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冀中笙管乐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冀中笙管乐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冀中笙管乐至今活跃在冀中平原,是当地众多音乐会的统称。因它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而得名,由于管子形制不同,也产生出多种乐队组合形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和胜芳音乐会等。很多演奏者都是当地农民,除农忙季节外聚在一起练习演奏。除自娱外,有时也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礼仪演奏,当地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民俗活动中演奏传承。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更是音乐会的活动高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注: 冀中管乐乡贤祠奏乐(拍摄:项阳))

冀中笙管乐按照不同形制分为“北乐会”“南乐会”两种。“北乐会”乐队编制八至十人,管乐器有管子(管子较细)、曲笛、笙;拉弦乐器有龙头胡,打击乐器有鼓、小钹、三锣和铛铛。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细,音量较小,发音柔和,演奏风格古朴端庄,速度缓慢,比较典雅。“南乐会”人数较多,大多在十人以上,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粗,除一支管子为主管外,还配有多支副管,其种管乐器有管子(四至八人)、海笛(二至四人)、海椎(一至二人)、笙(四至六个高音笙);拉弦乐器有龙头胡、京二胡;弹弦乐器有秦琴,打击乐器存鼓(或板鼓、简板)、小钹、铛铛、手鼓、大铙和大钹。吹奏起来,声音洪亮,旋律多变化,演奏风格活泼风趣,速度较快,比较热烈。近几十年来,“南乐会”逐少盛行,广为流传,成为冀中管乐的代表是“笙管乐”的主要组成部分。

音乐会的乐曲结构较为丰富,主要有四种类型:其一,三段式曲牌变奏,曲牌演奏后,通常会进行两次曲牌变奏,速度逐渐加快,演奏技巧逐渐复杂,最后在高潮中结束乐曲。其二,曲牌连缀,在演奏中把曲风较为接近的曲牌组合在一起,处理原则同第一种。其三,吹打套曲,在演奏中进行旋律和节奏的对比,使旋律乐段与打击乐段落的交替连缀,组成较大型的吹打套曲。其四,在曲牌变奏或曲牌连缀的基础上,加有“穗子”或称“碎子”段落,以旋律即兴式的延伸发展、乐器演奏技巧的充分发挥,使乐曲达到高潮。

冀中笙管乐乐曲结构复杂,演奏技巧也较为丰富,为了活跃现场气氛,演奏者通常会在演奏中加入很多小技巧,从而使音乐形象更为丰满,例如颤音、滑音、垫音、溜音、双打音、上(下)跨五音、打跨五音、花舌音、齿音、涮音等,这些在其他的音乐形态中都是较少出现的。

在众多音乐会中,目前以屈家营音乐会历史最久远,其年代可以追溯到15世纪中叶,相传源于元明之际的寺院佛教音乐,明清时期已在京津寺庙和冀中民间演奏。音乐会会规严格,多有“不准增加新曲目,不准增加乐器种类,不准改变演奏方式,严格按老艺人传下来的规矩进行演奏(表演),不准走样”的规定,学习者须背会所有曲牌方可接触乐器,所以曲目与乐谱往往可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现存《玉芙蓉》等十三支套曲、《金字经》等七支大板曲、《五圣佛》等二十多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等,曲风既有北方音乐的古朴粗犷,又兼备南方音乐的婉转清幽。

拓展阅读

笙属于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的传统簧管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诗经·小雅·鹿鸣》中有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其通过笙苗中簧片发声,音色清晰透亮。由于笙可奏和声,吹气及吸气皆能发声,所以常常被用作其他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