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浅述试验区建设成效
所属图书:《毕节民族研究(四)》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5945字

浅述试验区建设成效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学习贯彻十三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产物。“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的先行探索与实践试验地。胡锦涛同志在试验区建设结束时的重要讲话,科学地论述了试验区建立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深远意义。他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各种客观条件上的制约,再加上我们工作的原因,使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就省内而言,一个贫困,一个生态恶化,仍然是严重困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突出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扩大,如果不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并相应采取有力措施的话,贫困地区将会更加落后。面对这一现实,通过对过去工作的反思,提出了用灵活的梯度政策来弥补日益扩大的效益差距,探索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从贵州的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采取一切有利于消灭贫困落后的特殊措施,探索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的新途径。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变全面推进为重点突破,选择典型地区进行改革试验,提出把毕节地区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只要我们敢于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够逐步摸索出一条贫困山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新路子。”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建设试验区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揭示了建设试验区的客观要求和历史任务。所谓试验区就是根据岩溶地区的特点、民族地区的现状、贫困面大的实际,寻求一条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群众温饱(生产生活)问题、提高人口素质、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内陆边远山区(岩溶地区)小康社会的路子进行一种探索试验。所以作为毕节市的干部和群众,应该不辱使命,勇敢地承担起这一光荣使命,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那样,只要我们敢于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够逐步摸索出一条贫困山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毕节市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是毕节市的情况所决定的,也是毕节试验区与全国的其他特区、开发区所不同的。全国的所有特区、开发区都是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采取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目标;而毕节市作为内陆边远山区,则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目标;特区、开发区是解决经济起飞、先富起来的问题,而毕节试验区则是改变贫困面貌,继续解决温饱问题。作为毕节地区的各级组织、各级干部以及各族人民群众应该深刻领会岩溶山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及其精神实质,激发出对试验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神圣的历史重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试验区建设,为岩溶山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岩溶山区新农村、实现小康做出贡献。

我们是试验区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历经20多年的艰苦奋斗,各级历任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以试验区为荣,坚定信念,发扬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精神,为试验区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地区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等几项重要经济指标都有明显增长。毕节的发展和变化要用史无前例和前所未有来形容。特别是财政收入从全省排名倒数第一跃到全省排名第三的位置,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这些都是紧紧抓住试验区的主题不动摇,抓好目标任务的落实不放松,以只争朝夕的作风抓好落实结出的硕果。

试验区建设首先从理论上进行深化、拔高。宣传文化部门组建一套理论班子专门对试验区的建设理论进行认真研究,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的深度,从新时期,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层次上再拔高,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上加深理解,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和体现。试验区工作的目标任务已明确,现在就要紧紧抓住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不放松,一切围绕试验主题,一切服从试验主题,坚决防止把试验主题作为口号喊的作法,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抓实干。

试验区建设进程中,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广大人民团结一心,认真践行试验区建设,按照试验区的方案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抓住国家大上长治工程、农建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的有利时机,大力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措施,大上速生林,建成防护林和坑木林;大上经济果木林,建成万亩干鲜果基地、茶叶基地、绿肥基地、脱毒马铃薯种基地、畜牧基地、牧草基地、丰产粮食基地、优质烤烟基地等。有的地方还实行了退耕还草,种草养畜工程。在扶贫帮困上,全地区实行整村推进,机关包村,(没有钱,带技术)帮助贫困农民学懂一两门实用技术苞谷营养托(袋)育苗定向移栽技术和烤烟种植技术,解决群众的吃饭和用钱问题(解决起码的温饱),农村基本消除了茅草房。毕节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实现了粮食自给,基本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

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针对全地区三百多万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一现实,采取一切有利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掀起决战贫困的大行动。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试验区建设的构想,真是高瞻远瞩,为内陆岩溶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发展寻找到了一条金光大道。从毕节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毕节试验区的改革试验出了成果,切实担负起了国家赋予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历史重任,为广大农村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探索出了新路子。从2011年以来,先后有胡锦涛、温家宝、俞正声、刘云山、汪洋等29位副国级以上领导来毕节考察调研,毕节获得了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贾庆林、俞正声、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2次重要批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5.15”重要批示,赋予试验区“两新”历史使命。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29处涉及毕节。201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23个部委出台28项差别化支持政策。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推进大会,并出台了两个支持文件、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切实抓了试验区建设的规划

规划是决定试验区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为把毕节试验区建设好,从城区到乡村都先行高标准地切实搞好了试验区建设的规划,理清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思路,明确了试验区建设的目标。开发扶贫规划、生态建设规划、人口控制规划都紧紧联系各县(市)实际、各乡(镇)实际、各村(寨)实际和农户实际。在规划中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开发利用资源、引进资金技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文化教育、帮扶等连在一起。1.总体规划,全区一盘棋,以县(市)为单位;2.分区域规划,以乡镇为单位;3.分类规划,以项目或种类为主;4.分点规划,以村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村组进行规划;5.分户规划,以村寨为主规划到户。规划工作注重了客观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层层把关,并提交各级人大审议通过和批准后实施。关于开发扶贫方面:一是规划帮扶面即对象,明确到了乡、村、组、户,又分为面上、一般和重点。二是资源开发式的帮扶规划、劳务输出规划、种树规划、种草规划、种果规划、养畜(猪、牛、羊)规划、养家禽(鸡、鸭、鹅、兔)规划。三是种植规划(优质玉米、稻谷、荞子、洋芋、麦子、绿肥等等)。四是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利用规划(育苗移栽、两段育秧、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分带轮作、聚垄耕作等)。关于生态建设方面:天然林保护规划、封山育林规划、退耕还林规划、荒山造林规划、石漠化治理规划、速生树种植规划、防护林建设规划、薪炭林建设规划、坑木林建设规划、经济果木林种植规划、种草养畜规划、林下养禽规划、中草药种植规划等。关于人口控制方面,认真执行了地区和各县市“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规划,控制二孩,杜绝三孩,严格执行计生政策,切实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关于规划工作,还把龙头企业(公司、厂、场)、主导行业、中介机构和组织进行规划和建设。实实在在地把边远岩溶山区的资源开发出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将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打入市场。充分利用中介组织(机构)、龙头企业的拉动,主导行业的支撑,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把资源变产品,产生经济效益。

二、切实抓了试验区建设的实施工作

试验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一样,农村和农民是主体。各级党政精心组织,以村组或村寨为单位认真实施。在狠抓落实中,牢记胡锦涛关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抓落实的重要指示,全方位地实施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的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针对毕节市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这一现实,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现了在较短的时期内解决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小康的目标。毕节全市在2018年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已成定局。

1.开发扶贫方面

(1)实行了整村推进。地县(市)机关包村帮扶,实行三定,即定单位、定任务、定时间。

(2)帮扶内容:科技扶贫,实行良种(优良品种)和良法(科学种植技术)、配方施肥。3、开发贫困地区的资源,(即劳动力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特产资源、畜禽资源、荒山资源、林草资源、中药材资源、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等等。

(4)智力扶持,加强培训,每一农户都掌握一至二门农业实用技术。

(5)对那些基本失去了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异地搬迁扶贫。

2.生态建设方面

生态建设是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一是围绕三林抓生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二是营造各类林:天然林、灌木林、速生林、经济林、果木林、薪炭林、坑木林、防护林。在规划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沟壑路旁、田边地埂和荒山荒坡植树造林。每人年均种植速生树100株、果树10株、竹子10株。结合毕节的实际和特点,建成了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果业、生态中草药业、生态农副业、生态渔禽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小康新农村。

3.人口控制方面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大力推广了金沙计生工作先进经验,切实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二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了村为主管理,充分发挥村计生专职干部作用,严格定期妇检和节育措施。三是加大了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人口与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做到经常抓,抓经常不间断。四是坚决兑现了政策。党政工作不力的和工作成绩很有成效的都兑现了奖惩政策;主管部门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人口控制不住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乡(镇)干部工作不力或工作成效不明显的也坚决兑现政策;坚决实行按期妇检和节育以及绝育措施等。

三、切实完善了试验区优惠配套政策

试验区的优惠配套政策,是决定试验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早在试验区建设时就已明确和制定了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政策,胡锦涛同志《在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明确指出:“这次会上,大家认真审议了试验区的一系列配套政策。由于坚持了‘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总思路,本着‘发扬民主,协调一致,各方配合,互相默契’的精神,着重在政策的用足用好、灵活变通上下功夫,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各方面也都比较满意。”毕节的各级党政不仅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略,而且结合实际,还制定了减免农业税,引进资金技术,免征牲畜交易税,加强智力开发,注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鼓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干部,以调离、停薪留职、留薪留职、退职、辞职等方式去承包、租赁企业和承包、领办、创办乡镇企业,从事开发性生产等政策规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切实加强了试验区建设的领导

毛泽东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胡锦涛同志在试验区建设会议结束时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带领群众谱写毕节地区艰苦创业的历史。胡锦涛同志还要求我们,要鼓实劲,办实事,讲实效,体现试验区的工作效率和作风。要少说多做,说了就做,做就做好。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图虚名。要勇于探索,奋力进取,知难而进,坚韧不拔。试验区建设不能只是做一个口号来喊,做一个招牌来打,要作为一项大工程大项目来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了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建立了试验区高层次的领导机构,专心致志地组织试验区建设的实施。从制定政策,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落实,总结推广等全方位地为试验区建设负起责任。这个领导机构就是试验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领导小组组长(指挥长)历来都是由地(市)委书记担任,人大、行署(政府)、政协班子的一把手为副职,四个班子的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四个班子分管副职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聘请一部分退休人员和非领导职位人员来参与实施),还聘请一部分省级干部和有关部门领导作为顾问。各县市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开展工作。适时召开有一定规模的动员部署大会、检查落实大会、观摩会、评比会。

五、切实加强了监督落实

试验区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地对试验区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分别进行检查、分析和调度;每半年对各项工作分别进行一次检查、评估;每年底对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认真兑现奖惩。领导小组(指挥部)每半年分项听取一次工作情况汇报,予以指导;每一年度分项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好的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对那些差的和未达到目标要求的,不讲什么原因坚决兑现政策,该撤的撤,该免的免,该调的调,该降的降,该承担什么责任就一定要承担什么责任。还充分利用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优势,发挥监督职能,加强试验区建设的监督。人大和政协每年都分别进行3至5次的跟踪监督:每年组织代表、委员进行一次执法检查或视察;听取一次工作报告;进行一次专题调研。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如实提出意见和建议,限期整改见实效(其中包括工程项目和人事干部等方面的工作),发挥了监督的优势和作用。

说一千道一万,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干”,大干、实干、苦干。试验区建设的20多年,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我们能够跳出毕节看毕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试验区建设的全局,抢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真抓实干,试验区建设就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果。

毕节民族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