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侗族大歌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侗族大歌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侗族大歌已有了千年的历史,是侗族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分布于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除广西三江县、湖南通县部分地区与贵州黎平、从江相邻的侗族村寨外,主要流行在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县的“六洞”“九洞”“四脚牛”“千二”“千三”“千五”“千七”“二千九”“苗兰”“宰荡”等地,其中以“六洞”地区最为著称。

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技惊四座,被称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除了它可以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声音的高超技术外,最重要的是改变了西方认为中国民间无复调音乐的旧观念。侗族大歌是一种多人合唱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它最大的特点。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整个演唱过程中,需要三人以上的歌班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可见侗族大歌在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上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

(注: 侗族有“民歌之乡”的美称,并且每个歌班至少有3组成,一个领唱,一高音,一个或多个低音。图中为三个侗族妇女组成的歌班。)

侗乡很早就被誉为“民歌之乡”,大歌在这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侗族孩子从很小时候便进入歌班学习,每个侗寨几乎都有歌班,有的侗寨甚至多达十几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学习者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只有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唱大歌不仅是侗族青年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往青年男女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的有效途径。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或者是农闲季节村寨之间的集体交往“委嘿”时进行对歌和赛歌。通常由甲寨的男歌队与乙寨的女歌队在鼓楼里进行,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

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嘎”,是指歌;“老”,有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它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形式。《三江县志》卷二中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务,通常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承担。在演唱中,“拉嗓子”部分有难度较大的长音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还需要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不同。大歌主旋律是在低声部,多人演唱,声音较为洪亮,而高声部是派生的,通常由多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

大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一般由若干句构成一段,若干段组成一首,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称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结构上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和“角(句)”构成,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

如果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可分为四类:即嘎所(嘎获)、嘎嘛、嘎想、嘎吉。

1.嘎所又被称为声音大歌,强调旋律的跌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2.嘎嘛被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3.嘎想又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4.嘎吉又叫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有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嘎吉母,和众人分声部合唱的嘎锦两种类型。叙事歌的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明邝露《赤雅》中记载:“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可见大歌在演奏中,乐器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所用乐器与大歌的复调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以仿声为主,这些乐器的出现和使用促进了大歌的繁荣发展。常用的乐器有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牛腿琴)等。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琵琶、牛腿琴,由它们伴奏的歌叫琵琶歌和牛腿琴歌,两种乐器伴奏时一般会在齐奏为主的基础上即兴加花或加强节奏而产生和声的效果。

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他们把“歌”看作是精神食粮,与“饭”是同样重要的事。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由于侗族大歌突出的艺术性,在2005年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确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歌词欣赏

拓展阅读

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拔地凌空,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通体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其主要用途除了商议重大事宜,击鼓号令族人,最大的作用就是供老艺人传歌编戏使用。

(注: 飞阁垂檐的侗族鼓楼)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