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绚丽多姿的四川皮影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 出版日期:2017-05-01文章字数:字

绚丽多姿的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四川皮影,民间艺人习称为“成都京影戏”,据说取自“来自华北京城”,取“可与京城皮影媲美”之意。四川灯影从现存资料看,在清乾隆时期就已十分成熟并形成了固定的系统。根据记载,历史上最早可知的灯影班为永定场槐树店赵镜海于乾隆六年起班的“苏州灯”班。而赵镜海为灯影世家,他本人小时候在南部就为灯影艺人,来绵阳建灯影班是重操旧业。其从艺生涯及艺班发展历史当可再往前追溯。

四川灯影的影偶以半透明的黄牛皮即“亮皮子”为原料,一般体形较大,最大的可高达1米。由于体大皮厚,在制作时少用刀刻镂,而是用40多种(据说全套工具共300余种)铁工具錾,四川人称“錾灯影”。以錾金石之功錾牛皮,其影偶质地之坚可想而知。成都影偶的分段与关节相比北方影偶要多。多在头帽处分段,以便根据剧情需要更换头冠;在手掌与手指之间增加活动关节,使手部更灵活,更便于表演细腻的情态和高难度的武打动作。成都灯影还将北方影戏须发同头面联结雕刻的方式改为软须发,这一改动为影偶操纵技巧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成都灯影在影偶的造型设计上借鉴川剧的表现艺术,同时吸取了蜀锦刺绣、蓝印花布、四川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手法,形象栩栩如生,地方风味浓郁。以脸谱造型为例,成都灯影除与各地皮影脸谱一样多用五分脸外,少数文武旦与神话人物为八分脸,充当道具的神佛像用十分脸,孙悟空、包公、二郎神用专用脸。人物脸面均天庭饱满,下巴圆曲。与北方影人削额尖颌、有棱有角的脸谱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为特殊的是成都灯影“变脸”脸谱,用一张“满脸”(镂空或雕花、敷彩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多用于净、丑一类角色)放在一张空脸(主要借助于线条的组合变化来雕刻的脸谱,近似于戏剧中的生旦角色造型)上,系在耳际,随剧情变化而自由翻盖。这是川剧“变脸”技法在灯影中的运用。

川北灯影又分为“土灯影”和“陕灯影”。“土灯影”顾名思义是川北土生灯影。此影子大多流传于南充、广元、重庆合川的沿嘉陵江流域一带。影偶长约一尺五六,脸谱以阴纹为主。造型较粗笨,雕工较粗糙,人物头上是光头,和木偶、大戏一样,演出时临时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陕灯影”又称“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一直活跃在沿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部、西充、南充各县市。川北灯影在造型和形制上与北方皮影相近。脸谱以阳刻为主,透光明朗,映在灯光照射的纱幕上,丝毫毕现。川北皮影剧目丰富,多为连台本的条纲戏,擅长《三国》《水浒》《西游》《封神》等民间神话故事戏,也上演了多部川剧剧目。

四川成都皮影《神仙头茬》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四川成都风行一种跨桥或骑街搭台子演唱的皮影戏,人称“跨桥灯影”。影人形体比川西和川北皮影高大,演出剧目仿照川戏,神话剧目较多,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