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论阴疽疾病的诊治
所属图书:《《草木春秋》考释》 出版日期:2015-02-01文章字数:字

第九节 论阴疽疾病的诊治

本节中重点介绍阴疽概念,阴疽治法,各种阴疽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药,以及治疗各种阴疽病症药方制作方法、用法、注意事项、饮食宜忌等。

一、阴疽概念

阴疽属阴毒之症,皮色不变。有肿与不肿,有痛与不痛,有坚硬难移,有柔软如绵。肿而不坚,痛难忍,是流湿;肿而坚硬,微痛,是贴骨鹤;膝横肱骨槽,不肿而痛,髌骨麻木;手足不仁是风湿;坚硬如核,初起不痛,是乳岩(癌);瘰疬,不痛而坚,形如大拳,是恶核失荣;不痛不坚,柔软而渐大,是阴瘤;不痛而坚,坚如金石,形大如升斗,是石疽。此等症候,尽属阴虚,无论平塌大小,毒发五脏皆阴疽。如其疼痛易消,重按而坚且不痛的,毒根深固,消之不易,则治之久容缓。

二、阴疽治法

此病初起,宽大平塌。根盘散漫,不肿不痛,色不明亮,此阴疽最险之症。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夜猪肝,毒攻内腑,神昏即死。色不明而散漫的,是气血两虚,患之不痛而平塌,毒痰凝结,非麻黄开其腠理(不可),非肉桂炮姜解其凝结(不可),三味虽酷署(暑),不能缺一,腠理一开,凝结一解,气血通行,随后阳和汤、阳和膏、犀黄丸、小金丹均为阴疽要药,照方治之,万勿(无)一失。

1.石疽

初发一核大如拳,坚硬如石者,用阳和汤、犀黄丸,每日早、晚服;如大如升斗,硬如金石,日久出现红筋者,则不能治;若生斑片溃烂,溃后放血3日即死。若现青筋可治,内服阳和汤,外用鲜商陆根捣烂加食盐少许,敷布数日,作痒半月皱皮,数日后石疽下垂,以银针穿破,用千金托里散加熟地、生地各一两(30克),煎服10剂,后用阳和解凝膏贴上,留出小孔排脓毒,外用布捆紧,内服十全大补汤或保元汤,参、芪俱生用,直服至收敛为止;如毒气未尽,忌服补剂。

又方:蛇皮贴之亦显效。

2.恶核

大者称“恶核”,小者称“痰核”。与石疽初起相似,是一种寒凝甚结,毒根最深,却不易溃,未(溃)之前,忌贴凉膏,忌服凉药。内服阳和犀黄丸可消,亦有以大田螺捣烂敷消之。

3.失荣

此病多生肩胛以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此病与石疽相同,可照石疽各方治之。

4.瘰疬(疡子)

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名色甚多:项前为痰瘰;项后为涩瘰;左、右两边形软,迁怒即肿,为气疬。用烟杆中的黑烟油或凤仙膏敷之3日即愈。凡瘰疬未破的,用子龙丸,每服三分,服至消散为止;小孩不善服丸,每日用小金丹1丸,布包放石上捣细入杯,冷陈酒化开,用银器研末,临睡前以热陈酒冲服,盖被取汗为度。数年内忌食香柠、橙、橘,(食)则复发。

如瘰疬内有溃烂但未溃者,宜服犀黄丸;已成脓的,用内服温补祛痰,通腠理活血扶正气之药,外贴阳和解凝膏。

处方:(1)用铜钱1枚和蜒蚰(侗药名“鼻涕虫”) [1] 捣溶,以铜钱化为度,敷之即愈。

(2)黑铅三两(约100克)炒成灰,加醋和匀,摊旧布上贴之,每日1换,半月之后,不破不痛,内消而愈。

(3)顶好陈醋500毫升,熬至滴水成珠,加生半夏(侗药名“三步跳”)末3克,调匀敷过夜再换,2日即消。

(4)夏枯草(侗药名“蜂窝草”)、金银花、蒲公英(侗药名“奶浆菜根”“骂萨菇”)各15克,酒、水各半,煎液代茶饮,此方名“三妙散”。治瘰疬结核遍满颈项,服之10日即愈。

(5)元参(蒸)、牡蛎、贝母(去心蒸)各120克,共研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开水送下,每日2服。

(6)凡瘰疬已破者,将先破之处面糊做饼贴上,再用小砂壶2个烧酒煎液,去酒以热壶口覆于面饼上,冷后再换一壶,如此数次,将毒气拔尽即愈。熏后用猪胆熬膏贴疮口。

(7)集成白玉丹,专治瘰疬破烂连及胸、腋,流脓腥臭难闻。纵有10年不愈者,可药到病除,其效如神。

(8)荆芥剪碎煎汤,温洗良久,看准烂破处紫黑,针刺去血,洗3~4次,用樟脑、雄黄等分为末,麻油调匀,涂搽患处,次日再洗、再涂搽,以痊愈为度。凡瘰疬延至胸前、腋下及肩、颈,不能转动,多年不愈者,皆治效如神。

(9)水蛳散。大田螺5个去壳、晒干,白砒霜6克,梅花冰片0.3克,真硵砂0.6克,共研为细末,和匀再研,磁(瓷)瓶收藏,以蜡封口,不可漏气。先将瘰疬用隔艾灸法灸7次,待灸处起疱后用小针挑破,将此药0.06克以水调成饼贴上,上用膏药(不论什么膏药)覆之,每日1换,7日后四边裂缝再贴,再7日后其核自贴膏药处而出。

(10)红膏药、绿膏药未破能消,已破能拔根核。

(11)瘰疬破烂见有黑筋如铁线者,名铁线疡,最难医治。夹出筋头,缓慢扯出,长一二尺或数尺不等,总要筋根拔尽始可断根。

(12)鼠疬,疮口已合,旁边有眼出脓,侗名“老鼠打洞”,其症尤恶。用老鼠1只去毛、捣烂,人头发1团(10~15克)与火腿肥肉150克共煎出油,以一半敷疮口,一半冲酒服,医治有效。永远戒食鼠、鹅、兔肉,再无后患。

(13)白鲜皮煮汁服1~2碗(200~300毫升),吐恶物如鼠子,虽已破出脓,亦效。

(14)生在颈上一连9个(瘰疬),用鸡蛋1个,净水煮熟,破为两边,去黄,以真麝香一分(0.3克)、冰片五分(1.5克)撒在疡子上,从初生第一个起将鸡蛋一边盖上,以干艾一大团烧蛋外,要疡子大痛为止,痛则暂除,痛止后照烧,蛋干又换。每日烧5~6次,次日在(再)按前方处理,同时用蒲公英、夏枯草、金银花各12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服3次。

5.多骨疽

如人疮内生一大骨,用干狗粪烧烟熏之;疮出脓后,久不收口者,疮患部位内必有多骨,宜用蜣螂(滚屎虫)焙干,研极细粉末,每次用粉0.5克塞于疮孔,次日自有死骨排出。

处方:(1)乌骨鸡1只,去肉、取骨,烧成灰,再取邻右3家所用砧案板,各刮下垢屑一两,共烧焦为细末,纳入疮口,碎骨即尽出而愈。

(2)蜜陀僧研末,用桐油调稠,摊布贴上。

(3)大癞蛤蟆1只,去内脏,乱头发像鸡蛋大2团,猪油250克,共煎浓汁,去渣,再熬成膏;先用桑枝皮、乌头各30克煎汤,洗净疮疽部位,先用龙骨末撒疮口,再用药膏贴于周边。每日1换。

6.附骨疽(又称“贴骨疽”“缩脚疽”)

生于大腿外侧,初起不热不红,锥痛,难以屈伸转动,久则塞郁为热,热甚化脓,溃烂难治。用白芥子研末,烧酒调敷;或以大戟、甘遂为末,蛋白调敷。内服阳和汤。每日1剂,4~5服可消,消后再服子龙丸或小金丹断根。切勿开刀,开刀则脚部残疾。

7.咬骨疽

生大腿内侧。治法与附骨疽同。

8.剩骨疽(又称“朽骨疽”)

多生于鳃、腭、牙床、眼包、额下、手足、腿、肘等处,其症与附骨疽大致相同,亦阴毒之症也。溃后骨脱其口,用生附子为末,调饼如3个铜钱厚,贴疮上,以艾绒1团四五分(5~10克)烧之,饼干燥后再换烧,务必以疮口红活为度。

9.横痃(又称“鱼口便毒”“外疝”)

生于小腹两侧、大腿缝中,形如腰子,皮色不变,按之坚硬、稍痛。每日用皂角刺(侗药名“天丁”)20克研末,用布袋装好,加入糯米60克煮粥,时时吃,3~4日即可全消。

又方:五倍子150克放新瓦上焙干、研末,用上好陈醋调匀,摊于布贴上,布上加纸1层。过夜即消,如溃烂久不收口者,贴之亦效。

10.流注

流注:形无空处,如块如核,漫肿,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久则破而流走。此症毒发阴分,因痰塞清道,气血虚寒,有说是寒痰,有说是气毒。初起用二陈汤、阳和丸同煎数服。全消之后,服小金丹7丸,以免后发。如皮色稍变,疼痛难忍,须服阳和汤,以止其痛,使之脓不痛而破,此乃使大疽变小之法。如患处稍软,用针刺破,脓多白色,以阳和膏外贴,初破之后,5日内仍服小金丹10丸,以免后患。用牛黄丸、阳和汤,每日早、晚服,使毒炎(火)消尽,不补,可以收功。

如小孩痛此病,不能服丸,即以小金丹化服,至消失为止;成脓的,可每日服,使不痛而消毒气,去尽后,用保元汤加肉桂五分(1.5克)服。

三、治疗阴疽诸方简介

1.阳和汤

治乳岩(癌)失荣,宜核痰、黑瘰疬、沛(流)注、横痃,治一切平塌阴疽等。此为阴疽要药。熟地31克,真鹿角胶10克,上肉桂、甘草各3克,炮姜、麻黄各1.5克,水煎服,服后再饮好酒数杯(不许房事),服至病愈为止。勿论各季皆宜,不可随便增减,体虚病人肉桂、炮姜可用1~2倍,或加附子更妙。

2.阳和解凝膏

治一切已破阴疽恶毒,若仙丹,万金难得,不可轻视,并治疟疾、冻疮皆效。新鲜大力子(侗药名“牛蒡子”)根、叶、梗500克,活白凤仙花(侗药名“指甲花”)根36克,用麻油1530毫升,将2味药熬枯、去渣;次日以附子、桂枝、地龙(又名“蚯蚓”,侗药名“曲蟮”)、白僵虫、赤芍、白芷、白蔹、白及(侗药名“晕头鸡”)各63克,川芎125克,续断(侗药名“和尚头”)、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1克,共入油熬枯、去渣,过夜;每500克油炒透黄丹200克,搅匀,文火慢熬至滴水成珠,越老越好;把油锅移放冷处,用制过的乳香、没药各63克,苏合油200克,麝香31克研细入膏搅和,半月后摊贴。治阴宜(疽)神效,冻疮贴一夜全消,溃者3张可痊愈,虑(疟)疾贴背心。

3.犀黄丸

治石宜(疽)、恶核、失荣、瘰疬、乳癌、流注、横痃、肺、小肠痈,一切腐阴疽,屡试神效,百发百中之仙方也。制乳香、没药各31克,麝香(要当门子)、犀牛黄(要好的)各1.5克,取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用火烘)。每服9克,热陈酒送下。病在上身,临睡时服;病在下身,空腹服。

4.小金丹

治流注、恶核、痰核、瘰疬、乳癌、横痃及一切无名阴疽初起,疗效很好。白胶香(侗药名“枫树油香”)、草乌、五灵脂、地龙、制木鳖(侗药名“木鳖子仁”)各50克,制没药、制乳香、当归身各8克,麝香3克,陈墨3.5克,用糯米粉50克共煮制为丸(约制250丸,忌用火烘),磁(瓷)瓶收装好,用蜡封口;临用取1丸,布包放平台上,隔布捣碎,以好酒浸1~2小时,以热陈酒送服,服后盖被取汗,即愈。患下部,空心(腹)服;患上部,临睡时服。一切阴疽,服至消散为止。如流注等症,将要溃烂或破溃日久,以10丸分5日早、晚服,以免流走。如小孩不能服丸,则以丸煎水服。

5.子龙丸

治颈项、胸肋、背腰骨等引灼痛,血流不通畅。手足冷木,气脉不通。此为痰疽,在胸膈上下,不可误认为风瘫。并治喉口结气,若是梅核时,有时喉闷,又不遍身或起筋块,如榴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麻木,酸或自溃烂流水,多年不愈,有瘘管。此乃痰滞经络所致。又治瘰疬、鱼口便毒及一切阴疽。制甘遂、大戟(煮透、去骨、晒干,忌火炒)、白芥子(炒)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1丸,淡姜汤下。忌与有甘草之药同日服。

6.回阳玉龙膏

治一切阴疽恶毒,有奇效,如乳癌及各阴疽险恶之症。如不能收功,仍用阳和膏等膏为妥。生草乌100克,生姜60克,白芷(炒)、生南星各31克,肉桂15克(不见火),共研为末,最好烧酒调敷。

7.真君妙贴散

与回阳玉龙膏功效相同。硫黄(要好的)100克,荞麦60克,共研为细末,水和匀,捏做小饼晒干。用时研细调水,再用麻油调敷。

8.阴疽无价活命仙丹

此丹通治落头疽、耳后锐、毒遮腮、骨槽、阴对口、阴发背、乳癌、恶核、石疽、失荣、鹤膝风、鱼口便毒、瘰疬、流注等一切阴疽。

方药:麝香(最好的上等品)3克,大戟、净黄丹各10克,胡椒31克,蜂蜜适量。

制用法:上药共研为细粉,用加热的蜂蜜和为2丸。用此丹1丸,放患者手心中,紧紧握住,用布带将手指捆好,以免药丸移动,捆至6个时辰,再换1丸。照此方法做,数丸能收口。用药时病在左,药丸放左手;病在右,药丸放右手;病在中,男左女右;病在腰以下,放脚板心(涌泉穴),男左女右。孕妇忌用。用药期间忌食鹅、鱼、虾(已愈不忌),忌房事半年。

此病必须早治方有效,溃烂难治,误服凉药维(为)难治。如病人患处色如隔夜猪肝,神气迷糊,语言不清,饮食少进,已成败症,虽用此丹亦难见效;若疮内生蛆可治,以此丹治之;如疮内有骨,按多骨疽治之,亦用此丹,将骨疽治尽。


[1] 为尊重原著,本书中草药常用名、地方名、别名与侗药名通用,具体详见附录2。

《草木春秋》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