高不过雷打坡,水深不过对江河。水井只有大方多。

有护城河,是因兵家必争;有贯城河,是为滋养生灵。大方是兵家不争之地,百姓可享安乐无虞。而滋养生灵的水又从何来呢?且看那者名的九十九口井。

大方城被誉为贵州井城,一座小城,九十九口井,而建筑形式各异,有方有长有圆,有单井有双井。取水方式不同,有深陷之井,用吊桶打水;有居高之井,用大桶接水;有齐地之井,用瓢舀水。最特别的是水质不同,各尽其用。

《大定县志》记载:清代殷樊德诗称龙水井——“喷玉乍添芹藻雨,流香还送稻粳风”;清代大定知府李祖章诗称小龙水井——“曲槛方塘一镜开,清泉汩汩沁心来”;晚清才女周婉如诗称斗姥阁三井——“石暗泉声冷,苔深草色腴”等等。其诗联,无不显现出大方“井文化”的精髓和韵味!

有的井水宜做豆腐,如岩脚井、杨柳井;有的井水适合沏茶,如龙王庙井、龙水井;贡院北井水搓凉粉最佳;杨家关井水可治瘟病;斗姥阁、岩脚井水可治高血压;黄家井、沙河井水好烤酒;半坡井、太平坡井水熬糖最甜;一碗井的水适宜煮豆。

还有一些井更是奇特,比如月亮井,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月无论偏向何方,均有倒影卧于清水之中;又比如双水井,中间一石梁分开二水,左边水涩,右边水甜……

每逢春节前,大方有推豆腐、捂豆豉、做甜酒、烤水花酒、汗黄粑等的习俗,用水时都要选井取水,这就是人们挑着桶,南街走到北街,北街走到南街的原因,可谓门前有水而不用,只因水质不相同。

九十九口井,大多都有些传说,如官水井,位于小北门外,相传为明代水西宣慰所修,现井口上方尚留有清晰可见的“龙门”二字。龙水井,位于城南,水从石龙口中流出,井口边上有围栏,井壁上刻得有“翰墨流香”四字。而小龙水井,因清朝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在井边石上手书“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而得名,文物现存奢香博物馆。而今的九十九口井,大多淹没,昨天我在大方城沿街寻井,见龙王庙井旁取水的人们仍然用吊桶放到十多米深的水面打水,虽然有些吃力,但却古朴有味。莲花塘旁的大小井能伸手用瓢舀水,比较方便,最方便的还是龙水井,把桶放在龙口下就能接水,尚存的政府已列入文物加以保护。有的还修了石护栏和牌坊,双水井还修了井门。对九十九口井的名称和分布点,大方颜绍荣先生作了多年考证,将井地、井名、井形、井水、井历等都认真考证过。说明大方城的九十九口井,并非向壁虚构。

大方桶桶井

声名远扬豆制品

大方特产中,臭豆豉远近闻名,这东西黑里透黄,臭中蕴香,经火烤或油炸后,喷香盈室。用以佐食,其味别具一格。相传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路过僻野,也带走了两砣。明顺德夫人奢香进京拜见明太祖朱元璋,也将此物作贡品。朱元璋食之,高兴至极,赐上座于奢香。

这东西生时不臭,熟时自然不香!内行的人买它,首先要问臭不臭?道理就在于此。

外地曾效仿制作,可是谈何容易!首先他们就不具备做这种东西的水!即便用交通工具运去,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不出四五日,色香味尽去矣。与凡水等同无二,至于制作的高超技艺与秘方,就更不待言了。否则,谈何特产呢?

豆豉是大方传统调味品之一,历史悠久。《贵州通志·方土志》载:“豆豉各州府县产,以大定为最佳。”

大方普通人家均能做出一碗口味独特、美妙无比的辣椒水,原因全在于豆豉粑。

其余大方豆棒、豆腐干都是深受食客亲睐的,都因制作的水而出名。豆棒其形如棒,故有此名。我曾到大方豆棒厂参观过豆棒的制作流程:将大豆用温水泡胀,磨成豆浆;用纱布过滤,豆渣弃之不用,将豆浆煮沸,用蒲扇扇其表面,使之结皮,用竹棍将皮裹起;然后再扇再裹,直至豆浆被裹完,一层层豆腐皮均叠附于竹棍之上。稍干后,用刀剖开,取出中间竹棍,便做成了一根豆棒。把八根至十根不等的豆棒串成一排,就成了通常街上买卖所见的豆棒。

豆棒既可与肉类、蔬菜一起煮汤,亦可单独炒成菜肴;即或不煮不炒,撕一块慢慢咀嚼,亦是滋味无穷。

大方豆干富有弹性,色泽嫩黄油亮,细致绵软可口。因块小如钱(方孔铜钱),故又称“金钱豆干”,几十年来,外地人到大方,都慕名带一些回去。航发厂在大方时,工厂职工有将大方豆干携带出国馈赠给外国人的;一九四三年蒋介石到航发厂视察,该厂在宴会中曾以豆干招待。而今大方豆豉、豆棒、豆干已畅销省内外。

别具特色大方宴

我对大方感受最深的还是大方宴席,它不像其他地方的宴席,一次性把桌子全摆满,容易冰冷,又造成浪费。最适宜现在提倡的节俭用餐。大方宴席的特点,我族祖父高致贤在《乡音悠悠动我心》中介绍得有滋有味:

大方“八碗席”在二〇〇四年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国际精品菜肴暨美食文化展览会上,代表毕节地区参展,一举夺得金牌。

黔说·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