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深厚强烈的青海皮影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 出版日期:2017-05-01文章字数:字

深厚强烈的青海皮影

河湟皮影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河湟皮影源远流长,皮影戏又名“灯影戏”“皮影子”,是我国民间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

青海皮影也是由陕西传入的,主要分布在以西宁、大通、湟中为中心的东部农业区,迄今已近两百年。河湟皮影戏的流行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宁、大通、湟中、平安、互助、乐都、化隆、贵德及湟源、民和、循化等县市。

青海山川纵横,交通不便,农业生产落后,文化贫乏。过去群众的戏曲欣赏主要靠业余剧团和灯影戏班,故有“一影二戏”之说。灯影戏成为山区群众的一项主要文娱活动。它和当地的时令节日、民俗风情紧密联系。青海各地传统节日、庙会很多,每逢节日、庙会,除县、市贸易外,都有传统的文体活动。灯影戏演出不仅为节日、庙会增添了喜庆色彩,而且群众习惯以“唱灯影”祭祀神明,祈求丰年,灭灾降福,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青海灯影戏是河湟地区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当地特有的“影子腔”为主要曲调,剧目有上百种,内容多是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其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大传戏”,也叫连台本戏,可连续上演十天半月。以历史剧为多,主要根据《杨家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历史故事改编。二是单本戏,青海群众叫“窝窝戏”。三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花园会》《忠孝图》等,其次是折子戏。灯影戏以优美的雕刻造型和青海影戏的地方唱腔“影子腔”相结合,“戏中有画”,极具乡土艺术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青海各地皮影的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影人较陕西影人略大,通常身高在43厘米左右,适合广场演出。全身由头、身躯、四肢等11件组成,有9个活动关节,头身比例一般为五五分。形体特征是头大,腰细,臂长,袖宽。纹样装饰简练概括,整体效果好。

青海皮影在继承传统造型特征的同时,对影人脸谱、服饰及道具,在造型、图案纹样装饰以及敷彩等方面,吸收了青海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和装饰特色,逐步形成了深厚、强烈、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由于青海地处高原,交通闭塞,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较少,因此,至今青海皮影仍保持着原有的古朴风貌。

甘肃宁县皮影《魁星点斗》

古代读书人除祭祀文昌帝君(文曲星)外,还要祭祀魁星。魁星是“奎星”的俗称,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名“奎宿”。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汉纬书《孝经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遂建奎星阁以崇祀之。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记:“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因此,魁星的典型形象为一赤发蓝面之鬼,一脚站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斗字;一手执笔,表示用笔点定科举中试者的名字。所谓“魁星点斗,独立鳌头”,其寓意即在此。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