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战云纪事
所属图书:《文化名人与贵阳》 出版日期:2014-07-01文章字数:1408字

战云纪事

晚年常任侠

一九三九年一月

一日 星期日

由贵定至贵阳。住全省保安处。贵阳人口增加甚多,市房旅社均住满,以此地尚未被轰炸,故熙来攘往,不复有国难景象。此地酒色享乐,闻尚无重庆、成都之甚,但已觉不堪入目。

入浴并理发。晚间散步至铜像台,方播音话剧《最后一计》。闻贵阳电台于元旦日方开始播送云。

二日 星期一

上午,赴杨希震家。杨自余离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后,继长实校,多年故友,往叙契阔,并询实校近况,以多年经营,虽离去,仍极系念,不能忘怀也。实校为群小所败,甚为可惜。

下午赴马鞍山观音洞实校新址,全体学生自动集合,邀余讲话,并在校内晚餐。存校款一百八十八元,亦由会计送来。返城已昏黑。

在贵阳招待常任侠的国立十四中校长杨希震

三日 星期二

本日天气晴爽。连日阴霾,得此甚舒适。

浩然、行素来同游,早茶后,同逛古董店、旧书肆。买得《巢经巢遗诗》两册,《经说》一册,《都门纪略》四册。出城小休,即赴杨葆初所约午餐。

下午与行素、浩然、启昌等游万佛寺。寺前有雍正平苗纪功铁塔,已封锁,未得入内一观。坐寺中小阁品茗,下临城河,远望东山,仿佛身在南京鸡鸣寺时。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令人喟感。黔无驴,群马驮物过桥,摄取一照。观沈逸千作画,为摄一照。归途过行素家。入城寒月已照路矣。

苗汉斗争,于古为烈。古有窜三苗于三危之语。今广西、云南、贵州、湘西、川东南,皆为苗疆,贵阳城外,率为苗村。苗民有能作汉语者,谓之熟苗,惟衣饰颇异,体格多强健。因受经济压迫,甚贫困,而文化落后,亦无教育之者。苗民多为佃农,而地主则皆为汉人。

贵阳自古盖为苗都,今北街有广场,立周西成铜像,所谓铜像台者,其地原为苗坟,每年苗民必一来,舞蹈其上,追思其先。今虽夷平,立像其上,而苗民仍循旧规,岁复一来,遗民之悲深矣。不知吾南京新街口广场,亦有汉民孑遗拜瞻总理遗像否。

闻苗民舞蹈期,定在每月十三日(阴历),在黔边地名殉山者,苗民辟广台,辄聚各地苗族,比武其间云。

贵阳俗,每薄暮出卖劳动力之贫女,则相聚鹄立铜像台及大十字前,求雇主帮工。其间苗女亦通汉语,体健而诚实,喜清洁,人多乐雇佣。汉妇常窃物,故人宁用苗女。苗人本不近汉人,以仇恨种于心,故生苗犹杀汉人,今熟苗为经济所迫,乃亦向汉人售物并卖劳动力。吾民族若不独立自由,受帝国主义侵略,与苗何异。对于苗民,必须依照总理政纲,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提高其文化教育而后可。黔省苗民,占百分之六十以上,云桂川湘则较少。

贵阳教育腐化,学校无自习无灯火,往往有床而无铺板,学生住校者,且须担铺板而来。女学生皆外宿,闻有经济困难女生,人助学资,便与同居。

去贵阳三十里,地名“花溪”,为贵阳风景最佳之所,苗民聚居甚多,其附近有镇名“花□□”(编者按,缺文应系“仡佬”。花仡佬,花溪旧名)者,苗民交易物品甚多云。

苗民衣饰花纹图案甚美,与中原原始美术关系至切。其音乐亦与汉民族原始乐舞有密切关系。余尝著《中国原始音乐与舞蹈》一文论之。贵阳昔为苗都,今之大十字,古名苗都,古名“黑羊箐”,林壑幽邃,涧瀑奔流,苗民就水源卜居于此。铜像台古名“黑狮头”,原系涧流,后被填塞,其附近皆苗坟,即今广东街一带也。自满清用兵入黔,苗王坟墓夷为平地,但苗民追思其先,每四月八日(吾乡四月八日,亦为农民盛节,集市场交易牛马农具并有跑马赛会,必与苗民此节有关,盖非巧合也)则来歌唱舞蹈,各苗皆至,填塞盈途,其青年男女,则于此择偶而去。所谓种家一族,则不参加云。

文化名人与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