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仡佬族《打亲敬酒》的研究和传承发展
所属图书:《毕节民族研究(四)》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3292字

仡佬族《打亲敬酒》的研究和传承发展

一、仡佬族《打亲敬酒》的历史背景

1980年仡佬族《打亲敬酒》乐队一角(二排右1为石应宽教授)

1980年仡佬族《打亲敬酒》在贵州省会贵阳会演

仡佬族是生活在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是贵州省的世居民族之一,也是贵州这片土地的最早开拓者。《仡佬族民间故事》有“仡佬仡佬,开荒辟草”的记载;仡佬族《兄弟赶山》歌中也这样叙述:“生前兄弟管地盘,死后追封为山神;人生地盘不用买,死后不用买路钱。”今天的仡佬族仍保留着老人去世出丧过路时不丢“买路钱”的习俗。

毕节市有八大世居少数民族,仡佬族就是其中之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仡佬族人口为22063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仡佬族人口为20585人,主要分布在大方、黔西、织金、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双山新区等县区。其中,双山新区响水乡拉鲁村是仡佬族最集中的自然村落。全村1433人口中,仡佬族人口就达1154人,占全村人口的80.6%,并且主要集中居住于拉鲁自然寨子之中。这里的仡佬族婚姻习俗特殊而有趣,在姑娘出嫁时的庆典之日,要经历“献酒”“梳妆”“打亲”“敬酒”等环节。

1983年仡佬族《打亲敬酒》在北京演出

(1)献酒。仡佬族的姑娘在出嫁时,亲朋好友或左邻右舍都会做好水花酒来敬献,以表庆贺。“来吧,年青的娘娘们,来吧,年青的小伙子们;阿春姐今天就要出阁,我们特意酿了水花酒,献给她的婚礼,表示我们的祝贺。”(《打亲敬酒》脚本)

(2)梳妆。仡佬族姑娘在出嫁之前要进行梳妆,梳妆的时间也是请测算日期的“先生”精心研究的。梳妆时,必须有一对童子鸡(未开叫的幼鸡)作“梳头鸡”(这一对一公一母的小鸡到女方家供姑娘梳头祭用后还必须提回男方家饲养,供婚后生孩子祭用和食用)。时辰到后,用“梳头鸡”点祭后,即可梳头,然后进行精心的打扮。“在这幸福的时刻,一切为了你美丽的姑娘,平时你火一般的性格,有说有笑多开朗。为什么今天这样害羞?红着脸儿躲躲藏藏?褡颔上的贝珠闪闪发亮,搓溪山上的花儿插在你头上;彩云镶成紧身衣,五节裙儿翻波浪,五彩披袍裹彩霞,快穿上哟快穿上。”(《打亲敬酒》脚本)

(3)打亲。是仡佬族世代沿袭下来的婚嫁时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在姑娘出嫁之日,亲邻寨友们都要准备好柴块,等迎亲人一到就用来打亲。当迎亲人来到时,凡在场的人,都要拿上柴块,笑打迎亲人。其意思是:打掉的是口嘴是非,打掉的是晦气霉运,让新娘过门后,好与新郎和睦相处。迎亲人到新娘家迎新之前,先要准备叉头扫帚,并在扫帚头上弄上一些泥浆和污物,使打亲人不易接近,避免挨打。“阿春姐,你放心,自古打亲无仇恨。打亲不是为打人,是打掉是非口嘴,打掉人间不平,打掉灾难的祸根;让你今天过门去,团结和睦过一生。我们会高举柴块轻轻放,决不打伤迎亲人。”(《打亲敬酒》脚本)迎亲人只要抢先进入了新娘家的大门,打亲也就停止了。

(4)敬酒。是仡佬族在喜庆时的一种礼仪。迎亲时,堂屋正中的桌上摆了盛满美酒的牛角杯,迎亲人进入大门之后,新娘的长辈就向迎亲人敬酒。这种敬酒,通常是以酒歌的方式进行,采取一问一答,互问互答或一领众和等方式进行。在场的人,听到歌词中问答的吉祥吉利的话语后,就围着盛满水花酒的大龙坛跳起了“坑克透”(一种舞蹈)。欢跳完毕,各人拿起酒杆(吸酒用的中空的细管),尽心地吸吮大龙坛里的酒。然后,迎亲人向新娘的父母送“养身布”,以表示感谢养育之恩。待新娘父母的亲邻近友都满意了,迎亲人才能将新娘扶上马接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上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拉鲁仡佬族文化《打亲敬酒》工作队成立。工作队由大方文化馆牵头负责,相关部门抽人参与。工作队长期驻扎拉鲁,与仡佬人民打成一片,“住在仡家、吃在仡家、乐在仡家、美在仡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把仡佬族舞蹈《打亲敬酒》推上了舞台。以拉鲁仡佬族的婚俗习惯为题材编排的少数民族舞蹈《打亲敬酒》1980年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一等奖;1983年参加由中宣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主办的乌兰牧骑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在此期间,还专门在中南海小剧场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邓颖超、康克清等作专场演出;同年国庆,在人民大会堂由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主持的国宴上,作特别节目进行表演。

二、仡佬族《打亲敬酒》的社会影响及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仡佬族人民受尽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仡佬族古歌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述,如《仡佬苦歌》中唱道:“有钱人来到大田坝,仡佬被赶上老山林,种出粮食财主收,挨冻受饿是仡佬人。”“山旮旯来山旮旯,山旮旯住的是仡家;山旮旯地仡家种,粮食收进地主家。”在一些仡佬族居住过的地方,至今还有“灭仡洞”、“灭仡坳”等地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仡佬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使仡佬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所以,仡佬人民对党有着浓浓的厚爱和深深的情谊,他们把这份恩情融进生活中,融入骨子里。时时不忘党恩情,处处怀着感恩心。《打亲敬酒》歌词就是真实的写照:“喜满心,来敬酒,双双捧杯莫害羞。三杯美酒先敬谁?从头一二敬起走:头杯酒,捧在手,双手敬酒举过头,向党敬献这杯酒,美酒飘香情意厚;二杯酒,捧在手,双手敬酒举过头,敬给阿爹和阿妈,春晖寸草心悠悠;三杯酒,捧在手,双手敬酒举过头,献给民族大团结,同建四化共携手。”

可见,《打亲敬酒》蕴含着仡佬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感谢和敬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有着积极向上的凝聚作用。

三、仡佬族打亲敬酒的传承与发展

曾红遍大江南北的仡佬族舞蹈《打亲敬酒》自1983年后就无人问津,是参加演出的小伙姑娘们疲倦了呢?还是各自奔波忙碌谋生计?当年参加演出的演员已由当时的小伙、美女变成了现在的老爷爷、老太婆,并且有的病了、有的死了、有的早已嫁到远方去了,这一民族舞蹈已濒临消亡。2013年9月,30岁出头的仡佬族小伙张永才出任拉鲁村支书、主任,为了抢救这一民族文化,他多次找当时的演员了解情况,听在耳里,急在心上,他曾多次到大方文化馆、大方档案馆翻阅档案资料,又多次走毕节、到贵阳联系当时的相关人员。经过四处奔波和不懈的努力,张永才终于联系到当时《打亲敬酒》的曲作者、乐队手风琴演奏者、现居住香港的八十高龄的石应宽老人(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泰国曼谷天韵文化艺术学院荣誉院长、美国“中国音乐研究会”会员、贵州省毕节市音协名誉主席),并于最近把石老请到了拉鲁共商《打亲敬酒》的传承与发展。石老不仅带来了当时的曲谱、图片和相关资料,还语重心长地说:“全国各地抢救非物质文化早已搞得如火如荼,大多数已开花结果了,怎么你们还巍巍不动,《打亲敬酒》当年在北京演出时还得到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鼓掌,这么好的少数民族文化,抢救得了,同志们,再不动就没机会、没希望了……”石老还就《打亲敬酒》“重出江湖”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要逐渐恢复和传承仡佬族文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逐渐恢复和传承仡佬族文化领导小组,拿出具体的方案和计划;其次要把接近濒危的仡佬族语言慢慢恢复、巩固和传承下来,这一工作要从娃娃抓起;第三,要及时把仡佬族《打亲敬酒》的乐队组建起来,把有一定素质的演员确定下来……”

为了仡佬族《打亲敬酒》的传承和发展,拉鲁仡佬族青年、拉鲁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永才已初步制定和启动了恢复仡佬族《打亲敬酒》的计划和方案,并已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1.联系了当时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并且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愿意回拉鲁教年青人们《打亲敬酒》这一舞蹈;2.在组建乐队困难的前提下,联系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音乐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大专院校,并且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愿意用电子科技合成的形式录制《打亲敬酒》音乐光碟;3.根据当年的图片制作了一批服饰。4.基本确定了演员人选(由当地幼师毕业的两名老师和热爱仡佬族文化的青年组成)。

仡佬族《打亲敬酒》的启动,起到了关键性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续上了传承仡佬族歌舞文化的弦,还推动了仡佬族服饰文化等的传承和发展!

毕节民族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