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材美工细的竹刻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 出版日期:2017-05-01文章字数:字

材美工细的竹刻

竹刻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竹刻在我国历史悠久,主要为在竹制品上面雕刻纹饰。文字记载竹刻最早为周代士大夫所用,但最早的竹刻实物却是出土在西汉的马王堆古墓中,至明代中期才发展为专门的艺术且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同时明清时期竹刻逐渐走向鼎盛。江南地区形成金陵和嘉定两个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

金陵派创始于濮仲谦、李文甫。此派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对材质选择很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做人工修饰。此外金陵派还擅长于竹雕书法,使中国的传统竹雕平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

嘉定派创始人为朱松邻。嘉定派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此在中国竹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三朱”的竹雕花鸟画,与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徐熙的文人画一脉相承,注重“水墨”,而且多为粗笔写意,即有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等技法,颇能传达文人的高雅、“野逸”之气;“嘉定三朱”的竹雕山水画,与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远、夏圭为代表的画风相仿。嘉定派竹雕在清代康雍乾嘉时期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由此被称为“竹刻之乡”,嘉定派成为名闻遐迩、光耀千秋的竹雕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竹刻工艺主要分为剔地刻纹、阳纹砂地、薄地阳文和陷地深刻。剔地刻纹,是一种对竹刻底面纹饰进行刻画的技法,主要包括“剔地”“刻纹”两个过程。将竹器图案之外的空余面剔除;对底面的处理,又可细分为平地、空地、砂地、纹地四种。阳纹砂地,是一种浮雕技法,即以阳纹雕刻,使雕刻之物凸起,做成粗糙砂粒状。砂地可细分为细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橼地或橘皮地等不同的形态。薄地阳文是一种浅浮雕技法,始创于清初嘉定派竹雕的传人吴之璠。主要凸现的浮雕部分与底面之间的落差减小。陷地深刻是一种深刻技术,其刻痕较一般的深刻刻痕更深。向竹内深刻,使所雕图像全部深陷于竹中。

竹雕器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实用器和陈设摆件两大类。实用器中文具占大部分,如笔筒、笔搁、笔洗、印章等,其次是杯、壶、盒、炉、香筒等日常用具。而摆件以人物、动物、花鸟、如意等为题材,多以竹根采用圆雕、透雕等技法制成。

知识链接

竹刻种类

中国竹刻种类甚多,有留青、翻黄、竹根雕等。

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因此叫“留青竹刻”。留青竹刻始于唐代,到明代后期,竹刻艺术家张希黄发展了前人的刻法,使留青竹刻突破了以往图案形式,达到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兼备的境界。

清代竹刻艺术家在继承明代技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留青竹刻更注重书画艺术的效果,艺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渐渐稀少。

留青竹雕(清代)

翻黄竹刻也叫“贴簧”“竹簧”“反簧”和“文竹”。最早流行于福建上杭,制作的翻黄器相当精美。此后湖南邵阳成为重要产地。道光咸丰以后,上海嘉定也成为生产中心之一。

竹根雕是竹刻家族中的一个支脉,它是以生长在泥底下的竹根为原料雕刻加工而成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独特自然的制作工艺,质朴高雅的审美特征,更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常作为高级礼品馈赠,供人赏玩。制作竹根雕的第一步,就是“打坯”。在打坯前要对根进行必要的剪裁,用锯子锯出所需的长度,然后根据人物的形象对根须做必要的修剪,留出该留的根须打坯,用凿子凿出面部轮廓。只要刻画出人物面部大体的轮廓就可以了。在打坯完成后,接下来将是对面部轮廓的细致雕刻,人物面部和眼神的塑造是最具挑战性的,竹根雕人物神情的传递全靠面部和眼睛。雕刻完毕后,粗糙的竹根将被抛光、打磨和上漆。

竹根雕观音(清代)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