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脱肛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二十一节 脱肛

医案1

患者:万某,女,7岁。

初诊时间:2015年1月17日初诊。

主诉:便时肛门块物脱出反复发作半年。

症见:患儿体质虚弱,因长期腹泻而致脱肛半年,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常常不能用手拖回,腹泻每日2~3次,每次便后均有块状物脱出肛外,纳差,面白,舌淡,苔少,脉弱。

中医诊断:脱肛(气虚下陷)。

西医诊断:直肠脱垂。

辨证分型:气虚下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拟方:黄芪20g,太子参20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9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共7剂。另予石榴皮5g,白芍3g,五倍子4g,蒲公英10g,煎汤外洗,治疗半月而愈。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直肠脱垂多为不完全脱垂,发病高峰为6个月至2岁。主要原因是其骶骨弯曲发育不完善,小儿脊髓发育较慢,骶骨曲尚未形成,骶骨盆腔支持组织发育不全,不能对直肠承担支持作用,当长期增加腹压时,容易引起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垂。加上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等均可使腹压持续增高导致直肠脱出。《诸病源候论》云:“脱肛者,肛门脱出者。大肠虚而伤于寒,痢而用气,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脱肛也。”此外,肺虚则肠下,肺与脱肛关系最密切,阳虚则气陷,脾阳虚中气下陷不能收摄固脱,出而不入。可见直肠脱垂与肺、脾二脏虚损有关。中医重在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配合中药外洗,内外合治共奏涩肠固脱之功。

医案2

患者:贺某,男,68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4年12月12日。

主诉:便时肛门块物脱出反复发作4+年。

症见:大便时直肠脱出5cm,需用手托回,反复发作4+年,伴见腰酸耳鸣、尿频,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中医诊断:脱肛。

西医诊断:直肠脱垂。

辨证分型:肾气不足。

治法:补肾益气。

拟方:炙黄芪30g,党参30g,补骨脂12g,龟板胶12g,升麻15g,柴胡15g,枸杞9g,巴戟天10g,五倍子12g,肉桂9g,白术12g。水煎服,每日1剂,共14剂。另用五倍子9g,白帆20g,煎汤熏洗患处。

二诊(2014年12月25日):服药14剂后,腰酸耳鸣减轻,小便次数减少。再予10剂后痊愈。

按语:肾为先天之本,寄真阴而寓元阳,肾司二阴,肾气虚衰,二阴失其所司,在前阴则见阳痿失精,后阴则见泄露脱肛。治当补益气血,此方补中益气汤加肉桂、枸杞、巴戟天、补骨脂、龟板胶,以增强补肾之功。

医案3

患者:张某,女,30岁,已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4年12月5日。

主诉:便时肛门块物脱出反复发作3年。

症见:便后直肠脱垂,可用手托回,伴心慌气短、四肢乏力、目眩盗汗,舌淡,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脱肛。

西医诊断:直肠脱垂。

辨证分型:气血亏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拟方:炙黄芪30g,党参15g,升麻15g,柴胡15g,陈皮10g,白术9g,当归9g,熟地15g,白芍15g,五味子6g,炒枣仁15g。水煎服,每日1剂,共10剂。

二诊(2014年12月16日):服药后直肠脱垂减轻。上方继服1月余后症状消失。

按语: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弱,气血生化不足,诸脏失养,又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脾胃气机失调,终致气机下陷。若伴见心肝血虚证,治宜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升提补中为法。

医案4

患者:楚某,女,30岁,未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4年6月5日。

主诉:便时肛门块物脱出反复发作5+月。

症见:患者因大便秘结致肛门块物脱出,可自行回纳,于久站、久蹲后脱出,近半月来自觉肛门部疼痛,面白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腹部胀满,触软。肛门检查:肛缘可见环形直肠黏膜皱襞脱出约3cm,呈“菜花”样外翻,肛门部潮湿,有黏液样分泌物,肛门水肿充血。

中医诊断:脱肛。

西医诊断:肛管脱垂。

辨证分型:脾虚不固。

治法:补气健脾,升阳举陷。

拟方:黄芪30g,党参15g,升麻15g,柴胡15g,陈皮9g,白术9g,当归9g,山药18g,煅牡蛎3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2剂。另予五倍子20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苦参20g,黄柏10g,芒硝10g,冰片6g,研末外洗肛门部。服药20剂后痊愈。

按语: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脾胃之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四肢百骸失养,气虚日久中阳下陷,固摄失司则大肠脱出”。此法意在补气健脾、升中举陷,重用黄芪、党参、柴胡、升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以山药、牡蛎健脾固摄。

医案5

患者:王某,男,60岁,离异,退休。

初诊时间:2013年9月10日。

主诉:便时肛内有肿物脱出伴疼痛1天。

症见:便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还纳,肛门疼痛,坐卧不安,伴有咳嗽、喘满,苔黄而腻,脉弦。肛门检查:肛管环状外翻,水肿,触痛,黏膜脱出,色红,表面有分泌物附着。

中医诊断:脱肛。

西医诊断:肛管脱垂。

辨证分型:中气下陷,肺热下注。

治法:补中益气,辛凉泻肺,缓急止痛。

拟方:茯苓20g,白术10g,薏苡仁30g,黄芩10g,升麻10g,柴胡10g,太子参10g,黄芪10g,陈皮10g,甘草6g,银花15g,杏仁10g,虎杖15g,白芍10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3年9月18日):服药3剂后,肛门疼痛缓解,4剂后,肛管自行回纳,水肿消退大半,嘱其淡盐水坐浴而善后。

按语: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系疾病常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导致肛肠疾病,故临床上常常见到慢性久咳的患者,由于腹压增加而脱肛。治疗时,可采取下病取上、肠病治肺的方法。本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配以清泄肺热之品,而达补中益气、辛凉泻肺、升阳举陷之功。方中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太子参、黄芪、升麻益气升提;佐以芍药、陈皮、甘草缓急止痛;柴胡既能发散风热,又能升举阳气,配合银花、黄芩、虎杖清肺泄热。诸药合用能使气道通畅,肠之经脉调和,肛之脱出渐入。

医案6

患者:王某,男,25岁,未婚,学生。

初诊时间:2013年12月31日。

主诉:便时肛门块物脱出反复发作2+年,加重1+月。

症见:便时肛门块物脱出,需用手托扶还纳,伴见消瘦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肛门检查:蹲位排便时可见直肠脱垂约4cm,呈纺锤状,色红。

中医诊断:脱肛。

西医诊断:直肠脱垂。

辨证分型:脾虚气陷,中气不足。

治法:补气健脾,升阳举陷。

拟方:黄芪20g,太子参20g,升麻15g,柴胡15g,陈皮9g,焦白术15g,当归9g,山药20g,乌梅15g,炙甘草6g。共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外用苦参汤坐浴,每日1次。

二诊(2014年1月11日):服药后诉便时直肠脱垂较前减轻,可自行还纳,频率减少。继续服药2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每次大便直肠脱出约1cm,2个月后再诊症状消失。

按语:直肠脱垂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可采取内服或外用药物治疗、针灸、注射硬化剂和手术治疗。内服或外用药物及针灸治疗可以增强盆腔内的张力,增强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对轻度直肠脱垂,尤其对儿童患者可收到较好疗效,但对于中度、重度直肠脱垂效果欠佳。本案例直肠脱垂程度轻,故选择药物治疗。古人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若脾胃之气虚,气血生化无源,则四肢百骸失其所养,气虚久则陷,故收摄失司而见大肠脱出。故治疗宜补气健脾、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太子参、柴胡、升麻补中益气、升提举陷,山药、乌梅健脾固涩。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