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十番音乐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十番音乐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十番音乐是福建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器乐形式,也是一个历史积淀深厚,流传久远,传播范围较为广泛的传统乐种。“十番”这一名称的由来,多数认为按清初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番者为更番之意,十种闽乐器轮番演奏,故称十番。随着十番音乐的发展,采用的乐器不断增多,已经超出了十件的范围。传统的十番音乐主要使用笛子、逗管、椰胡、清鼓、狼串、云锣、大小锣、大小钱等10种乐器,而后加入笙、双清、木鱼、檀板,共14种。

(注: 十番音乐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图为福建民间十番音乐爱好者聚在一起业余演奏时的情景。)

十番产生于元代以前,明清时期开始流传。据传明朝福州茶亭一带,有一王姓乐人,从事乐器制作,店名为“天华斋”,以乐会友,切磋技艺,促进了“十番”音乐的发展。清乾隆初年,侯官郑洛英《耻虚斋诗抄》中的《榕城之夕竹枝词》有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些都记录了当时十番音乐发展的繁荣。十番音乐最初盛行于台江区的茶亭一带,然后由城市逐步向周边农村及其他地区扩散,流传至长乐、连江、平潭、闽清、福清、永泰、闽侯等郊县及宁德、建阳、南平、古田、尤溪、霞浦、福安、拓荣、福鼎等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市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娱活动形式。

传统的十番乐队由吹管乐器、擦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吹管乐器组通常有笛、逗管各两名,擦弦乐器组椰胡两名,打击乐器组则有狼串、清鼓、大锣、小锣、大钱、小钱各一名,云锣两名组成。其中乐器分为“左把”和“右把”。“左把”是用来演奏主要旋律和掌握速度的,并指挥乐队的开始与结束,在管弦乐器中,以笛子为“左把”,打击乐器中,以清鼓和大锣为“左把”。“右把”一般用来伴奏,听从“左把”的指令进行演奏。其演奏手法也极其丰富灵活,同样的打击乐器在乐手的手上会变化出不同的演奏手法和不同的节奏类型。每一样打击乐根据把位的不同、手法的不同、打击位置的不同、节奏的不同,衍生出千变万化的色彩旋律。

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行奏、舞奏三种。其中坐奏在室内进行,行奏与舞奏多在室外进行。现代的十番音乐演出主要以坐奏和行奏两种演奏形式为主,其中坐奏多用于民间婚事,行奏多用于丧事和迎神赛会,皆是打击乐器在前,丝竹乐器在后。目前只有闽侯的十番队仍保留舞奏的演奏形式,即在演奏中加入舞蹈,边舞边奏。

演奏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如《开头锣鼓》、《福桃六》《单盘介》《双盘介》等,可单独演奏。另一种是用民族管弦乐器加上打击乐器演奏的“丝竹锣鼓”。

十番音乐的曲调大多来源于传统曲牌、民间小调、唢呐曲、闽剧等。音乐曲调多为五声音阶,也有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乐曲的音程进行多为二度、三度和五度,四度、六度进行也常出现,八度跳进在个别地方也有出现。曲牌分为尺谱、汤腹、夹腹、全夹四大类。尺谱是只有管弦乐器演奏的曲牌;汤腹是管弦乐演奏的曲调间隔中插入打击乐的曲牌;夹腹是部分曲调由管弦乐与打击乐器一起演奏的曲牌;全夹是整个曲调都由管弦乐与打击乐一起演奏的曲牌,现存的曲牌有一百多个,较为著名的是五大牌,即《东欧令》《西江月》《南进宫》《北云傲》《月中桂》,俗称东西南北中。除此之外,《万年欢》《雁来云》《秦楼月》《莲花串》《五凤吟》《海底天》《石榴花》《千秋岁》《将军令》《一枝花》《朝天子》等深入民心。

十番音乐从民俗中产生,又应用于民俗活动,并在民俗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它代表了市民阶层的文化愿望,表达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是福建地区民俗文化的标志,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拓展阅读

云锣是中国传统的敲击体鸣乐器之一,也是一种可以奏出旋律的乐器。由十面小锣组成,锣面无脐,边缘被垂直于锣面的锣沿所固定,锣边钻有小孔,用绳系于装着木格的特制木架上,因最上方的一面小锣,又名“高工锣”不常用,故民间又称“九音锣”。音色清澈、圆润、悦耳、余音持久,但音量不大。在我国传统音乐中使用较多,主要用于历史比较悠久的鼓吹乐、吹打乐和佛教、道教音乐中,例如苏南吹打、十番鼓、十番锣鼓、福州十番、河北吹歌、山东鼓吹、山西鼓乐等。

(注: 云锣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乐器)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