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3.丝绸“天使”——回医药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3.丝绸“天使”——回医药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伊斯兰教传入我国,阿拉伯帝国的使者、伊斯兰教士、商人等开始到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时间,这些来自于阿拉伯、波斯、中亚突厥族等的穆斯林,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在中国沿海城镇和西北地区渐渐定居下来,他们成为“土生番客”。他们是回医药发展的见证人,也成了回医药的受益人。

据唐代《唐大和尚东征传》等史料记载,天宝年间,广州江中地区“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来船,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堆积如山。其船深六七丈”。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后,绝大多数人都从事香料、象牙、珠宝等物品的贩卖,并且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商品带回阿拉伯等地。

那个时期,阿拉伯的先贤中,一些从事过医疗工作的人,以伊斯兰的宗教习惯、风俗、传统疗法为基础,汲取中医界的精深文化,将穆斯林“汤瓶疗法”的程序与中医学的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理论体系相结合,创造了末梢经络根传法,这也是汤瓶八诊疗法的雏形。

为了表彰阿拉伯的先贤们所做出的贡献,唐王李世民时期特别按照穆斯林的习惯打造了金瓶相赠,当时这种瓶子又被称作唐瓶(后来称其为“汤瓶”)。汤瓶原是穆斯林沐浴时装热水的壶,由于沐浴之水在唐朝也被称作汤,因此后来人们将唐瓶更名为汤瓶。

八诊指的是回族的保健疗法,它与汤瓶两者相融,最后形成了汤瓶八诊的名字。千百年来,回族的汤瓶八诊疗法因为涉及一定的宗教内容,因此一开始只在回族内部进行口传心授。其传承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不仅只在回族内部传承,而且只传男不传女,为此很少被人了解。

唐朝时期为了给来自于阿拉伯、中东的客商提供方便,政府下令在繁华的街市设立了许多香药专卖货栈,当时一些货栈中经营的“难求未备之药”指的就是来自于西域的阿拉伯香药。

朝廷逐渐意识到了阿拉伯的香药与中华医药的结合的必要性,于是派人撰写增订修补了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被称作《唐本草》。到了唐高宗显庆四年,颁行了《新修本草》,其中记载了844种药。经过中医们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些药物和治方确实有效,于是被正式载入朝廷颁布的药典中。

后来唐朝的《食疗本草》以及《本草拾遗》两书中也收录了大量的来自于阿拉伯国家的医药方剂。

宋代时期,中国和阿拉伯的贸易比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商贸多以香药为主,随着贸易的发展,大批的阿拉伯人进入中国。穆斯林从自己的社会组织“蕃坊”开始,到建立自己的贸易区、礼拜场所清真寺,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社会的发展让回医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不断发展的回药各类药方中记载的方剂并没有明显的君、臣、佐、使的配方,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汤、膏”,也保留了阿拉伯芳香挥发药、滴鼻剂、糖浆剂等类型,有些药方的临床应用还借鉴了中国传统医药学经验并且和回医药相互结合。

最终经过时间的磨炼,我国形成了包括回医药在内的完整的汤瓶八诊法。这类诊法如今已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内病外治非药物治疗法,以及内外病药物治疗的方法,药物疗法中使用最多的就是香药。

知识链接

回医汤瓶八诊疗法应用的方法包括水疗(将香药水溶,沐浴清洗时使用)、火疗(将香药和相关草药打成粉末,敷在肌肤上,同时用火拍打敷药处,可以达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目的)、油疗(医者用香薰油按摩人体的经脉窍穴,以达到通脉活血的目的)。

汤瓶八诊法分为头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每一种诊治方法配合水疗、火疗、油疗都有不同的配方,如火疗法中就设有通经活络方、舒体强身方、减脂祛风方。

此外,汤瓶八诊的传承人在原有疗法的基础上,创造了香药经脉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的汤瓶八诊疗法的新产品受到了更广泛民众的接受和喜爱。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中阿医学文化交流的结晶——汤瓶八诊,展示着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宁夏医科大学专门设立了回医汤瓶八诊职业培训学院,而且将汤瓶八诊疗法纳入了特色常规课程中。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