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川剧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川剧

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朝  代

分布区域

简  介

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是西南地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它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约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

图11 川剧戏画

在声腔流派上,川剧可谓种类丰富、精彩纷呈,主要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大声腔,另外还在本地车灯戏的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了今天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会结合,衍变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川剧虽然声腔杂陈,但其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便是声调特别高的高腔。高腔成为川剧中的主要声腔,它结合了四川方言、民歌、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是颇具特色的地方声腔音乐。川剧流派纷呈,有旦行浣派、丑行傅派,自成一体、韵味独特。同时,根据川剧的流播区域,还逐渐形成了川西、资阳河、川东、川北河派别,它们在各自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如“川西派”,主要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各县市,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坝调”;“资阳河派”,主要在自贡、资阳及内江市的各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川东派”,主要在重庆市以及川东一带,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受徽剧、汉剧影响较多;“川北派”主要在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这些不同流派的川剧,很好地体现了地方戏曲在演出过程中不断求新求变,适应地方观众欣赏习惯并实现自身提高的发展过程。

“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鲜明地体现了川剧剧目繁多这一剧种特点。川剧传统剧目有“五袍”,即《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另外,经过一代代川剧艺人的加工整理和创新改编,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以及巴蜀鬼才魏明伦所创作的《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等剧作,使得川剧获得海内外诸多殊荣,并由此引起社会广泛的讨论。

图12 川剧演出剧照

川剧的表演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自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表演程式,细腻生动、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喜闻乐见。川剧中有不少艺人创造的“绝活”,如托举、开慧眼、钻火圈、藏刀等,利用绝技创造人物,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最为观众熟知的川剧绝活便是川剧变脸,它是川剧表演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川剧艺人善于创造的精湛艺术才能。它是利用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川剧脸谱,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迅速地身体挥动实现脸谱的瞬间变化,来揭示剧中人物内心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它非常直观地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以及心理状态转变为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的脸谱会选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鬼怪之类的造型,而人们所熟知的脸谱,如关公、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脸谱一般不用于变脸。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变脸”这一川剧表演特技,几乎成为川剧的代名词,人们一提到川剧,便想到了变脸,可见变脸已然成为川剧最具特色的艺术特征了。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