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古琴艺术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古琴艺术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由此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到周代时已扩展为七弦。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

先秦时期,古琴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社会活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诗经》中《郑风·女乐鸡鸣》提到“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小雅·常棣》有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可见当时社会以崇高辉煌的钟鼓之乐为主流,但古琴音色婉转细腻,表现力丰富,携带轻便和制作成本低廉,亦赢得民众的喜爱,甚至成为房中乐最重要的乐器之一。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作为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传说 [1] 。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师涓,晋国师旷,郑国师文,鲁国师囊等。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曲目名称在文献中皆常见。

(注: 古琴由七根弦组成。相传俞伯牙听到的《高山流水》就是钟子期用古琴弹奏出来的。)

秦汉之后,隋唐之前,古琴艺术作为器乐演奏有了重大发展,出现了大量琴家和传世曲目。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时期的嵇康,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代表曲目有《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以及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所作琴曲《酒狂》和六朝宋王义庆《乌夜啼》。

隋唐时期,古琴谱出现。在这一阶段,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使古琴音乐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古琴谱的产生,使中国古代音乐技法从单纯的口传心授逐渐进入印象可循的时期。它不仅在当时推动了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一方面贡献最大的是隋末唐初赵耶利,编著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晚唐曹柔,他在赵耶利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形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是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目前现存最早的古琴文字谱即是由南朝梁丘明传谱的著名琴曲《碣石调幽兰》。

在唐代诗歌中,提到古琴的诗句不胜枚举。白居易在《夜琴》中有:“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船夜援琴》中写道:“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闻无古今。”张祜的《听岳州徐员外弹琴》也有:“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唐代著名琴家有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赵耶利深入浅出地评价当时吴、蜀两琴派风格:“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盛唐董庭兰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天宝年间有薛易简,可弹大弄四十、杂调三百,理论著作《琴诀》七篇,尤其擅长《三峡流泉》《胡笳》《乌夜啼》《别鹤操》《白雪》等曲。他认为总结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 [2] 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这些观点作为规范,深刻影响了后世琴家。

宋朝的古琴发展呈现出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它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精华,结合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曲折发展。此时期最重要的人物是南宋琴家郭沔 [3] 和他的弟子刘志芳、毛敏仲等人,他们致力于古琴遗产的整理和创作,如郭沔创作了琴曲《泛沧浪》《潇湘水云》《秋鸿》;刘志芳创作了《吴江吟》《忘机》;毛敏仲创作了琴曲《渔歌》《山居吟》《樵歌》《佩兰》等;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姜夔(1155-1221)创作了琴歌《古怨》。在此时期,除了古琴作品大量出现,古琴理论方面也有很大突破。例如宋人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记载了隋、唐、宋三代古琴发展的史料。

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保存和流传,根据目前文献资料显示,琴谱多达一百四十多种,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余首。著名琴曲有《秋鸿》《渔樵问答》《平沙落雁》《良宵引》《鸥鹭忘机》《龙翔操》《水仙操》《梧叶舞秋风》等。此时期古琴理论的发展在古琴史上非常重要,其中明代宁王朱权是一位著名琴家,对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神奇秘谱》中收录了唐宋之前六十四首艺术珍品,并于1425年刊行,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除此之外,明末清初徐上瀛提出《二十四琴况》,使古琴理论呈现出了多种声音。

这一时期古琴技巧吸取了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影响,有了创新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例如《五知斋琴谱》中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其左手技法勇于创新,细腻流畅。此时期代表琴人有严澂、蒋兴俦、徐谼、蒋文勋、徐常遇、张孔山等人。

清末与民国年间,随着政局的动荡,加之古琴技术的局限性,古琴艺术进入了第一个低潮期。此时期几乎没有新的琴曲琴家出现,较为活跃的只有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嶽云琴集”、上海的“今虞琴社”、济南的“德音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长沙的“愔愔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其中以上海的“今虞琴社”影响最大。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方的努力下,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派出多位专家调查、收集、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传谱,并且进行打谱,录制了珍贵的音响资料,同时发现了一批失传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等。并且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各位专家的推动下,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时期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吴钊等人。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古琴音乐人才,为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条件。

拓展阅读

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原为一曲,唐代后,分为《高山》与《流水》两首独立的琴曲。《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文献显示,伯牙是当时有名的琴师,琴技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之时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了汪洋江海!”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后来钟子期离世,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皆因无人可以听懂他琴声中的深意。后来,世人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注: 古筝演奏《高山流水》)


[1] 见章节后的延伸阅读。

[2] 出自《琴诀》

[3] 郭沔,号楚望(1190-1260)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