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五分脸”甘肃皮影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 出版日期:2017-05-01文章字数:字

“五分脸”甘肃皮影

甘肃皮影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中国西北皮影戏以陕西为中心,向各路发展。如弦板腔,盛行于陕西关中地区西部,一直流布于甘肃的陇东及天水一带。除了弦板腔外,陕西西路皮影碗碗腔也直接地影响了甘肃皮影,与甘肃的陇西梆子腔融合,形成了早年甘肃的皮影戏流派。

皮影在甘肃的分布,一路是由陕西经宝鸡而入甘肃的天水、陇西,经兰州而入河西走廊,沿旧凉、肃二州直到敦煌。此外,还曾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据传明清时期这里已有皮影戏流传。

陇东皮影以环县道情皮影戏最有特色,所用剧目多保留了传统的“图”和“卷”,如《苦节图》《忠义图》《牧羊卷》《孝廉卷》,另有《韩湘子出家》《孙宾坐洞》《白蛇传》《葵花镜》等。道情唱腔地域性很强,属板腔系,其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高亢激扬。所用乐器也保留了汉族民间说唱形式,如干鼓、皮鼓、渔鼓、简板、甩棒、四股弦、小唢呐等。影人形制大者达30厘米,比例上头大身小,也有特色,其他环境衬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假山花屏多被缩小。影人制作也很讲究,忌用驴皮,只用牛皮。道情皮影在甘肃流传大约已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西北皮影的头部造型约有千种以上,最为丰富多样。西部造型截然不同于滦州驴皮影,一般采用“五分脸”,即全侧面的表示法,“一个眉子,一双眼,大耳垂,半面嘴鼻,一分脸”,也有不少是半侧面的。一般生、旦类的头茬,均呈方形轮廓,额头突出,小嘴下颌多呈直角弯曲,弓状眉或叶状眉,卧鱼眼。旦角均有鬓发通到下巴,有如戏曲旦角的贴片,看起来十分协调、雅致而合理。皮影的净角、丑角,种类繁多,而且各种花脸与神头的脸谱都有一定的谱式,共有一千多种,其中不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脸谱造型。皮影的身段基本上是侧面表示,但上身多少有些半侧面,腰部则为全侧面,腿部又采用一前一后的表示法。从整体身段上看,虽然各部分的透视角度都不一致,但整个组装起来,却又使人感到非常协调、合理。

目前,在甘肃的一些偏远农村,皮影戏仍然很活跃。每逢年节,除了玩社火、跳春官之外,都要有皮影戏的演出。但从上个世纪后二三十年开始,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流行音乐在黄土高原上的风行,加之资金的缺乏和后续人才的欠缺,以及皮影戏自身有些剧目不适合舞台演出等原因,甘肃的皮影戏在非偏远农村地区已经逐渐成为历史。

甘肃宁县皮影《石矶娘娘》

石矶娘娘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骷髅山白骨洞石矶娘娘,其为截教通天教主的徒弟,原形为石头,《封神演义》原著中是这样描写此石的:“此石生于天地玄黄之外,经过地水火风,炼成精灵。”石矶娘娘法宝为八卦云光帕(召唤黄巾力士)、八卦龙须帕,坐骑是青鸾,座下弟子碧云童子和彩云童子。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