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摩教艺术的类别
所属图书:《布依族摩教艺术研究》 出版日期:2015-04-01文章字数:字

二、摩教艺术的类别

学术界对艺术的分类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划分方法,至今仍莫衷一是。笔者采用“门类”划分法,但不局限于“七大门类”的陈说。大致说来,所谓艺术应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电影等若干种。摩教艺术主要有其中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几个方面。

先说摩教文学。文学,从媒介类型来划分,属于语言艺术。从这个角度说,摩教文学是摩教艺术中的语言艺术,是摩教艺术中内容最为丰富的艺术门类。摩教文学,包括摩经文学和与摩文化相关的文学。其中,摩经文学占比重最大。

摩经本身是一种韵文体,按照现今的文学体裁来分,可分出神话、传说、故事、情歌、长篇叙事歌等文学类型。摩经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和民歌等大多来自民间文学,布摩按照摩教信仰和仪式的需要进行改编,而故事则多为布摩的创作。摩经文学堪称布依族韵文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布依族韵文体文学的形式特征。叙事性作品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故事性强,富有幻想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摩教音乐包括乐曲和乐器等方面。乐曲方面,包括诵经调、铜鼓调、舞曲调、其他乐器演奏调等。乐器包括铜鼓、锣、镲、唢呐、皮鼓、大号等。

摩经的吟诵不是简单拖腔,而是根据经文的不同内容和性质,用不同曲调演唱。各地诵经调不尽相同,因此,总体上看,摩教音乐中的诵经曲调是相当丰富的。铜鼓调,有十二调、十四调等说法,各地不尽相同。在不同性质的仪式上的调式也有区别。唢呐调,在宗教仪式上演奏的曲调与其他喜庆场合演唱的曲调有差别,不能混用。

摩教音乐中的乐器最重要的是铜鼓。铜鼓本身就是一种礼器、重器,铜鼓声音又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摩教认为,铜鼓具有通神的特殊功能。因此,布摩在超度亡灵仪式上,必须敲击铜鼓,认为这样才能让“傍拜”、“傍仙”的祖先神灵听见,以便迎接新亡子孙的灵魂进入。

摩教舞蹈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仪式性舞蹈,即仪式本身就是舞蹈;另一类是在摩教仪式活动中表演的舞蹈。较有特色的舞蹈有“铜鼓刷把舞”、“粑棒舞”、“舂碓舞”、“铙钹舞”、“转场舞”等等。摩教舞蹈大多在丧葬仪式活动中表演。

摩教戏剧,目前发现有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一种纯粹仪式性的戏剧表演。戏剧的脚本是摩经。各地摩经都有一个“请师”的情节,表现主人在亲人去世后请布摩师傅到家里为亡灵举行超度仪式的过程。在很多地方,布摩只是作为经文的一部分吟诵完事,而在册亨一带,则要进行“请师”过程的实际表演。荔波一带的“做祧”仪式活动中的生育傩有两种形态,其中一种就是仪式性戏剧的表演。在这种表演中,仪式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过场,而是具有情节性,表现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情的始末。

第二种,结合仪式进行表演的,但舞蹈的内涵与仪式本身的关联较间接,需要专门解读才能领悟。比如册亨丫他镇板万村的哑面戏,荔波的生育傩“做祧”等。

第三种,结合仪式进行表演,但表演的内容与仪式本身关联度较小。比如荔波“做祧”仪式上表演的一些以世俗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就是如此。

摩教美术包括诸多类别。布依族地区的岩画和部分地区发现的文身残余,属于摩教原始美术,而后期的则有神(鬼)画像、灵堂画、隔坛画、雕刻、面塑、剪纸与纸竹工艺品等种类。

布依族摩教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