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神圣的“盘王节”
所属图书:《长鼓舞盘王: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神圣的“盘王节”

瑶族“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传承瑶族文化、缔结美满姻缘的盛大传统节日。节日里,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蒸熟喷香的糯米饭,酿造清纯的米酒,杀猪宰羊,打开寨门家门,迎接远亲近邻,唱《盘王歌》、《迁徙歌》、《历史歌》、《生产歌》、《爱情歌》、《放花炮》、《打花棍》,跳“长鼓舞”,请戏班唱戏,“挂灯”、“做堂”、“度戒”,隆重庄严,热闹非凡。

节日盛装

“盘瑶”盛装

节日里,姑娘们一个个头顶“盘王妆”,打扮得如花似玉,亭亭玉立。“盘王妆”两角高耸,鲜艳的瑶锦覆盖其上,一串串五彩珠玉垂挂正前方,雍容华贵。

“盘王妆”底部是用二尺长的薄薄杉树板铺设,高耸的两角用牛皮或构皮造型而成,然后用线固定在板上,板下再套一个圆形的构皮圈,以便于固定在头顶上。因为是用木板为基材制作而成,于是这一支系的瑶族就有了一个相应的称谓“顶板瑶”、“板瑶”。

在戴“盘王妆”前,头部先用一长条白底的花头巾缠住,外面再用一黑色绣花头帕缠绕,胸前围一条镶嵌着数十枚大大小小银牌的兜肚,上身穿对襟无扣无领黑色绣花衣,两袖及两襟的花色十分耀眼,特别是两袖处,从腕口至腋下全部都绣满花纹。

腰缠宽大的青色花腰带,于身后交叉系结,长长的须丝垂挂至小腿肚。下身穿长条形五彩裙,腿缠青色绑腿,用五彩细带系牢,脚踏麻花草鞋。

瑶乡春色

青年小伙儿们一个个英姿勃发,身穿崭新的青色紧身衣裤。法师及信男们则身着红衣红裙,头戴“独令帽”,腰系彩带,手摇铜铃,脚踏粗犷肥大的草鞋,古朴豪爽。

节日饮食

瑶族“盘王节”的饮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别有讲究。

饮食禁忌在瑶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瑶族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保持,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瑶族社会秩序的基石。

“狗肉”禁忌。

瑶族第一大禁忌——忌食“狗肉”。这是瑶族民族认同感的第一要素。

三都水族自治县巫不乡瑶族赵姓家谱是这样记载的。

我们巫不地区瑶族和我宗支为什么禁吃狗肉呢?一种传说是:寅卯二年,天干地旱,天下大乱,我们瑶族急于逃难,漂洋过海后,才发现未带谷种,想到有狗随同渡海,它平时爱睡在谷草堆中,或许它身上会黏有一些谷种。果然,在狗尾巴上找到一些谷粒,经过几年培育种子后,才大量播种。于是承诺,从今以后子孙万代不忘狗恩,不吃狗肉。

第二种传说是:漂洋过海后,有个白发公公坐在船上,鞋子突然掉进海里,他冷得没有办法了,把狗叫来,对狗说:“你若能下海去帮我捡得鞋上来,我保证子子孙孙永不吃你的肉!”狗听后,十分高兴,就跳下海去,果真把鞋子捞了上来。于是,白发公公的后人遵守诺言再也不吃狗肉了。

秀水舂碓

“盘王节”的“盘王宴席”,则更具独特性。“盘王宴”上,必须要有瑶族传统的“鼠干”、“野猪”、“粽子”等食品。

为什么“盘王宴”上一定要有“鼠干”、“野猪”、粽子呢?

瑶族习俗中,每年的二月初一、初二、初三都要敬“鸟”、“野猪”,因为鸟和野猪都对瑶人有恩。相传瑶族漂洋过海后,什么种子都没有了,为了生存,瑶人便请田鼠去海对岸衔种子。田鼠答应了,便下水渡海,可是水大海宽,田鼠太慢。这时,一种常在瑶人房屋附近寻食的“呸呸鸟”说话了,它说:“你们为什么不叫我去?田鼠游水那么慢,何时才衔回种子来?怕衔回来时,人都饿死光了。我不用游,一飞就过去了。”果然,鸟一飞冲天,很快便到对岸,把种子衔了回来。于是瑶人有了米种,丰衣足食了。瑶人想到鸟为瑶人立下大功,要报答鸟,鸟说:“我不要你们瑶人报答,只是二月初一是我的生日,这天,请你们不要惊动我,不能用抢打我,你们在我的生日前后都要修斋,”于是,瑶人便答应了“呸呸鸟”,二月初一、初二、初三都在家休息,不再惊动“呸呸鸟”。而且初一那天,家家户户打糍粑,捏成小坨小坨的,再用竹片划开,弯成鸟头形状,将糍粑衔在“鸟”嘴上,插于大门上方的穿枋上,如果没打糍粑,用糯米饭捏成团,让“鸟”衔在嘴里也行。也有人家将鸟蛋或小鸡蛋套着,悬挂于大门枋上,以示对鸟的敬奉。田鼠则成了懒惰、拖拉和无用的代名词,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盘王宴”上,人们颂一段“盘王大歌”,则津津有味地嚼一块“鼠干”。

二月初二和六月大暑敬野猪是因为寅卯二年洪水发时,伏羲姐妹造出人后,瑶家小孩无奶吃,又冷又饿,嗷嗷哭闹,野猪看到,怜悯瑶家小孩,便用奶喂小孩,又用身体温暖小孩,小孩才得以长大成人。于是,瑶人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大暑都要敬野猪,同时在还愿敬盘王时,还特地要用野猪来敬奉盘王,如果没有野猪,也要用特别饲养的“愿猪”,仿照在山上捉野猪那样,用网套网住,然后去毛来敬盘王。

“粽子”则成了瑶族内部支系的标志物。漂洋过海后,由于上岸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出现了“岩上瑶”和“岩下瑶”、“深山瑶”和“过山瑶”之分,因而在服装、建筑以至语言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就连在高度统一的“还盘王愿”祭祀礼仪中,祭品都不一致,先上岸住岩上者,用碓舂糍粑作为祭品;而后上岸住岩下者,则用粽粑叶包糯米粽子,用黄线绿线捆扎粽粑,美其名曰“金钱围腰”;有的则直接用甑子蒸糯米饭来敬奉盘王。

节日歌舞

“盘王节”是瑶族歌舞的盛会,歌舞的海洋。《盘王大歌》是主题歌、母歌、总歌。然后有《盘歌》、《诘难歌》、《情歌》、《婚姻歌》、《酒歌》、《生产歌》、《立传歌》、《信歌》、《故事歌》、《乐神歌》……

盘王大歌

《盘王大歌》为韵文体,借用汉字记瑶音,一般为七字,也有五字、四字的,押尾韵,因此,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于法师和师男们演唱、吟诵。部分为散文体,由法师当作历史和民俗故事慢慢讲述。演唱都有优美的音乐曲调配合,吟诵36段《盘王大歌》时,还有专用的曲牌。36段歌由七支曲牌组成,称为“七任曲”,即“黄沙条”、“三逢闲”、“万段曲”、“荷叶杯”、“南花子”、“飞江南”、“梅花曲”等,每支曲唱法不同,歌词格律各异,但又都是独立完整的。

与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相类似,瑶族的“盘王”,是瑶族人民的民族魂,始祖神、保护神,《盘王大歌》是瑶族信仰的源泉,是瑶族的英雄史诗、民族知识总汇和百科全书。

《盘王大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盘王大歌》,泛指“跳盘王”、“还盘王愿”仪式上所诵之全部宗教经典,内容浩繁;狭义的《盘王大歌》指在“沙洪大宴”上所诵之歌,700余首,3000多诗行。《盘王大歌》在不同姓氏间,或同一姓氏间的大小姓之间,还有36段、32段、24段和18段等几种手抄版本的区别。

演唱《盘王大歌》,是瑶族人民的重要宗教和民俗文化活动。千百年来,对瑶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以及对瑶族民族性格的塑造、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一直起着重大作用。

盘王书

演唱《盘王大歌》,是神秘庄严肃穆的重大事件,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盘王生日前后举行,演唱地点多选择在深山密林之中,届时要临时搭建供演唱用的宫阙、彩门和男斋戒房、女斋戒房,规矩禁忌十分严格。

演唱前都要焚香化纸,请神请圣降临,还要奏乐敲锣打鼓、鸣角吹笛扬幡,法师们都穿上红色法衣,大法师还穿上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长礼服,戴上“独令帽”,手摇铜铃,踏着罡步,跟随鼓点,边舞边唱。

神像

演唱《盘王大歌》是集体进行的,大法师在前,小师男们随后,亦步亦趋。一些初次接触《盘王大歌》的小师男,则先附在歌书旁,瞧着歌书,听法师们吟唱,然后和着曲调,学着试唱,直到能背成诵。

《盘王大歌》在平时是不得随意演唱的,特别是白天在家里,更不得习唱“会留会”等曲牌调。哪怕是大法师,如果不是在仪式上,想请其复述所唱内容,也是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因此,要想对《盘王大歌》的全部内容进行了解,就必须反复地参加演唱仪式,绝无捷径可走。

演唱《盘王大歌》都是在民族内部进行,特别是仪式进行到“上刀山下火海”时,还要逐个清理人数,若发现混入者,要一律清退出场,绝不枉情。

演唱《盘王大歌》的法师普遍受到族人尊重,特别是大法师,即“书表师”,在族内的社会地位之高,是无人能比的。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被看做高贵的客人,受到盛情的款待,席间位置,都被安排在显著之处。平日里的各种人生礼仪,如结婚嫁女、办满月酒等,都请其主持,为新人祝福。

除《盘王大歌》外,被称为“族歌”的是瑶族独具的《信歌》。

《信歌》是瑶族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以歌代信,互通音讯,互致真情,互相邀约,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共赴族难,共享安乐,是瑶族的传统习俗。其中《交趾曲》就是在瑶族中广为流传,人人熟知的“族歌”。

在《交趾曲》、《海南信》中,表现了先行到达交趾(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天越南境内)和海南的瑶族,其思念故土同胞的真挚情感,信中充满激情地描述了交趾和海南等地的美好环境和优裕生活,并情真意切地表述了相邀同胞前去共赏安乐太平生活的迫切心情。读之,动人心弦。《桃川求援信》则充分体现了瑶族同胞间的紧密团结、相互援助、同仇敌忾、共渡难关、共赴族难的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

据汉文献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就曾发生过多起散居全国各地的瑶族统一行动的事例。如宋朝时,据宋包拯《包孝肃奏议》卷六载,宋代瑶民起义,均源于湖湘,而转战于岭南,“蛮贼等三千余人商量入连州打劫……缘广南英、韶、连、贺四州,并与湖南郴、衡、道、永等州相接”。

壮观的刀梯丛林

在明代,著名的大藤峡瑶民大起义,前后坚持近百年之久,湘、赣、桂、粤等各省瑶人不分畛域,往往连片活动,互相配合,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行动,使明王朝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瑶族信歌,内容十分丰富,仅从上面的《交趾曲》、《海南信歌》、《桃川求援信》以及现代美国瑶人的《又到姐妹歌》等“信歌”中,就充分证明:古往今来的瑶族先民,虽然地隔东西,居处分散,关山重重,却能以独特的“信歌”形式,进行广泛的、世代相传的联络、交流,将散布各地的骨肉同胞的各种信息,以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在全民族中广为习唱、世代流传,以激发全体族民的向心力,不断增强民族活力,巩固和强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这就是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盘王节”里,跳舞是高潮。常见的舞蹈有《狩猎舞》、《猴鼓舞》、《挡虎舞》、《穿团舞》、《捉龟舞》、《绣花舞》、《舂堂舞》、《双刀舞》、《棍舞》、《长鼓舞》……

《长鼓舞》是灵魂,是精华,是瑶族人民祭祀盘王,对盘王歌功颂德时表演的一种乐舞。据宋人沈辽《踏曲》对长鼓舞有着这样的记载:“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

“长鼓”又名“花鼓”,“以木为之,但两端圆径如一,中细如腰状”。长鼓以梓木为材质,用羚羊皮绷两端鼓面而成。关于长鼓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老古代,瑶族始祖盘王上山打猎,不幸被羚羊用角撞伤,落崖而亡。盘王子孙为追念盘王,便取羚羊皮制成鼓,世世代代,不停地敲打!

从小练习

长鼓有大小之分,大长鼓平置于固定的木架上,众人用手拍鼓面;小长鼓则以手持鼓腰,边拍边跳。跳《长鼓舞》时,除打长鼓外,还用锣、鼓、钹、铛、唢呐、铜铃等乐器,加以《盘王大歌》的唱曲伴奏。《长鼓舞》有三十六套,七十二层,即鼓有三十六种打法,舞有七十二种动作。舞蹈充分展现了瑶族先民开山伐木,拉锯造房,挖田造地,生产劳作的艰辛与欢乐。舞至高潮时,全场同声歌唱,气氛热烈,如痴如醉!

度戒——挂大罗灯

节日“成丁礼”

“盘王节”中,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时间最长、耗费最大的,莫过于“做堂”,又名“度戒”。那场面真是十里八乡,万人空巷。

“度戒”是瑶族宗教仪式中场面、规模最大,最隆重的。瑶族人认为一生中只有经过度戒,才算正式取得了瑶族族籍。度戒,瑶语称为“度师”,又叫“鸣扬传度”,意为承传师法,具有神权,领有阴兵,能驱邪除鬼,取得法名,生时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死后灵魂也能“升天”、“做官”。因此,在瑶族看来,度戒是十分神圣的。

主持度戒的,都是德高望重,道行高深的大法师,所用经书、文、表、疏、牒繁多,仅书表就有大小50多种。

鸣角通神

凡参加度戒的师男、师嫂与法师,都要集体“斋戒”,这期间禁食动物肉、动物油等荤腥,只能食素菜、豆腐、植物油;禁谈情说爱,禁夫妇同房,禁男女互相说话、互入“禁房”;神坛前禁说本族外语言;要用白布严盖酒缸。

度戒仪式中,要集体上刀山、过火炼、睡阴床、踏罡步。刀是磨得无比锋利的钢刀;犁头、青砖是用去过外皮的干透的杉木枝,烧了几天几夜,已是青光四射;阴床则是要睡上去就昏迷不醒的。

而度戒的师男们要从容镇定,攀上刀山,要争先恐后将通红通红的犁口捧在手上,含在嘴里,要从青光四射的火砖上踩踏前进,要义无反顾地睡在阴床上,含笑“死亡”。

这是典型的“砥砺意志”,面对艰难险阻、生死考验,瑶人都要勇敢坚强,从容镇定,无所畏惧,不屈不挠,一往无前,义无反顾,视死如归。

接着就是押号抛牌。押号是在“北极驱邪院”(阴间组织)取得职位,取得法号;抛牌是师男上刀梯后,主醮师从刀梯上抛下“老君印”,师嫂用衣裙接住。

这是师男最神圣的时刻,相当于“金榜题名”,从这时开始,师男取得了瑶人的资格,从此可以学习法术,可以驱邪劾鬼,能管住一切妖魔鬼怪,能济世救人。

师男拜圣

仪式中重要的一关是游兵游将,所有的法师、师男、师嫂都要参加游兵,相当于“阅兵”,其场面浩浩荡荡,很是壮观。游兵中要“过关卡”,盘查文书、印信、阴职。关卡上有戴面具的手拿大剪刀和吊着长萝卜的守卡者。欲过关者须善于对答,应付盘查,要善于闯关,或准备些香烟、食物和零钱,买通关卡。

游兵游将,再现了古代民族辗转迁移、行军作战的历史。

度戒仪式,是瑶族学习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教材”,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宇宙观、道德观的生动展示,是瑶族“多种文化层的重合”。

节日“还盘王愿”

在“盘王节”中,还要“还盘王愿”。和度戒一样,“还盘王愿”也是瑶族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重大事件。“还盘王愿”,又称“还子孙愿”,是瑶族子子孙孙都一直要还的愿。这一礼仪历时七天七夜,包涵多种艺术表现,特别是已成为瑶族经典舞蹈的《长鼓舞》。

瑶族历史上,是一个迁徙不定的游耕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历史和文化就隐藏在“还盘王愿”的祭祀活动和歌谣里,他们通过“还盘王愿”这一特殊民俗记录下本民族的悠远足音,可以说,“还盘王愿”是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瑶族的重要历史文献。

节日竹枝祭俗

竹筒架枧

瑶族酷爱竹,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瑶寨四周,茂林修竹,郁郁葱葱。瑶族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竹,瑶寨一大景观——竹筒架枧,入户饮用、灌田、蓄水。竹筒当盛皿更是普遍,瑶族上山生产时都是用竹筒盛茶、盛饭、盛菜。瑶族建房常用的建筑材料,一是杉木,二是竹木。杉木为柱,竹木为瓦、为篱。连嫩竹与竹笋蜕下的壳,瑶族人都不会舍弃,妇女用其剪作纸样,请客送礼中用其包盛鱼、肉、鸡、鸭、糯米饭等礼品赠客,方便实用,有现代塑料食品袋之便,而绝无污染环境之虞。

在宗教祭祀中,竹枝祭俗十分醒目。在“度戒”中一定有两株高大的竹幡,这竹幡是取整株高大楠竹,连蔸挖下,不去枝叶,直立于坛前,再用整匹白布从竹梢顺势垂下,直拖到中堂,白底黑字,肃穆庄严。

在“禳解”仪式中,同样要用竹枝,只是不像“度戒”中用大楠竹,而是用小京竹枝,小京竹从根折下,也不去竹叶,用一块长一米的小白布捆扎于竹枝上,白布内包一小包白米,竹枝上还用六枚古铜钱悬吊于上,竹枝先由法师持着,诵经后,交给被禳者扛着,端坐于神龛前,背后置一盛有水之木盆,然后法师逐一禳解,直至将六枚铜钱全部取下,丢于盆中止,表示灾难已解除。

竹枝禳解

流水潺潺

长鼓舞盘王: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