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彝族海菜腔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彝族海菜腔

姓  名

年  龄

头  衔倒搬桨

分布区域

简  介

(注: 彝族民间音乐“海菜腔”表演现场)

彝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而闻名,民歌是他们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口头创造,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用民歌记载历史,交流情感,不论在祭祀、节日,还是在劳动生产、谈情说爱等活动中,都能听到欢快朴实,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声。其中“海菜腔”是彝族人民最擅长的作品,以严格的演唱方式与长长短短的篇幅结构相结合,成为套曲式的民间声乐作品,主要流行于石屏、建水、开远、通海、个旧等地。

石屏地区毗邻清澈如镜、水产丰富的异龙湖,湖里有一种开着白色花朵的水草,这种水草味道鲜美,当地人称它“海菜”,湖边的村民以渔猎为生,一边摇船打桨,一边放声歌唱,“海菜腔”由此得名。清代石屏人许印芳在《星回节考》中提到:“彝族山歌水调,一唱百和,其词头总谓之石榴花、一曰大板桨。”其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长期在彝族人民中间传唱,是我国优秀的民间创作遗产。《石屏县志》艺文卷中,胡赢七绝诗句中也有描绘:“香稻花香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幂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

“海菜腔”主要用于彝族青年男女“吃火草烟”的社交活动。长久以来,石屏彝族青年男女有“吃火草烟”的习俗,男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爱情,有时聚在山林里,有时聚在渔船上,有时聚在庙宇里,通过对歌来表现自己的才华。男用水烟筒抽烟,女手执烟盒为男装烟,边抽烟边对歌。所以海菜腔又被称为“草曲”,“吃火草烟”活动也称为“走草”。海菜腔原为民歌小调,现已发展成数十种“曲子”。演唱开始,男女双方要来一段枸腔白话,为的是充分表现自己的知识才能和艺术水平,多以一人唱众人合为主,也有男女对唱。

在歌唱中程式十分复杂,正曲是七言绝句,七言四句的28个字,分成七、八个唱段,要几十腔才能唱完,其中还要插入拘腔、四六句、白话、舍腔、正腔、娅腔、空腔、落腔、白话等。唱词从内容上可分为试曲、勾曲、抽曲、热曲、扫曲、离曲、挂曲、怨曲、闲曲、怪曲等,都是附和情绪的即兴创作,反映出男女青年在爱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乐器伴奏以四弦为主,有时也用树叶吹响伴合,但普遍不用器乐伴奏,张口即来。《海菜腔》以对唱为主,对歌中夹对白话,滔滔不绝。这一习俗长期保留,经由不断创造,不断加工,最终成为完整成熟、别具一格的“海菜腔”。

海菜腔多为对唱形式自由体歌曲,一唱一和以及一人主唱众人帮腔,曲调起伏连贯,婉转悠扬。曲调是以la为主音的七声羽调式,时有转、离调或调式交替,变化节拍及时值的随意附加。节拍类型有6/8,7/8,8/8,9/8等节拍。在正曲和白话的演唱中,则以4拍子为主,8拍子为辅。演唱时,歌手会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在重点音符上自由延长。在演唱中会有多声部的运用,主唱者会使用大小嗓交替的方式进行演唱,旋律高亢优美,其腔体结构可分为拘腔、正腔、白话腔,舍腔,娅腔五大类。其中,拘腔、正腔、白话腔是海菜腔中的主要腔体结构,舍腔与娅腔附属在三大结构中。

明初以来,大批汉人迁入石屏屯戍,历任知州大都奉行“治国之道,教育为先”的宗旨,开化边疆、启迪文明,促进了两个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彝族子女与汉族子女都学汉文,城镇、坝区彝语被汉语同化,因此“海菜腔”在传承过程中受到汉文化的诸多影响。比较彝族《海菜腔》,歌词是汉语,衬词中多使用彝语,如“舍哩罗”“几录哩”“查果哩”“咎拉哩咎”“仄氏哩仄”“阿尼朵花啊尼朵”,曲调保持彝族音乐风格、节奏细致多变,旋律悠长。

海菜腔有固定程式,结构形式较庞大,表现手法复杂,无论在音乐的内容上还是表演形式都较为丰富,它不但体现了彝族传统音乐的特点,而且弘扬了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因此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拓展阅读

人民在“吃火草烟”的聚会中所唱曲子中有四种声腔,分别为“海菜腔”“山药腔”“四腔”和“五山腔”,合称为“四大腔”。“四大腔”是分别流传于尼苏人居住地的四个区域,是四种不同的声腔和套曲结构形式。皆以篇幅长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较高闻名,是彝族民间音乐中艺术水准较高的艺术形式。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