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五台山佛乐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五台山佛乐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五台山佛乐始于北魏年间(386-557),当时的统治者痴迷佛法,建立众多寺庙,作为佛教发展的附属品,佛教音乐也得到极大发展,其目的是宣传佛教教义,吸引信徒。隋唐时期,佛教仪式日益规范化,五台山佛乐不仅形成了大量作品,还借鉴了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进入顶峰时期。因五台山是中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的佛教圣地,所以其佛教音乐也分两大类——汉传(青庙)音乐和藏传(黄庙)音乐。黄庙音乐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仅在五台山繁衍发展,而青庙音乐则从五台山向全国辐射。至今,在五寨、左权、洪洞、襄汾、繁峙、代县、原平、太原等地,还有佛事音乐文化活动。

五台山佛乐中大量曲名来自传统曲牌名,如《望江南》《浪淘沙》《唐陀令》《寄生草》等,还有一部分来自民间曲调名或戏曲曲名,如《扑虎条》《鬼叫门》等。宣讲教义的诵经音乐把梵文译成汉语以配汉曲用以吟或唱,虽然以地方化、民族化为主要特点,曲调也很丰富,但从音乐角度来讲,缺乏器乐,所以音乐整体性仍不完善。14世纪中叶的元代、明代之交,乐器被引入五台山佛教,五台山佛教仪式艺术性大大得到提升。山上石碑刻有“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闻,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的碑文,侧面反映出当时五台山佛乐的盛况。其中呗赞音乐不仅是华严宗音乐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的代表。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于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便又出现了黄教音乐。

(注: 庄严肃穆的五台山佛乐表演)

青庙音乐形态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瑜伽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四部分。黄庙音乐式藏传佛教之喇嘛庙中的音乐,包括唱诵、吹腔、仪式音乐。青庙音乐旋律幽雅、意境深远,有远、虚、淡、静之特点;黄庙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较为活跃,且羽、商调式的曲调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风,又具有幽雅、静谧之佛乐风韵。这两种音乐既有颂赞经文的唱诵,又有不加经文的纯器乐曲,无论是唱诵还是吹腔,从曲目看,除民族风很强的佛曲外,为了吸引听众、广传教义,吸引了不少我国的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青、黄两庙所用的谱本,也是传统的工尺谱;所有转调也是传统的五度转调法。常用调是合字调(也称本调合作宫=D)、上字调(上作宫=G)、尺字调(尺作宫=A)。僧人们称为“大三调”,黄庙本调比青庙高一个大二度,故黄庙合字调的宫音是E,其他调式以此类推。

青庙音乐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纯器乐曲。主要曲目有《上经台》《秘摩岩》《普庵咒》《云中鸟》《进兰房》等40余首,它们有的来自佛曲、有的来自古典乐曲、有的来自民间俗曲,一经佛乐队演奏,既有较为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韵味,又有鲜明的佛乐特色。黄庙音乐中的吹腔用于黄庙各种殿堂仪式和各种佛事活动。乐曲有的来自青庙音乐如《秘摩岩》《上字翠黄花》《六字真言》等,有的来自古典乐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儿高》等,也有一部分来自民间乐曲。青、黄两庙佛教音乐在传承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具有北方风格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并广为流传。

拓展阅读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中国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今。

(注: 佛教圣地五台山)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