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晋南威风锣鼓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晋南威风锣鼓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注: 粗犷豪放的晋南威风锣鼓)

在山西临汾地区,活跃着一种气势磅礴,粗犷豪放的民间艺术,它就是晋南威风锣鼓。鼓是目前已知乐器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早在《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太平御览》 [1] 中就记载了黄帝用夔,“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最后通过“声震三千八百里”的鼓声,击退蚩尤,从而取得胜利。所以人们认为,以夔的皮制作的鼓,其响声具有震慑力,可以除妖降魔,使人避灾趋利。锣鼓最早用于敬神祭祀活动,锣鼓赤身擂鼓时,以示虔诚。

山西当地传说尧舜时期,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女儿回娘家,四月初八再到婆家。每次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部落民敲锣打鼓送行,羊獬村部落民敲锣打鼓迎接。这种仪式经过数千年流传,演变成今天的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使用的乐器只有鼓、锣、铙、钹四种。旧时威风锣鼓队规模较小,一般为14人一队,其传统配置比例是鼓2件,锣8件,铙4件,钹2件。表演时可原地,可行进,姿势也灵活多变。后来逐渐扩大阵容,增至100多人,演奏中加大鼓和锣的比例,通常以鼓为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其节奏变化多样,不仅有2/4拍、3/4拍和4/4拍,还有3/8拍和5/8拍的出现,乐句多以“句句双”出现,洪亮而刚劲。

威风锣鼓曲牌,俗称“锣鼓经”或“锣鼓单子”,其中使用的曲牌大部分属于多段体套曲,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缀成套。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威风锣鼓使用的曲牌多达200余套,其中有一些同名曲牌如《十样景》有6种之多,《风搅雪》有4种之多,因流行区域有别,所以展现形式细微有别。这些曲牌名有的来自于历史典故,如“单刀赴会”、“三战吕布”等;也有来自日常生活,如《狮子滚绣球》《老虎下山》《狗咬阵》等;还有一部分是以锣鼓点数和曲牌顺序为名,如《起点子》《三点子》《八牌子》等。

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挎鼓,表演者较为灵活,可以边击鼓边舞动;第二种是阴阳鼓,就是将一面大鼓和一面小鼓同置于一个鼓架;第三种是架子鼓,因为体型庞大,不能随意移动,因此表演形式上较为单一。常用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曲体多分为“帽头”“主体”“收尾”三个部分,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演奏时多从“擂鼓”开场,结合鼓点节奏,加入舞蹈。队员穿着古代士兵的装束,组成各种队形,表现古代的战阵,不断变化,在气势雄壮中展现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

晋南威风锣鼓逐渐发展成河东、河西两个流派,但是无论哪个流派,都融音乐节奏、舞蹈、技巧于一体,既体现了黄土高原北方汉子豪迈奔放的性格,又展现了朝气蓬勃的气势,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短短几年,三次进京表演,使其华丽登上舞台,展示给国内外的观众,同时大大促进了威风锣鼓的改革与发展。

拓展阅读

夔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为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商代及西周时期传说中有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形象多为无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在钟鼎彝器等青铜器上经常会饰有夔纹。


[1] 引《帝王世纪》第582卷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