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西安鼓乐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西安鼓乐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西安鼓乐传承历史悠久,自隋唐起,至今仍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曲目、曲牌、乐器、曲谱及演奏形式,甚至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在演奏风格上,既蕴含宫廷音乐典雅清幽的色彩,又融入民间音乐质朴浑厚的特点,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有人称西安鼓乐是“唐宋遗音”,这是因为它是唐宋时代燕乐艺术的一个传承燕乐。盛唐时期统治者喜爱音乐,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因此燕乐得到极大的繁盛。盛唐的歌舞大曲除了继承宫廷音乐的精髓,还吸收周边国家的音乐艺术精华,达到鼎盛。宋元之后,由于陕西关中地区政治经济较为落后,文化圈较为封闭,唐宋燕乐大曲文得到较好的保存,形成了今天的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主要传承于鼓吹乐,鼓吹乐是汉魏六朝时期开始盛行的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的乐种,它的演奏形式和功能与西安鼓乐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西安鼓乐根据其师承关系、演奏风格、人员构成以及流布范围等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僧派代表乐社有“东仓鼓乐社”“西仓鼓乐社”“显密寺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等。道派代表乐社有“城隍庙鼓乐社”“迎祥观鼓乐社”等。俗派代表乐社有“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西村鼓乐社”等。

(注: “非物质文化节”上的《西安鼓乐》表演)

各流派鼓乐社由于乐曲、乐器的选用和组合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表演上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风格特点。僧派乐社善于使用加花变奏手法,最为细腻,音乐显得委婉动听。道派乐社平和典雅,演奏手法朴素简练。俗派乐社则更显得豪爽大气,讲究音乐的整体厚实的音响效果。僧道两派在乐器,节奏的变化较为一致,保留了古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风格,多演奏典雅悠扬的曲调。俗派乐社则夹杂“秦腔”武场中部分节奏乐器,因此风格更加粗犷热烈,曲调也多是民间流传的俗曲、小调等。

西安鼓乐保留了唐代宫廷燕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乐”“行乐”两种。坐乐演奏是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周围,依次排列就坐。坐乐所使用的节奏乐器有战鼓、坐鼓、乐鼓、独鼓、大锣、马锣、引锣、海口子、大钱、大饶、铰子、大梆子、木鱼等。旋律乐器有笛、笙、管、双云锣、方匣子等。乐队编制人数不等,一般击奏乐器有4~5人,笛、管各有1~2人,双云锣有1人,笙有6~8人。坐乐一般多演奏具有固定曲式结构的大型套曲,分有前、后两个部分,乐曲结构庞大、复杂多变,有着严格的联套原则。根据内部曲式结构的变化和不同,坐乐又可分为“花鼓段”坐乐和“八拍鼓段”坐乐两种形式。

行乐演奏是指边行进边演奏或者站立着演奏的一种形式。由于演奏形式的限制,又被称为路曲。较之坐乐简单,没有那么复杂庞大,多是节奏规整的小区,曲调多为单牌子的“散曲”,亦有坐乐当中的“清吹曲”。主要乐器有笛、笙、管以及单面鼓、高把鼓、方匣子、手梆子、海口子、贡锣、小吊锣、铰子等等。行乐的演奏形式有两种,一种叫“高把子”,另一种叫“乱八仙”,二者所用的吹奏乐器一样,节奏乐器略有不同。

高把鼓以击奏高把鼓而得名,多为僧、道两派乐社所使用,演奏乐器有高把鼓、贡锣、铰子、手梆子、小吊锣以及笛、笙、管。所演奏的乐曲均为短小的散曲,节奏平稳徐缓,风格悠扬典雅。多为四四的节拍,连续三小节在第一拍上击奏铰子,再在第四小节第一拍上击奏贡锣,这样有规律的循环反复。乱八仙,是以规定使用八件乐器而得名,俗派乐社多使用。演奏乐器有单面鼓、方匣子、铰子、海口子、手梆子以及笛、笙、管。所演奏的乐曲是旋律优美短小的散曲,节奏活泼新颖。行进队列一般最前面是彩旗、龙凤旗,中间是高照斗子,后面则是乐队,队伍的后面是令旗和万民伞,最后面是即社旗,旗上写着“某某乐社”几个大字。西安鼓乐的代表社团有城隍庙鼓乐社、东仑鼓乐社、西仑鼓乐社、显密寺鼓乐社、大吉厂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和市集贤香会乐社等。

西安鼓乐保留下来的曲目与曲牌上千首,是一笔非常宝贵而丰富的遗产。其中大型套曲的体裁类别有《套词》《北词》《南词》《外南词》《外分词》《京套》《大乐》《花鼓段》《别子》《服子》《打扎子》等,有四百余套。小型乐曲的体裁类别有《鼓段》《耍曲》《小曲》《歌章》《经曲》《舞曲》《起》《垒鼓》《花打》《串扎子》《引令》《行拍》《得胜令》《曲破》《赶东山》《卓本》《玉包头》《下水船》《扑灯蛾》《游声》等五百余首。可以独立演奏的鼓谱有《浪头子》《三股鞭》《法点》《女退鼓》《花退鼓》《笨点退鼓》《大赐福》《帽子头》《干鼓》等百余首。

西安鼓乐以其特有曲体和丰富的音乐旋法、大量的音乐传谱、乐器配置形式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拓展阅读

燕乐又被称为宴乐,此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凡祭祀饗食,奏燕乐。”它是指天子及诸侯宴饮时所用音乐,与用于庙堂典礼上的雅乐不同,燕乐融诗、乐、舞于一体,兼有音乐与文学两重属性,通常采用民间音乐,形式较为活泼。周代已有“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隋炀帝设立“九部乐”,唐初改为“十部乐”,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白居易在《立部伎》一诗有云:“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坐者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

(注: 古典《宫廷宴乐》在现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