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岭南无山不有瑶
所属图书:《长鼓舞盘王: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岭南无山不有瑶

瑶族,一个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民族。瑶族自称“尤”,据传与苗族同为蚩尤后人,《山海经》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联军大败,不得已向冀州逃散。在冀州中部,蚩尤氏最高首领被械杀,身首异处,其部下抢得被肢解的遗体,秘密归葬。后来,战败的部落族群渡黄河南逃,至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山区丘陵地带繁衍生息。

东汉时期(25—220年),“盘瓠蛮”记载已频见于史册,称“荆州蛮”、“武陵蛮”、“五溪蛮”、“长沙蛮”、“零陵蛮”等,瑶族先民已广布于华中洞庭湖周围的广大山间峡谷。汉王朝已在长沙国和长沙郡等地设置连道,治理“蛮夷”。

《梁书·张缵传》载:“大同九年(543年),张缵为使,持节督湘、桂、东宁三州诸事,湘州刺史。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而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

《后汉书·南蛮列传》载:“盘瓠子孙,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后汉书》

晋·干宝《晋纪》载:“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盘瓠之后也。”

《魏书·蛮传》载:“蛮之种类,盖盘瓠之后。其来自久。习俗叛服,前史具之。在江淮之间,依托险阻,部落滋蔓,布于数州。东连寿春,西通上洛,北接汝、颖,往往有焉。其于魏氏之时,不甚为患,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忌惮,渐得北迁,陆浑以南,满于山谷,宛洛萧条,略为丘墟矣。”

《隋书》

《隋书·地理志》载:“长沙郡又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尝免徭役,故以为名。其男子着白布衬衫,更无巾裤,女子青布衫,斑布裙,皆无鞋履。婚姻用铁钴、锛为聘财。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皆同焉。”

瑶寨干栏式吊脚楼

唐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谭州,春秋时为黔中地,楚之南境……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怀帝分荆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其先祖有功,免徭役也。”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两次被贬谪到连州任职,到任后,他摒弃偏见,体恤民情,尊重瑶族风俗,深入瑶族民间采风,认真观察记载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和祭祀等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研究资料。

瑶族从强盛到“式微之极”,内中的深重苦难、血泪辛酸,只有瑶族自己最知晓。

费孝通教授曾指出,瑶族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民族,后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打散了,在山里流动,进行游耕经济,依靠险要与外界阻断以自存,结果是闭塞和落后。

瑶族民歌《山过山》,道出了逃亡迁徙的无限苦楚辛酸:

瑶族古籍《过山榜》中载: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民族压迫,致使瑶族“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造成了其生产力低下,生活极端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进行了许多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使瑶胞冲出了困境,飞越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大步跨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瑶族概况

中国瑶族共260多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海南、江西等7省(自治区)。其中,贵州有近5万人,主要分布于湘、桂、黔边界的武陵山、雷公山和九万大山间。武陵山是瑶族祖居地,古称“武陵蛮”。现碧江、石阡、黎平、从江、榕江、剑河、雷山、丹寨、麻江、三都、荔波、罗甸、望谟、紫云、贞丰等县(区)都有瑶族居住。其中,有荔波瑶山瑶族乡、瑶麓瑶族乡;榕江塔石瑶族水族乡;黎平雷洞瑶族水族乡、顺化瑶族乡;从江翠里瑶族壮族乡;望谟油迈瑶族乡等7个瑶族乡。

贵州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分苗语支和瑶语支。苗语支包括荔波瑶山土语、瑶麓土语、茂兰瑶埃土语等;瑶语支包括榕江塔石瑶语、黎平滚董平茶瑶语、望谟油迈土语、麻山龙山河坝瑶语等。

长鼓舞盘王: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