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瑶麓“糯卯节”
所属图书:《长鼓舞盘王: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瑶麓“糯卯节”

“卯节”,瑶语称为“糯亩”,时间是农历六月,如果这月有三个卯日的话,就选中间的卯日,如果是两个卯日,就过第一个卯日,闰月过最后一个卯日。但不管过哪个卯日,一定要想办法避开“丁卯”,因为人们认为“丁卯”属火,害怕由此引起的旱灾、虫灾等。若确实避不开,就要处处提防小心,直到过完一年。

过“卯节”,一是为了庆贺栽秧播种全面结束,预祝丰收;二是为了休整小憩,养精蓄锐;三是祈求祖娘“娲霞”降福瑶族,保佑风调雨顺,消灾除难,五谷丰登。整个卯节,前后持续二十多天,分两段进行,第一段为欢庆栽插胜利,第二段为虔诚祈求降福。

过“卯日”时,全瑶麓要休息三天,家家磨豆腐,蒸糯米饭,烘花生,买肉打酒。小孩子、小伙子、姑娘们都换上节日盛装。

正卯日,亲戚朋友们相邀到各家的田边地角,先向东方摆上酒肉饭菜,供祭片刻后,就近选较为平整宽敞的地方,围坐在一起,共进野餐。

各家的田祭完后,姑娘和小伙子们则成群结队,到处“查田”,所到之田,都插上一根芭茅草。附近的水族、布依族、汉族也都邀请瑶族青年们去“查田”,并分赠糯米饭、酒肉等以表谢意。据说凡是瑶族“查”过的田,禾苗长得好,人畜无灾病。

瑶麓卯节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为纪念一对名“寅”和“卯”的男女“农神”。

神坛古树

相传远古时,有一对瑶族兄妹,父母双亡,孤崽寡女,无依无靠,粮食短缺,生活困难。春天播种时,别人家满田满坝撒谷子,兄妹俩没有多的谷子,只撒了一小块。那时人们还不知道水稻可以移栽,只知道撒播。兄妹俩的田,大块大块的没秧苗,他们感到很可惜,就把那一小块田的秧苗慢慢匀出来,栽到空田里去,栽得很仔细很认真,一蔸对一蔸,一行对一行,均匀得很,结果兄妹俩的稻田比别家的好。

兄妹俩没有水塘,没有地方喂鱼,又把鱼苗放在田里喂养。鱼在田里寻食,吃掉了杂草、小虫,也翻动了禾苗的须根,加上人去捉鱼,又把杂草踩进泥里。鱼儿屙屎在田里,又能肥田。因此,兄妹俩的禾苗长得格外茂盛。

一天,一个名叫“寅”的青年小伙子和一个名叫“卯”的姑娘来到兄妹俩的田边,看到这里禾苗长得特别好,于是就插上标记,也就是现在人们插的芭茅草。他们逢人就介绍兄妹俩的经验,后来,大家都向兄妹俩学习,才有了插秧、薅秧的习惯。人们为纪念“寅”、“卯”的功德,便仿照“寅”、“卯”的做法,每年插秧上坎后,到处“查田”。天长日久,相沿成俗,演变成为“卯节”。

瑶乡喀斯特峰丛

过“卯节”时,寨老们要筹划供祭“娲霞”事项,推算吉日。吉日一般选在卯节后的第十三天到第十五天内,日子选定后,就由寨老事先通知各家各户。祭“娲霞”之日,天蒙蒙亮,寨老就召集各村寨各家族头人,集中于寨门外的祭坛上。三位寨老,一人穿白衣白裤(与瑶山现行服装近似)、一人穿灰衣灰裤(可能是瑶埃瑶族过去穿的服装),还有一人穿青衣青裤(现在瑶麓瑶族穿的民族服装)。他们站在祭坛的中央主祭,外围是七个头人,最外层是各寨来帮忙的头人和代表。主祭的三人中,一人先将一头事先挑选出来的最老的老母猪捆着牵到现场,绕祭坛中的一棵古树转三圈,然后就地杀死。之后,三位寨老就地支起三块石头,架起锅,点燃烟火,从水井舀来第一瓢水,倒入锅内烧开,第二层的头人即帮忙把猪送到各寨代表那里,开膛破肚,割取少许母猪肉,再由第二层的头人交给主祭的三位大头人。三位大头人将肉煮熟后,即开始供祭“娲霞”。三人面朝东方,摆上五只碗、五对筷子、五团糯米饭、一盆一大整块的母猪肉、斟上五杯酒,然后祈请“娲霞”保护瑶民人丁兴旺、六畜满圈,特别是五谷丰登,消除病虫害。祭祀后,三人与“娲霞”同吃五谷和老母猪肉。

祭祀是极其庄严肃穆的,届时所有其他活动都要停止,所有寨门都要人把守,禁止出入。村内不准生火、抬水,小孩不准嬉闹。不准任何人到祭坛边围观,违者要受重罚。人们一直要等到祭坛上烟柱升起,近处的村寨就以祭坛烟火为号,烟火过后,估计“娲霞”已经吃饭了,才能抬水做饭和在寨内走动。远处的村寨则专门有人传递信号,通知“娲霞”已经吃过饭了,于是才解除禁令,恢复正常活动。

供祭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主祭人指定人到瑶麓所有地界的边缘,特别是有人常走动的地方去插旗子。旗杆用竹竿或长硬杂木杆做成,顶部的叶子不去掉,还套上一束用白棉纸做成的旗,竖立于边界上。由于旗杆较高,白旗又明显,因此,附近的群众都能清楚地看到标志,知道瑶麓人已经祭旗了,也就不敢贸然入境了。

糯稻收获季节

长鼓舞盘王: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