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智化寺京音乐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智化寺京音乐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北京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英宗赐名“智化禅寺”,意思是“以佛的智慧渡化人”,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正统十一年,王振擅将部分宫廷音乐移入寺院并组建乐队,用于寺院佛事和一些民间活动,自此智化寺音乐开始传承。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音乐从寺院走向民间,主要影响到北京周边地区,成为北方佛曲的代表,又被称为“京音乐”。

智化寺在明代的香火兴盛可以从遗留下的宏伟建筑、精美壁画已经留存的佛像法器等文物中窥见一斑。这与其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分不开的,根据史料显示,智化寺前三代主持都是由四品以上的僧官来担任,是目前北京保留最完整的明代风格的木质结构建筑群之一,同时又是集音乐、佛经、壁画等佛教艺术为一体的寺院。

(注: 智化寺京音乐乐师为来访者演奏(李宏锋摄))

智化寺音乐来源于明代宫廷礼仪音乐,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并保存完好的乐种。寺庙中至今保存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最早的一本是在康熙三十三年,由第15代艺僧永乾抄录完成。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其音乐风格古朴、庄重、典雅,依旧保持佛教音乐特有的远、虚、淡、静的意境。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曲目保存数量惊人。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在几百年的传承中,始终保持高要求,忠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并未随意增删变化。也正是这样,才将其极具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完整地再现。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先生将谱本和寺院艺僧所吹奏的音乐对比后,发现几百年音乐保持完整,未曾改变。

智化寺音乐曲牌名称古朴雅致,有的与昆曲同名,甚至早于昆曲;有的与唐代教坊曲、法曲相同,如《望江南》等;有的与宋词词牌相同,如《好事近》等。据专家研究,这些音乐曲牌与古代的诗词格律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在演奏翻调的方式上,智化寺音乐又保留了唐宋以来的燕乐中鼓吹教坊的一部分。可见,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

据寺中所存工尺谱统计,各类曲目两百余首,曲牌分“只曲” [1] “套曲” [2] 两大类。其用于佛教法事活动的音乐主要包括禅门(声乐)、音乐门(管乐)、法器(打击乐)三部分。白天佛事所用曲目多为《中堂曲》,一般由七八个曲牌相连,曲牌有《昼锦堂》《金五山》《锦堂月》等;晚间“放焰口”时所用曲目为《料峭》,通常由十多个曲牌联成,如《好事近》、《千秋岁》等。演奏中所用乐器较为丰富,一类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管、笙、笛,一类为击奏乐器,有云锣、鼓、铛子、钹、铙等。乐队编制为9人14件乐器。有些方面,与民间一般乐器不同。如笙,民间一般为十三簧,而智化寺为十七全簧。笛的音调也比一般笛子偏高。京音乐的主奏乐器管子比民间所用的管子多一空,民间一般八孔,智化寺则为九孔(前七孔,后两孔)。

智化寺音乐融合了宫廷音乐的庄严肃穆,又蕴含佛教音乐的清雅脱俗,中间还表现出民间音乐的热情活泼。因其保存完整,为挖掘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成绩和困难同在,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表现形式单一的传统音乐受到主流媒体的冲击,日渐边缘化。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上层社会的佛事活动停止,寺庙音乐发展受限。从内在因素上来看,智化寺艺僧在传承中存在断层危机,传承人缺乏造成乐队规模短缺,音色和内容上层次单一,远不能表现原有古乐的风采。从20世纪80年代起,政府、音乐界人士和佛教界人士多方努力下,及时录制了现存的四十余首乐曲,并以智化寺的京音乐为基础,组成北京佛教音乐团,多次赴国外访问演出。

拓展阅读

曲牌是传统音乐创作中,将歌词填入曲调中调名统称,又称为“牌子”。在曲牌发展的历史中,一开始是“选词配乐”,先写词后作曲,随着这种音乐形式的不断发展繁荣,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形成曲牌体,这些调名也被称为曲牌。


[1] 只曲是单独演奏的曲牌,不能与别的曲牌相连

[2] 套曲由若干单个曲牌联成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