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梅州客家山歌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梅州客家山歌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客家山歌是我国传统民歌形式之一,它是客家民众在山野间用客家话即兴创作演唱的民歌,现主要流行于广东东北部的梅州地区、福建西部、江西南部以及台湾北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它起源于古代中原民歌,深受《诗经》和《汉乐府》的影响,与客家人的南迁同步,由黄河流域经长江流域再到闽赣粤地区,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经历隋、唐、宋等几个朝代,与畲、瑶、黎等土著民族相互融合,充分吸收南方各民族的优秀成果和养分,融汇成客家山歌的特色。梅州客家山是客家山歌中影响最大的一种。

梅州客家山歌形成于隋唐,定型于明清,蓬勃发展于近代,主要分布于广东梅县、蕉岭、兴宁、平远、五华、丰顺、大埔等地,调式结构丰富,旋律动人,颇具特色。调式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四声音阶和三声音阶等,其中六声音阶较少见,在五华县,三声音阶比较常见。其调式结构包含着“羽、微、宫”三种结构,主要是羽调式和徵调式,羽调式为la、do、re、mi,徵调式为sol、la、do、re。其中,委婉悲凉的“羽”调式,分布于整个梅州地区;刚健奔放的“徽”调式,分布于梅县、兴宁、平远、五华、丰顺、大埔六地;明亮高亢的“宫”调式,仅分布于“大埔”。

梅州客家山歌的节奏较自由,富于变化,部分县区节奏比较规整匀称,唱起来有轻松明快之感。梅县松口的山歌则速度缓慢,曲调优美婉转,在曲调进行中经常出现切分节奏、任意延长和插入装饰音,多用以抒发感情和刻画内心世界,表达“离别”“恋情”等主题。在节拍的选择上多用2/4和4/4拍,其次是3/4、3/8、4/8、5/8、1/4等拍子。除上此之外,还有“叠字山歌”和“山歌快板”。“叠字山歌”的节拍自由,类似说话,属于散板,叙事生动,表达内容也极为深刻。“山歌快板”吸收了戏曲的流水板,将悠长的山歌节奏进行压缩,较少使用装饰音,曲调简朴明快,常用来表现欢快、愉快和激动的情绪。

(注: 客家山歌唱开怀)

梅州客家山歌都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旋律进行一般以级进为主,常见的有三度、四度;其他像五度、六度、七度、八度跳进较少见。在羽调式的旋律中,往往强调羽音、宫音和商音在旋律中的意义和作用,如羽—宫—商。如梅县松口山歌《桃花开来李花开》。这首山歌只有四个音:羽、宫、商、角,而被强调的只是羽、宫、商三个音,而角音一般是在次要的位置上,或在弱拍上出现,或作为倚音出现,旋律的进行多种二度、三度、四度,也有同音反复,形成一种平稳、委婉的格调。

梅州客家山歌的歌腔富于变化,从音乐体裁的角度可分为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平板山歌、快板山歌、四句八板、五句板等。其唱腔艺术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节奏自由,音调高扬,声音绵长,相对比较平稳流畅,既有古朴的遗风,又略带几分忧愁。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在同一首山歌中根据演唱者个人的嗓音条件略有改变,比较灵活。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汉族民间音乐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色彩区,形成了从形式、内容、音调到演唱独具一格的艺术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传唱在民间,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拓展阅读

客家民歌是汉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腔调非常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九腔”指广东省内九种客家口音,包括有海陆腔、四县腔、饶平腔、陆丰腔、梅县腔、松口腔、广东腔、广南腔、广西腔等。“十八调”则因乡音不同而导致唱腔繁多,一般包括有平板调、山歌子调、老山歌调(亦称南风调)、思恋歌调、病子歌调、十八摸调、剪剪花调(亦称十二月古人调)、初一朝调、桃花开调、上山采茶调、瓜子仁调、闹五更调、送金钗调、打海棠调、苦力娘调、洗手巾调、卖酒调(亦称粜酒调)、桃花过渡调(亦称撑船歌调)、绣香包调等十八种调子。除此之外,可见民歌还有斑鸠调、过山溜、送郎调、劝郎调、跌苦歌等。

(注: 客家山歌已经成为客家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梅州客家山歌节))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