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摩教音乐的种类
所属图书:《布依族摩教艺术研究》 出版日期:2015-04-01文章字数:字

二、摩教音乐的种类

摩教音乐,大致可分为诵经音乐、挽歌及“闹丧”歌音乐、舞蹈伴奏音乐以及乐器几个方面。

(一)诵经音乐

布摩在仪式上必诵经。所谓诵,实际上应该称为唱。因为布摩在诵经时,声调已远离语音自然声调而夸张延伸。有的即使比较接近吟诵,也形成了一定的调式,与语音的自然声调并不完全吻合。

诵经调,各地区、不同师承的布摩班子有一定差异,而同一地区或同一师承的布摩班子,又由于经文的性质、内容差异而各不相同。

从贞丰一带的《祈福经》、《下场经》、《温经》和《祭祀经》曲调,就可看出它们各自的区别。《祈福经》是在正月为老年人举行祈福禳灾仪式上吟诵的,曲调平和,吟诵的语调亲切委婉;《下场经》、《温经》和《祭祀经》均在“殡亡”仪式上吟诵。《下场经》中多含驱邪内容,故曲调高亢,吟诵时也铿锵有力,以显示出威严和气势;《温经》内容主要为情歌和表现情侣恋爱过程,故曲调抒情性较浓;《祭祀经》于亲友祭奠亡灵时吟诵,故曲调也平缓而抒情。

《祈福经》:

摩经一般都比较长,事实上不可能一卷经文由一支结构完整一气呵成的曲调唱出。诵经曲调一般根据经文句段形成乐句和乐段。然后由这些基本乐句、乐段连续反复,构成整卷经文曲调。为避免因反复造成的单调,布摩在吟诵时可在乐句中进行一些小小的调整,使之富于变化。

《下场经》:

《温经》:

整卷《下场经》或《温经》曲就由上述基本乐段不断反复而构成。由于采用对唱形式,加上适当的变化修饰,内容本身也富有吸引力,故听众并不觉得单调乏味。

(二)挽歌、孝歌和闹丧歌

“殡亡”仪式活动期间村邻及亲友晚间都要聚于丧家唱歌,内容有哀悼死者、赞颂死者功德的,也有与丧葬毫无关系的,如有训诫意义、教人如何为人处事的歌,传统叙事歌甚至情歌等等。聚居区用布依语,杂居区用布依语或汉语。用汉语演唱称“孝歌”,唱时,由一人击鼓。在场人轮流演唱,每唱完一段(四句),击一次鼓,表示间歇。击鼓的节奏和歌的旋律各地不同,但与当地汉族孝歌相似或相同。这类孝歌完全照搬汉文化,歌者也多为汉族,布依族聚居的村寨基本不唱,没有融入布依族摩文化中,因此不属于摩教艺术范畴。

流行于望谟一带用布依族语演唱的“孝歌”也有在为亡灵供奉礼物时唱的,一领众和,速度缓慢,感情肃穆,节奏性强。下面是由伍应芬演唱、一丁记录的《孝歌》:

在云南罗平,丧礼期间,晚上由女婿家和外家请来的歌手在灵柩旁对唱情歌,属于“闹丧歌”。虽然不像贞丰等地那样由布摩对唱,但布摩手中大多都有歌本,而且情歌的内容也服从丧葬仪式的性质和目的,因此,属于摩教艺术无疑。另外,还有中老年人(由死者外家或亲家请来)在仪式期间唱的《鳏寡孤独歌》,除哀悼死者外,还唱述无儿无女者和幼年丧父母者的凄凉处境,调子哀婉,令听者动情落泪。这类作品借助丧葬仪式灌输对父母的孝道,其实正反映了摩教的基本观念和主张,

(三)舞蹈伴奏音乐

摩教舞蹈或摩教仪式上的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香花舞”、“铜鼓刷把舞”等等。这些舞蹈有以伴奏乐器命名的,有以道具命名的,有以两者结合命名的。有的有伴奏,也有的没有伴奏。而伴奏,一般只起到加强节奏的作用,多以鼓(铜鼓和皮鼓)、锣、铙钹敲击而成,或乐器与道具互相敲击,很有特色。

大刷把舞 [1] 伴奏鼓点

伴奏乐器:铜鼓、皮鼓;

0=鼓声、竹竿击地声;

×=鼓边、竹竿相互打击声;

上、中、下分别表示相互击打时两竹竿的部位。

(四)乐器与器乐

摩教仪式活动中,布摩使用乐器的机会不多,不像道教做道场那样,仪式中始终不离乐器。摩教仪式活动使用乐器最集中的是在“殡亡”仪式上,除布摩举行仪式时使用外,还有演奏哀乐、送葬乐时使用的乐器。其次,求子仪式“做祧”中的傩戏表演,伴奏乐器也较多,这些乐器主要有打击乐和吹奏乐两类。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铜鼓、皮鼓、大锣、包包锣、小马锣、铙钹、钗等等。

吹奏乐器:唢呐、箫、长号等等。

器乐演奏曲以黔西南一带流行的打击乐合奏“四祭”较有特色。乐队以铜鼓领奏,此外有大皮鼓、大钹、大锣、小锣、小钗等,有时也加两支唢呐。全曲共十二段,由月份命名,内容是祭祀祖先。因为以铜鼓领奏,故也称为铜鼓合奏。

乐器中,最为重要的应数铜鼓。在布依族中,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和法器。《旧唐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有功劳者,以牛马铜鼓赏之。……宴集则击铜鼓,吹木角,歌舞以为欢。”东谢蛮是东汉末年崛起于南中(包括今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贵州大部分地区及广西北部边缘地区)的大姓势力之一。据学者研究,谢氏是出自少数民族上层的大姓势力,主要活跃于牂牁一带,而这一带是布依族先民分布地区。因此,这条记载反映的应是古代布依族习俗。明《贵州图经新志》中也有“仲家……遇死丧,待宾客,击(铜鼓)为乐”的记载。清嘉庆《黔西州志》载:“仲家岁时击铜鼓为欢。”在很多布依族地区,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革”前,仍有于春节、七月半等节日击铜鼓娱乐的习俗,至今仍有在丧葬仪式活动或摩教祭祀活动中敲击铜鼓的习俗,黔南荔波一带,至今有在丧葬活动中跳铜鼓刷把舞的习俗。

长号

所谓礼器,就是用于仪式的器物;而法器,佛教本指木鱼等器物,这里泛指用于宗教活动的被认为具有神力的器物。作为礼器,铜鼓增加了仪式的庄重感,而作为法器,铜鼓则具有一种神秘感,并且人们相信它能沟通阴阳、沟通神人。但是布依族铜鼓并非适用于所有仪式,比如婚礼、新居落成等重大仪式就不击铜鼓。布依族铜鼓多用于丧葬仪式。在布依族传统丧葬仪式上,铜鼓必不可少。人们相信,只有敲击铜鼓,祖先才能听到,亡灵才能得到超度,亡灵才能加入到祖先行列中。贞丰一带,由于“文革”期间铜鼓被当作“四旧”收缴,很多村寨不得已用铁皮按铜鼓形状打制金属鼓作为替代品,可见其在仪式中的重要性。在黔西南兴仁、兴义和安龙等地,祭祀树神时也需击铜鼓。在这些地区,如果村寨遭受重大灾害,就要择吉日举行三天禳灾祭祀活动,其隆重程度不亚于丧葬仪式。此外,在举行驱逐邪魔的仪式活动中,也要击铜鼓。从这些用途来看,铜鼓兼有法器的性质。

铜鼓敲击有专门的鼓谱,一般是十二则(也有的是十二的倍数二十四则)。十二则即十二种鼓调。十二代表一年十二个月,表示圆满,它寄予了布依民族一种良好愿望。各地鼓谱不尽相同。记谱方法,一般根据击打的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声音,用发音相近的汉字记录,各地记谱所用汉字也有差异。这里略举几例:

长顺傅家院岩画击铜鼓画面

1.普定寥氏家族鼓谱

第八则:

云云他云国共云他共,云云他云共云国云他共,云云他云国共云他共,云云他云国共云共云他共,云云他云国共云共云他共,云云他云国共云共云他共,云云他云国云共,云云他云共云国,云云他云国共云共云他共,云云他云国云共,云云他云共云国,云云他云国共云共云他共,云云他云国云共,云云他云共云国,云云他云国共云共,云云他云共云国共,共云共云共。

2.镇宁石头寨伍氏家族鼓谱

第七则:

卡卡照,卡卡照,卡离照了照,卡卡照,卡离照了左,卡卡照,卡离左离照了照,卡卡照,卡离左离照了照,卡卡照,卡离左离照了照,卡卡照,卡离左离照折离照了左,卡离左离照了照,东东卡东卡,照左照左照。

3.兴仁县栋青树寨余氏家族鼓谱

布依族使用的麻江型铜鼓

第二则:

写写绍,神写奢,神写奢,喜喜奢,绍,喜写绍,神写奢,神写奢,写写奢学习圣,绍,写。床神绍,写写奢,写写细,写神床神绍来写神床神绍,床绍,床神绍来写神绍,床绍,床神绍来写神绍,床绍,床神绍来写神绍,绍神绍。 [2]

贞丰一带,送葬路上也要演奏打击乐。所用乐器有皮鼓、大锣、小马锣、铙钹、镲等。基本节奏为:

哐垮咚咚 | 哐垮垮垮 | ……

“哐”代表大锣;“垮”代表钗、铙钹;“咚”则代表皮鼓。与丧礼的悲伤气氛不同,这支乐曲节奏明快,它表现的是对亡灵进入“极乐世界”的欢送。

丧礼中的唢呐调也颇具特色。布依族中的唢呐根据长、中、短及形制不同分为一号、二号和三号三种。一号唢呐也称头号唢呐,体长约一尺五寸,音质浑厚圆润;三号唢呐长约一尺,音质高亢嘹亮;二号唢呐长约一尺二寸,音质介乎头号和三号唢呐之间。各地流行的唢呐型号不同。有些地区同时流行两种型号,一般为头号和二号,或二号和三号,很少有同时流行三种型号的。在丧礼上,一般选用头号唢呐。

丧礼上的唢呐曲与红喜事(如结婚、新居落成庆典等)不同,其旋律低沉,节奏缓慢,与丧礼的哀痛气氛吻合,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沉痛悼念之情。吹奏时以皮鼓、镲、小马锣等伴奏,增强了演奏效果。下面是流行于贞丰、关岭、望谟、镇宁一带的丧礼唢呐曲《哭灵调》,录于此,以见一斑。

哭灵调:


[1] 一种祈福舞蹈。青年男女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春节等节日来临时表演。

[2] 将英著:《布依族铜鼓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2月版。

布依族摩教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