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南音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南音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中有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南音”文献有载。《吕氏春秋·音初》记:“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因此有说法“南音”起源于先秦,兴于唐,成于宋,历经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战乱迁徙,随着中原汉族人民传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逐渐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无论在唱法上或者演奏技巧中都保留了中原古乐的遗韵。

“南音”又被称为“南乐”“弦管”“南曲”等,这和南音流传的地域和演奏的乐器分不开。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因此被称之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它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唱法保留了唐以前汉族古老的民族唱法。南音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古乐有诸多相似之处,在音阶和宫调理论上,不仅清商三调、相和五调等均能在南音之中找其踪影,宫角绕商等多重角的旋法特点也与中原古乐有着渊源。除此之外汉代的谱式记号相似的记谱方式以及“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演奏形式都和汉族传统音乐有着密切关系。

(注: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其唱法保留了唐朝以前汉族的古老民族唱法。)

南音在演奏上保持着唐宋的某些风格,例如其主奏乐器琵琶,仍保持唐时的形制,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另一主奏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也是延用唐箫规制。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并且在曲词中保存着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

有专家对南音定义为以下五个方面:1.古泉州方言演唱;2.工乂谱记谱法;3.指谱、大谱、散曲三种形式;4.执节而歌独特润腔,洞管、品管、暖仔指三种模式;5.发祥古泉州传播海内外。这五方面特征缺一不可,合在一起才能称为南音。

其中指谱、大谱、散曲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是其曲式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指”,即“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套曲多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共50大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出》等。“大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附有琵琶弹法,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16大套。内容多描述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其中著名的有《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等4套。“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因此有谱子、有曲词,主奏乐器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

南音记谱法较为特殊,并不是传统的工尺谱,也有别于唐宋以来的减字谱、半字谱和工尺谱,而是有固定名标音的琵琶指法谱。基本谱字有:车、工、六、四、乙,分别表示的音高是c’、d’、e’、g’、a’,相当于c宫的宫、商、角、微、羽。谱字右侧附上琵琶指法和节拍节记号,又被称为南音工谱,或琵琶指骨谱。有专家认为:这种工谱“以独特的表意性符号,记录了先秦的乐音关系,它是先秦以来传统乐学理论存活于民间的教科书。”南音记谱法的节奏记号称为“撩拍”,按拍动作称为“打撩”“撩”。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云:“咸通中有土文举,尤妙弄三仗打撩,万不失一,懿皇师之。”唐代诗人崔道融《揭鼓》也有云:“华清宫里打撩声。”其中的“打撩”都是敲击揭鼓来迎合节的拍子。

南音曲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多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歌词文学造诣较高。如《痴云》:“思往事,起惺忪。蓦地相逢,真似在梦中。今日成虚,痴情都无用,只惜幽欢情景,太过匆匆。怀人不言,又恨难成梦。”《霸王别姬》:“王听罢,更伤悲,谁无死别与生离?非是寡人抛别你,只为势穷无计效于飞。今日帐前休讲闲风月,待我共娘赋下呢首断肠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堪埋血泪如山积,踏碎梨花片片飞。”字里行间饱含着一种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

南音作为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为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素材,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中的诸多现象和渊源。南音之所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够流传千百年而不衰,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分不开的。其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典雅古朴,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舒缓唯美,情绪和谐安详,在福建一带有着极强的影响力。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拓展阅读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以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多种形式。它在中国传统音乐、戏曲中应用广泛,它是目前最重要的记谱方式之一。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