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论伤寒症
所属图书:《《草木春秋》考释》 出版日期:2015-02-01文章字数:字

第十一节 论伤寒症

伤寒传变,症候繁多,大抵自霜降后春分前,寒邪所感者,谓之正伤寒;春夏所感者,谓之四时伤寒。而兼杂症(者),惟(唯)得病之初,宜先审辩(辨),则使调理不差。夫伤寒症候,大燥伤暑,但伤寒恶寒身寒,伤暑恶寒热而身热。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状(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伤暑,脉浮大而散,或细而迟。盖热伤气,而且脉虚也,外见头痛,身热,烦渴,口干,面颈自汗,倦怠少气,或背寒恶寒,甚则迷昏不省,手足抽动或吐泻腹痛,下血,发黄,出斑等症。行路得之为中热,静室得之为伤暑。又胸膈胀满,头痛发热,时有止歇者,劳役食积也。惟(唯)头痛,发热,身足酸痛,昼夜不歇,伤寒也。依此看过,果系伤寒,若无良医,辛(幸)莫用药。盖此症死于病者少,而死于医者多。宜密室避风,勿食粥饭、米粒,宜静自守,只以姜汁热酒或姜茶等类与饮,待7日传遍经络,虽不服药,亦自痊愈。古云“伤寒不药得中医”,正此之谓也。致(至)于过经传,两感传之病症,本至危,尤非良医不治,若用药亦误,是使速之死耳,不可不慎矣。

凡伤寒,胸膈不宽作痛,一切寒结、热结、食结、痰结、痞结、水结等症,并中风虚弱,不堪攻击内消者,须以此法点之熨之,则滞行邪散,其效如神。

一、点眼法

粉甘草1.8克,顶上梅花、冰片各12克,共研为细末。凡伤寒病起1~6日,用此药点眼内角,男左女右,点之出汗而愈;如过7日,男、女两眼并点,有神效。

二、姜葱熨法

连须葱头200克,老生姜100克,生萝卜300克(无萝卜则以萝卜子代),3味共研烂,酒炒热,用布包2包,轮换久熨心胸胁下痛处,自能豁然开散,汗出而愈;干则加酒炒,不宜太热。若大便结,兼熨脐腹。

三、葱熨法

寒中三阴,口禁失音,四肢强直,挛急疼痛,两手无脉似乎中风者,或厥逆唇青,男肾囊缩入、女乳头缩入或男妇交合后气绝等症,俱用葱白500克,稍捣,炒热,分包2包,轮换熨肚脐下良久,俟(待)暖气透入自愈,并以葱白三寸(约30克),捣烂酒煎灌之,阳气即回,此华佗救急方也。或用瓦罐装热炭火或装滚开水,放炒热的葱上熨之更妙。如病重者,以艾丸如豆大,烧气海穴(脐上一寸五)、关元穴(脐下三寸)各7次,则脉再现,手足渐温,可得生矣。

四、吴茱萸熨法

用吴茱萸500克捣碎调酒。湿布袋2个分包,甑蒸透,多熨两脚板心(即足心),兼熨肚脐下,候气透手足暖为度。或用麦面、食盐、葱白等分同炒,热熨亦可,冷则随换。

五、蛋熨法

伤寒症不能分阴阳,医生不识,则不能下药。如目定口呆,不省人事,一身热,大小便不通,而无汗者,用鸡蛋10个,煮熟留壳,切去一头,留七八分,合在病人脐上,用银簪插入蛋内,取出黑色,当冷即换;若银簪不黑,病人大汗即愈。用粟米粥调养,可无后患。

六、紫苏熨法

伤寒内伤积食,小腹硬胀,大小便不通,不能言语,神思欲脱,两目直视,手足强直,症候危笃,难以下药者,用紫苏200克,水煎滚,将手巾在汤内泡热、扭干,趁热摊在病人小肚上,令人在手巾上盘旋摸(摩)擦,冷则随换。如此数次,一切宿粪、硬块、积血自下,其效如神。如肛门闭结不通,以蜜糖猪肝煎成条子,徐徐插入,此法屡效。积粪下后,须用药调理。

七、芋熨法

用野芋头切成片,摸(摩)擦病人背上第三节(胸)骨处,如觉痛痒者,即非伤寒;如不知痛痒者,即是伤寒。仍用野芋片周身骨节摸(摩)擦,并用芋片炒热后煎浓汁服。2~3次即愈(忌食荤菜和饭)。

又方:如大小便不通,取巴豆10粒捣烂,入面粉3克做饼,安放脐内,用小艾火灸5次,气达即通。

八、伤寒急候用方

1.伤寒发狂,目不识人,或见鬼神

处方:大蚯蚓250克去泥,用童便煮汁饮之;或槌(捶)烂取汁,和童便饮亦可。

又方:新出鸡子的蛋壳煎汤服之,即安。

又方:灶心土(侗药名“伏龙肝”)煎水,每日服3次即愈;或用虾(蛤)蟆贴心窝,此法亦妙。

2.伤寒发狂,兼发斑疹

处方:凡伤寒发狂,眼赤口强,发斑发诊(疹)者,急用铜钱在脊背、两手弯(肘关节内侧)、两乳旁、两腿弯(腘窝)等处刮出青紫色;随取癞虾(蛤)蟆1个,破开肚腹去肠、肚各物,趁热贴心坎上,虾(蛤)蟆肝煎水服;用煮熟鸡蛋去壳,在刮伤处乘热滚搽,随滚随换。此方有起死回生之妙。

又方:用纹银放肚脐上,再取燕窝泥研末,加鸡蛋调匀,煎成一饼敷上,冷则随换,数次即愈。

3.伤寒舌出

处方:巴豆1粒,研细,去油,以纸纳入鼻中,舌即收入。

又方:顶上梅花、冰片各五分(1.5克)研为末,搽之即收。

《草木春秋》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