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扶贫攻坚的精准问题探讨
所属图书:《毕节民族研究(四)》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8557字

贵州扶贫攻坚的精准问题探讨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及其内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调研,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其基本内涵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二、精准扶贫的重要现实意义

精准扶贫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精准扶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党派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执政之基、立党之本,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早在1944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已经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1945年召开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式写入党章,使之成为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唯一宗旨,成为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鲜明的旗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贵州而言,全省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衡量我们是否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这一宗旨的一个重要标准。当前,贵州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解决贫困问题是实现小康梦中必须跨过的门槛。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既是民生之需,也是执政之要,更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集中体现。

第二,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自上任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实地考察了农村的基本情况,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就相关问题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他在云南考察时也强调:“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贵州作为一个民族众多、发展滞后的省份,扶贫攻坚势在必行。没有贵州的脱贫,就没有全国的脱贫;没有贵州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面建成贵州的小康社会的前提,必须通过扶贫消除贫困,才能实现贵州人民群众的小康梦,才能全面建成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

第三,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下,群众致贫的原因很多,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学致贫,有的伤残致贫,有的因缺知识技能致贫等等。因此,在扶贫工作中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让人民群众走出贫困的泥潭,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四,精准扶贫是新常态下我们党最大的政治。政治的优越性,最根本的体现是为民谋利。只有人民满意我们党的工作,我们党才能得到民心。如果人民不满意我们的工作,我们党就会失去民心,就会丧失执政根基。当前,“十三五”是全省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决胜时期。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急需解决好广大群众的贫困问题,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主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忧困难群众之所忧,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做到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只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群众就会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

三、扶贫攻坚探索实践经验

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就深入推进扶贫攻坚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要求“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的问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并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掌握了精准识别的科学方法。通过深入实践和不断提炼,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上,贵州提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在建立全省四级联动机制的基础上,省、市(州)、县(区)、乡(镇)充分运用“四看法”这一宝贵经验,全面开展了遍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工作,精准摸清农户贫困的程度、原因和需求,精准识别出贫困对象。二是各种项目实施精准到位。贵州按照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乡级报账的程序,积极建立资金使用、监管等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因村施法、因户施策,区域经济、产业扶贫、到村到户一体化。三是资金使用精准及时。建立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运行机制,推行“政银企农”的合作模式,推进小额信用贷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为扶贫攻坚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借助扶贫规划和项目,创造性地在全省10个取消GDP考核县和10个有条件的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贫力度,引导贫困农户按照“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的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四是按需施策。对贫困村实施“六个小康建设”,即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奠定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坚实基础;对贫困户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即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真正做到精准扶持和因户施策。五是加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及时下达了组建2016年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和精准选派第一书记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选派的任务。全省按照“一村一同步小康工作队、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的要求,严格选派条件,优化人员结构,改进选派方式,明确职责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实现了对贫困村、贫困户驻村帮扶的“两个全覆盖”。六是建立和完善贫困退出机制。明确了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人口的退出条件,规范操作规程。同时,为了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对上一年的脱贫对象再稳定帮扶一年,确保巩固减贫的成效。

四、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全省下上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结了一些宝贵的扶贫方法、工作经验。但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避不开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重要性认识尚需加强。从党委政府的层面而言,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党践行郑重承诺的实际行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凝心聚力夺取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胜利的必然选择。对人民群众而言,积极投身于扶贫攻坚大战之中,抢抓历史发展的战略机遇,是借力发力、实现自我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方法路径和快捷之门。但在开展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战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新常态,个别党政部门领导、驻村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比如,一些单位选派驻村干部之时,不是选派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同志,而是选派老弱、懒散的干部顶人头;一些驻村干部认为自己被安排驻村是挨整,对扶贫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村里静不下心来了解民情和谋划工作;有的群众以为扶贫攻坚是面子工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配合驻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等。凡此种种,给扶贫攻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其负面作用不容小觑。

二是工作任务压力过大。根据《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到2017年末,必须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00万以上,省定标准24个贫困县、375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580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到2020年末,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摘帽”,实现623万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收入迈上新台阶,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既是一个宏伟的发展蓝图,也是一个巨大的自我挑战。笔者认为,导致贫困人口存在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就业创业条件十分有限、村民的知识技能普遍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还需要遵循贫困人口的发展规律,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持续发力。从2016年到2020年,仅仅4年的时间,其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尽管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比如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措施,但这只是外部力量的作用方面,积极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关键。扶贫攻坚的成败,与贫困人口的自身努力和积极配合紧密相关。

三是贫困人口识别较难。在摸底过程中,什么样的收入群体才算贫困人口,这是一个较难准确把握的问题。按照“四看法”的分值分配,“看房”占20%的分值,“看粮”占30%的分值,“看劳动力强不强”占30%的分值,“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占20%的分值,通过综合分值评估出摸底对象是否属于贫困人口。这种识别方法,简单易行,参照标准就可以搞清识别对象的类别。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其一,如果要按照各项既定的标准认真对村民的收入、支出等方面逐一进行认真的摸底、调查,并得到较为准确的综合分值,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财力等。在这种情况下,工作队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不得不做一些主观的判断和粗略的估计,对识别对象产生一定的误判,甚至让个别优亲厚友的行为有机可乘。其二,一些村民的自利趋向,常常形成扶贫工作队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阻力。比如,有个别村民得知国家的扶贫政策之后,故意隐瞒自己的实际状况,在扶贫工作队摸底调查时配合不够甚至不配合,故意造成一种“我比谁都穷”的假象,其“打擦边球”的不良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识别工作的精准程度。其三,关于“四看法”的分值安排,尚需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以便在实际的操作中得到一个更为准确的界定。比如,“看劳动力”一项又细分为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数、健康状况、劳动力素质、人均务工收入,前三项各占8分,后一项占6分。简单把劳动力、健康状况、劳动力素质等同起来,操作中可能出笼统的判断。理由很简单,有劳动力、身体健康、劳动力素质较好,不等于可以创造财富增加收入,知识水平以及文化和技能的适用程度,乃至农户的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就业、创业、创收。总的来看,在农户身体健康、有劳动力的前提下,适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精神面貌,更能影响一个家庭的发展。单纯从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程度、劳动力多少、受教育程度,极难准确鉴定其是不是贫困对象。

四是脱贫对象较难精准。精准扶贫的最终成效,要靠精准脱贫来体现。为此,各地均安排了脱贫的目标任务,每年必须按时完成一定数量的脱贫。实际上,脱贫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投机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繁重任务,需要从点到面逐步实现实质上的真正脱贫,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个别地方村两委、乡镇等部门为了完成脱贫任务,有可能会带着自己的主观判断,仅仅依靠感性认识确定可以脱贫的对象,造成个别扶贫对象的假脱贫现象,为贫困人口的反弹留下生存的空间。同时,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实施,也难免会导致部分贫困人口产生“要懒大大懒,国家会照管”的依赖心理,无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变,扶贫攻坚大战之后可能依然存在家徒四壁的“钉子户”。脱贫的关键在于调动脱贫对象的能动作用,提高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如果脱贫对象雷打不动,依然故我,扶贫工作就会成为“抽猫儿爬树子”的徒劳。扶贫干部与扶贫对象能不能良性互动,成为扶贫攻坚战是否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一环。

五、关于精准扶贫的对策措施

根据全省分两步走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计划,结合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坚持扎实推进“33668”扶贫攻坚计划、大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和“六个小康建设”之外,还要在发展生产、异地搬迁、加强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扶贫措施上再做文章,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本着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精神,推动全省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

第一,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政策的有效性或者说现实意义,在于贯彻执行,使之真正落地并发挥正面作用。而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官民的知晓率和认同度。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是政策得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因此,作为扶贫攻坚这样重大的民生工程,政策宣传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政策宣传不到位,扶贫工作不透明,这项攻坚战就会成为一厢情愿,孤军奋战就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成效。一是要多途径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工作队和群众的广泛参与。从党政部门的角度,就是要开展培训工作、召开经验交流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落实监督和执行等任务,让党政部门领导和驻村干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强化落实力,务求工作实效;从群众的角度,就是要在领导干部召开群众大会、张贴公开栏、进村入户等的基础上,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让群众充分地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申报条件和基本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形成人人懂得政策、人人配合执行、人人心服口服的良好局面。二是要强调扶贫攻坚战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当下的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决不能与其割裂开来。在宣传工作中,必须强调扶贫工作对小康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干部群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树立“谁不认真抓扶贫谁就是历史的千古罪人、谁不想脱贫谁就是人民群众的害群之马”的思想观念,不断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

第二,尊重规律,量力而行。一个地方的发展,与基础条件、文化教育、政策环境、精神面貌等各方面的优劣密切相关。同理,一个地方的扶贫工作,其成效受到基础设施、教育程度、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从贵州的省情来说,基础薄弱、贫困面大、致贫原因众多,单靠政府的扶贫推动是不行的,指望群众自我战胜困难更是行不通,这是一场需要官民双方精诚合作的大战。同时,政府部门在扶贫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有限,客观上难以面面俱到,只能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因此,在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当地的现实状况,进一步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踏踏实实做好扶贫工作,切忌好大喜功和急功近利。以往,大跃进的历史教训十分深刻,我们有必要吸取那种不切合实际造成消极影响的错误决策和重大教训,树立领导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掌握党委政府主导民生事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扶贫攻坚战中夺取胜利。此外,由于各地的情况差异性,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驻村干部必须尊重客观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因人因地因村施策,自觉做到主观符合客观,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第三,强化识别方法的科学性和操作性。精准识别的正确方法,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识别方法不当或者乱用识别方法,可能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形,造成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目前,贵州在精准识别上总结了较好的科学方法,可操作性极强。比如精准扶贫“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十子法”(即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配置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等,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操作性较强。但在工作实践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没有的方法精准识别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状况、农户接受教育或培训的知识技能对其发展能力的提升程度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一般只是依赖于农户的自我描述、现场了解后作出粗略判断,这就可能会出现量化标准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的情形,难以达到精准识别的目的。笔者深入部分乡村进行了解得知,个别农户为了顺利进入扶贫对象之列,故意隐瞒自己的实际收入和家庭经济状况,有的甚至还在户口上将赡养老人与自己一分为二。此外,极个别的驻村干部对识别工作大而化之,简单把住房、劳动力等与经济状况等同起来,而不是区别看待,造成同样多的劳动力就是相同的经济状况的错误判断。我们知道,一个家庭的经济发展状况,往往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外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方面,内因包括科学文化教育水平、技术熟练和应用程度、个人的精神状态、抢抓发展机遇的能力等等。我们单纯依靠几个指标,很难精准把握农户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如此,关于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笔者认为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要更加关注基础条件,从住房、交通、土地、水电、养殖、区位、社交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和评估,努力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更加关注知识技能现状,尤其要对村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和技能的培训状况进行深入的摸底,不能简单地把劳动力和发展能力等同起来,充分尊重和考虑知识技能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精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对象;更加关注精神面貌现状,因为精神是内在的真正能影响村民内生动力的因素,具体表现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方面,是推动或制约群众自我发展的主观因素,深入准确把握群众的精神面貌就有利于对症下药,把扶贫、扶智与提振精气神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贫困群体的主体作用。

第四,多管齐下确保脱贫对象精准退出。要按照“三严三实”的基本要求,在贫困退出上突出一个“实”字,避免出现数字脱贫的情况发生。一个地方发展必然是一个艰难的实践过程,不是一早一夕可以见效的,脱贫工作慢不得、急不得、虚不得。必须多管齐下,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才能保证贫困县、乡、村退出精准、退出贫困人口不反弹。一是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扶贫攻坚战上不马虎、不掺假、不逃避,在精准把握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筛选退出对象,对达不到退出条件的必须继续加大扶贫力度,确保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真真正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贫困对象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感恩心。二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和市委关于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地方政策,认真对照目标任务做好自身的工作,严格按照贫困乡镇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退出程序进行,存在疑问或反响强烈的乡镇、村委会和贫困对象要重新进行复核,对那些敷衍了事的干部和躺着暖窝不走的贫困户要坚决抵制,确保退出对象精准及时。三是要充分考虑到扶贫攻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扶贫工作中区别主次问题和侧重点,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况发生,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扶持机制带动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群体发家致富,不把扶贫工作局限在生态建设、教育培训、移民搬迁、社会保障等方面,真正把有限的扶持资源用在刀刃上,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要针对陈规陋习难改、保守思维难变、进取精神不强的群体,除了继续实施社会保障兜底之外,还要大力实施“新青年示范带动工程”,也就是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身上,安排贫困对象的子女进入发达地区接受新风气新气象的熏陶、享受优质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毕节民族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