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肛周瘙痒症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二十三节 肛周瘙痒症

医案1

患者:文某某,男,75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0年7月6日。

主诉:肛门周围瘙痒2年。

症见:2年前出现肛门周围瘙痒,如蚁走虫咬,夜间尤甚,自用痔疮膏外用,时止时发。肛周皮肤肤色无改变,皮肤褶皱无明显加深、增厚,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

中医诊断:痒风。

西医诊断:肛门瘙痒症。

辨证分型:风湿夹热。

治法: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拟方:苦参10g,五倍子20g,荆芥12g,防风12g,蛇床子20g,地肤子20g,白鲜皮20g,萆薢20g,蝉衣10g,银花20g,连翘20g,枳壳15g,桃仁10g,郁李仁10g,川椒10g。共7剂,水煎熏洗,每日1剂,每日2次。

二诊(2010年7月13日):患者诉瘙痒减轻。继投7剂,痒止。

按语:本案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平素以肛周瘙痒为主症,属中医“痒风”范畴。患者平素嗜酒,日久损伤脾胃,加之年老体弱,脾胃本亏,运化无力,湿热内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今正气已虚,易外感风邪,风、湿、热相杂,致其瘙痒,故证属风湿夹热。肛门瘙痒症是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西医病名称瘙痒。因其病因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多与某些内部疾病有关,如神经衰弱、大脑动脉硬化、糖尿病、月经病、内分泌失调有关,西医治疗多用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等药物,远期疗效不理想。中医学称本病为“痒风”“谷道痒”。《诸病源候论》记载:“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微痛,故但瘙痒也。”风痒多因湿热内蕴兼外感风邪,风、湿、热邪郁于皮肤,不得疏泄所致;或因素体血虚或气血不足,肌失濡养生风、生燥所致。本案例属风湿夹热,方中苦参苦寒,清热燥湿、杀虫;蛇床子辛、苦、温,燥湿祛风、杀虫止痒;地肤子辛、苦、寒,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白鲜皮苦寒,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萆薢祛风除湿;蝉衣、银花、连翘、杏仁宣肺疏风散热;荆芥、防风祛风止痒,川椒杀虫止痒。病久必瘀血,故用枳壳、桃仁行气活血。全方共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行气活血之功。肛周湿疹、肛周瘙痒临床极易混淆,湿疹常发有丘疹、红斑、渗出、糜烂,以后继发瘙痒;肛周瘙痒常以发痒为主,无渗出液,搔、抓破后,继发渗出、出血、糜烂。本案例为风湿夹热型痒风,即瘙痒症。

医案2

患者:纪某,男,34岁,已婚,干部。

初诊时间:2012年7月10日。

主诉:间断性肛门瘙痒2+年。

症见:肛门瘙痒,夜间尤甚,发作时奇痒难耐。曾用过激素等中西药物内服,外涂,效果不佳。肛门检查:肛周皮肤粗糙肥厚,呈灰白色,弹性差,有辐射状皱襞纹,未见有肛门湿疹、痔疮、肛瘘、肛裂等肛肠病变。

中医诊断:痒风。

西医诊断:原发性肛门瘙痒。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拟方:龙胆草、车前子、木通、黄芩、栀子、生地各10g,泽泻12g,柴胡、甘草各6g。水煎服,每天1剂,7天为1个疗程。坐浴方药组成:苦参20g,黄柏、地肤子、蛇床子各15g,五倍子、明帆各10g,冰片3g,用水200mL煎30min,肛门坐浴,熏洗患处。早、晚各1次,7天为1个疗程。

二诊(2012年7月18日):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2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语:肛门皮肤病虽发于人体体表,但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肛门皮肤病的治疗一般多必须内治与外治并重。肛门瘙痒症虽病在皮肤,实则是由于肝胆实火致风、湿、热邪客于肌肤,风胜夹湿,湿热下注,阻于肛门周围皮肤所致。应用龙胆泻肝汤以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起到治本的目的。方中龙胆草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合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出;加入当归、生地滋阴养血,以防邪去而伤正。应用此方以治内的同时,加用中药坐浴以治外。坐浴方中的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明矾、冰片燥湿杀虫止痒。现代研究证实,冰片、明矾对多种杆菌及球菌有抑制作用,配合具有收敛作用的五倍子、燥湿杀虫作用的地肤子及蛇床子,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抑菌杀虫、祛湿止痒的功效。内服方与坐浴方合用,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