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所属图书:《毕节民族研究(四)》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4253字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各行业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但西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距。黔西北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贫困,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如何让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尽快发展,是目前我们大家颇为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和发展对策。

一、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

1.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

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经济滞后,导致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全乡辖8个行政村,50个村民组,共有中学一所,小学六所。中学只有板底中学,小学有板底小学、雄英小学、新华小学、登底小学、清河小学、安坪小学,新胜村和曙光村还没有学校。全乡有3623户,17626人,其中农业人口16745人,占总人口的95%,少数民族人口11633人,占总人口的66%,彝族人口1116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彝语是这个乡的主要交际语言。这里地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地下资源匮乏,经济收入较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至今仍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粗耕粗种和自给半自给的经营方式。群众文化素质不高,贫困面大且程度深,科技人才奇缺,推广科技兴农速度缓慢,因循守旧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因而经济基础不高,文化教育受到很大的影响。

2.文化落后,缺乏技术人才

文化落后,技术人才缺乏,村民法制观念淡薄,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对教育发展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淡薄在一些地区还十分突出等问题是民族地区长期改变不了落后面貌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文化落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民族地区科技工作十分薄弱,农民只掌握传统的生产方式,粮食产量上不去,多种经营开展不起来等造成的经济落后给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影响。大部分学生既升不了高一级学府,又没有一技之长,往往一离开学校就心灰意冷,这大大挫伤了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根据民族地区学生每年升学资料可以看出,只有少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府,而大多数学生仍然闲散于社会,或者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近几年农村孩子早婚现象尤为突出)。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也只能做一些体力活,既挣不了几个钱,又学不到技术,先进生产技术难以引进,劳动力资源白白浪费,教育意识淡薄现象十分突出。

3.没有工业基础,财政自给能力低

由于没有工业基础,财政自给能力低,形成了工农业生产发展恶性循环。在一些离乡镇较远的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和教师素质都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教育经费根本无法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村级交通工具仍然不发达,有些学校几乎靠代课教师支撑着,这些代课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培训深造开阔眼界的机会,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进入这些地区教学,给民族地区教育带来诸多不利。板底乡雄英村的洛祖启、侯社发窝、姆史不嘎,曙光村的邹待嘎、洛嘎等地全是彝族聚集区就存在这些问题。板底小学的学生除了板底本村学生外,还有雄英村的洛祖启、侯社发窝、姆史不嘎,曙光村的邹待嘎、洛嘎等地的孩子也前来就读,还有一些是来自邻近的香炉山镇、盐仓镇的彝区孩子。小学生背着大书包每天来回要走几公里的山路到板底小学上学,书包里除了书本还有当天的中午饭(一般是洋芋或荞粑),这些村寨有的地方有学校,但教学质量和各种教学设施都令学生和家长担忧。在这里教育只能是低水平运作,甚至有的地方连学校也没有。广大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教育教学环境差的客观因素,教育无法台阶式地向前迈进,这些都是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自2012年3月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农村学生营养午餐,终于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4.“双语”教育得不到重视,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双语”教学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根本所在。“双语”教学从一出生就以“民办”的低微身份出现,或以民族工作部门办班办点的主导方式进行巩固和推广,与专业从事教学的教育部门似乎没有更多的教学联系,以至于在教学系统中没有纳入必要的教学考核机制,可上可下,使得“双语”教学游离于学校的教学机制之外,又不得不依附于学校的教学载体而生存,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在民族聚居地区,目前为止“双语”教育仍然很重要,在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盐仓镇香炉山镇的部分彝族村寨、赫章县的妈姑、珠市等大部分彝区,彝语是村民的重要交际语言,有些村连汉语也不会说,在这样的村寨“双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双语”是工具、是拐杖,缺乏这个辅助工具,教学很难实现。自1999年毕节师范停办了师范双语教学后,毕节学院(原)办过两期彝、苗双语班,之后双语教学班也就停办了,这对民族地区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毕节市的“双语”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1984年——1999年十五年间,板底乡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40余人。2000年“双语”班停办以后,学生考上高一级的人数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这一地区学生的升学率。因此,停办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给民族地区教育带来的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

二、解决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对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一直有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社会各界也积极投入到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行列中,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并没有赶上或超过经济发达地区,这一事实说明优惠的经济政策是必要的,但不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优质的教育资源发展显得更有必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除地理条件优越,国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以外,全国大量科技人才的汇聚也是其发展迅速的重要因素。列宁曾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列宁选集》第四卷《共青团的任务》)。试想在一个全民素质很低,科技人才匮乏的地区,再优惠的经济政策也不会使经济有大的发展,即使有所发展也会缺乏后劲。因此,民族地区想尽快发展,关键是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治穷先治愚”,首先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相关产业的技术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竞争。把经济投资在学校建设和正在读书而无经济后援的优秀学生身上,培养出一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对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特别是村一级领导)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国家干部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带头人,市场的激烈竞争也要求干部自身必须有较高的素质作为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带好头、治好富。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人才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要坚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树立培养人才优先的观念,把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作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来落实。”

民族地区要发展,关键是抓好科技教育,只有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前提下,才能使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得到发挥。但是要想在短期内为民族地区提供大批各级各类科技人才,依靠目前的教育投资经费是难以完成的,靠从外地引进人才来发展教育也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如:近几年通过特岗教师招考的办法引进了不少人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中这些外地教师可以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语言障碍无法和学生沟通,甚至有的老师带有浓厚的家乡方言,上课学生不知所云,低年级学生必须要当地懂民族语言的老师用“双语”教学。所以,不解决当地从事教育教学多年的代课教师实际问题,而一味地招聘特岗教师到这些民族地区任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经费投资力度,多培养本地各类人才,特别是大力培养中等专业人才和用好中等专业人才。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从小学就开设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缺乏英语、计算机、文艺、体育等专业老师,学生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差距所在。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要采取不同于一般地区的特殊措施。

第一,政府部门应从宏观上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优惠待遇。一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增购教育所需设施,加大各类师资力量,让山里娃也能学英语、计算机等特殊专业,搞好学前“双语”(即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教育。二是通过一些行政的、经济的措施,培养一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或教育行政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

第二,各级党政部门要真正把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切实解决“双语”教学中教学机制和师资机制两个主要难题。一是把“双语”纳入教学机制中加以考核。二是把“双语”教学和“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整合起来,在边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和少数民族较集中的乡村开设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教学课程,设立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教师特岗,在省内师范院校开设民族文化传承专业,定点定向招录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特岗教师,毕业后到设立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特岗的学校开展教学。目前我市已开办一所全日制彝文职业双语学校,但该校的教育经费几乎是来自民族企业家、社会各界和民宗部门的资助,仍然没有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拨款。

第三,办好职业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头人。致富要先治愚,要“扶志”和“扶智”相结合。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和由此伴随而来的农业科技水平低下,若不从智力开发着手,志气是长不起来的,扶贫也成空话。例如:近几年国家不断地为农村贫困地区发放鸡、猪、牛、羊等扶贫项目,为农户种植牧草,但发展成功的几率很小。发放的牲畜大多带有不同程度的病菌,农村缺乏畜牧兽医,发放之后医疗跟不上,不但没有保证发放的牲畜安全,反而还让家里原有的牲畜感染,结果几乎全死光。因此,一是要在发放这些扶贫项目之前应先培训农户如何做好牲畜防病治病技术。二是动员初高中毕业生投身学习科学技术。三是创办农村书屋,让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学习如何饲养牲畜,学习发家致富的技术。

总之,只有加大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才能使民族地区教育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民族地区教育才能发展,民族地区的产业才能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资源优势才能得以发挥,从而使贫困民族地区尽快富裕起来,使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毕节民族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