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直肠息肉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二十节 直肠息肉

医案1

患者:李某,男,26岁,未婚,学生。

初诊时间:2014年6月24日。

主诉:结肠息肉电切术后2+月。

症见:感腹胀、纳谷不香,舌淡,苔黄,脉弦,二便调,未述其余不适。

中医诊断:脏结。

西医诊断:结肠息肉电切术后。

辨证分型: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和胃,软坚散结。

拟方:茯苓20g,白术10g,银花10g,山楂20g,神曲10g,香附6g,砂仁9g,陈皮10g,皂角刺15g,鳖甲15g,玄明粉6g,仙灵脾15g,败酱草15g,白花蛇舌草15g,苦参15g,杏仁10g。水煎服,每日1剂,共7剂。

二诊(2014年7月2日):服药后诉腹胀减轻,饮食正常。继服上方10剂症状消失。

按语:方中茯苓、白术、山楂、神曲健脾和胃,护后天之本;香附、砂仁、陈皮理气健脾;皂角刺、鳖甲软坚散结;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此方兼顾标本,脾肾双补,共奏健脾软坚之功。

医案2

患者:绍某,男,66岁,已婚,退休职工。

初诊时间:2013年11月19日。

主诉:便血6+年。

症见:便血,色鲜红或暗红夹杂,量少,无肛门疼痛,大便每日1~2次,小便自解通畅。肛门检查:距肛门5~9cm直肠壁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分布不均颗粒样增生,表面充血、水肿,黏膜表面有淡黄色黏液。大肠镜示大肠多发性息肉,病理活检示炎性息肉。

中医诊断:息肉痔。

西医诊断:直肠多发性息肉。

辨证分型:热毒壅结。

治法:清热解毒,收敛止血。

拟方:黄柏15g,大黄15g,五倍子15g,白及粉3g,苦参15g,仙鹤草15g。保留灌肠半个余月。

二诊(2013年12月4日):便血及黏液显著减少。继续用灌肠法3周后,大肠镜复查息肉表面充血减少,水肿消退,蘸之不出血。再坚持用灌肠法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直肠低位息肉中医以“息肉痔”“珊瑚痔”“樱桃痔”命名,而高位息肉常以症、因命名,如“便血”“肠风”等,临床内治颇为不易。本案例以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立法,遵方用药,用大黄、黄柏、苦参清热利湿、逐瘀解毒;五倍子苦涩,苦以清热,涩能敛疮止血;白及、仙鹤草凉血消肿,收敛生肌。诸药合用保留灌肠治疗,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避免了胃肠道消化液及酶类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不仅收到了良好效果,也扩大了中医内治与外治的使用范围。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