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肛周湿疹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十七节 肛周湿疹

医案1

患者:黎某某,男,67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0年7月6日。

主诉:肛周瘙痒3+年。

症见:反复肛周瘙痒3+年,夜间尤甚,既往饮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肛门检查:膝胸位,肛周皮肤表面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脱失,皲裂。

中医诊断:湿疡。

西医诊断:肛周湿疹(慢性期)。

辨证分型:血虚风燥,湿热下注。

治法:养血活血,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拟方:苦参20g,蛇床子20g,黄柏20g,蒲公英20g,百部20g,地肤子20g,白鲜皮20g,五倍子20g,桃仁20g,红花20g,当归15g,川芎10g。共7剂,每日1剂,每日2次,水煎熏洗。

二诊(2010年7月14日):症状及体征均有缓解,再给药14剂后症状消失。

按语:患者为老年男性,病程长,反复发作,以肛周瘙痒为主症,局部体征见肛周皮肤表面粗糙、肥厚,苔藓样改变,皮肤色素脱失,皲裂,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综合舌、脉、体征特点,属中医“湿疮”范畴,证属血虚风燥、湿热下注之虚实夹杂型。患者平素饮酒,加之年老脾肾本虚,日久脾肾更虚,难以运化水湿,下注肛门,日久湿热内蕴,久病失治,血虚风燥,加之“久病必瘀”,风湿毒邪日久入络,邪瘀阻滞,肌肤失养更甚,则见皮厚如革、干枯皲裂。方中用苦参、黄柏、白鲜皮、蒲公英清热除湿;百部、地肤子杀虫止痒;同时加强养血活血,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本案例病程日久,耗伤阴血,肌肤失养,血虚生风,风盛则痒。符老仍以苦参、黄柏、白鲜皮、百部、地肤子等为基础,重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此案例见肛周皮肤粗糙、厚韧、苔藓样变、皲裂、色淡、不见明显渗出,症状以瘙痒为主,为“血虚生风”之症见。老年人多为精血不旺,肝血不足,肌肤无以为养,再则脾肾不和,升降无度,气机不畅,则出现上述症状。

医案2

患者:陈某某,女,36岁,已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0年5月4日。

主诉:反复肛周瘙痒1+周。

症见:反复肛周瘙痒1+周。肛门检查:膝胸位,肛周皮肤潮红,皱褶肥厚,局部皮温较高,见渗液,舌质红,苔黄,脉弦。既往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工作压力大。

中医诊断:湿疡。

西医诊断:肛周湿疹(急性期)。

辨证分型: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拟方:苦参30g,黄柏20g,紫花地丁20g,蒲公英20g,蛇床子20g,地肤皮20g,白鲜皮20g,萆薢20g,防风10g,川椒10g,当归10g,枳实15g,虎杖15g,百部15g,苦楝皮15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坐浴,每日2次,每次20min。

二诊(2010年5月11日):患者诉肛门瘙痒明显减轻,继予前方7剂外洗。

三诊(2010年5月18日):患者诉瘙痒消失,肛周皮色恢复正常,无潮湿,用药期间清淡饮食,未用油膏。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病程短,以肛周瘙痒为主症,局部检查见肛周潮红,渗液、皱褶肥厚,局部皮温高,舌质红,苔黄。根据患者症、舌、脉及局部体征特点,属中医“湿疡”范畴,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全方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法,重用清热药。方中苦参、白鲜皮、黄柏清热燥湿,紫花地丁、蒲公英、虎杖清热解毒,加强清热之力;萆薢祛风除湿;蛇床子祛风除湿、杀虫止痒;川椒、地肤皮、百部杀虫止痒;苦楝皮杀虫止痒;防风祛风止痒;当归、枳壳行气养血活血之功。全方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活血。本案例为湿疹湿热内蕴型,且热甚于湿,在清热利湿基础上重用清热药,如虎杖、苦参、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对于急性期肛周湿疹,符老选用了防风、蛇床子祛风止痒,体现风邪贯穿此疾病始终的特点。方中还选用了活血行气药当归、枳壳,因风邪夹湿、夹热,留滞经络致瘀,而“血行风自灭”,所以加用行气活血药可增强止痒之功。

此案例为肛门湿疹急性发作,辨证为热重于湿是恰当的,治法重清热,因此方中重用苦参,加用紫花地丁、蒲公英、虎杖以增强清热之功。再则急性期诸邪中风邪更甚,因此病人表现奇痒难忍,此时祛风也是重要治法,故加用荆芥、防风等品,并加用归尾、枳壳、陈皮以期活血行气、通络止痒,更重用蛇床子祛风止痒,故临床此方往往有效。

医案3

患者:唐某某,男,36岁,已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5年5月6日。

主诉:肛周潮湿瘙痒半个月。

症见:半个月反复肛周潮湿瘙痒,既往有饮酒史,喜食辛辣,舌尖红,苔黄,脉弦。肛门检查:膝胸位,肛周皮肤色红,潮湿,见皮损、抓痕,皮肤增厚。

中医诊断:湿疡。

西医诊断:肛门湿疹。

辨证分型: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拟方:苦参20g,蛇床子20g,百部30g,白鲜皮30g,石榴皮20g,苦楝皮20g,车前草20g,皂角刺15g,陈皮15g,川椒6g,荆芥15g,防风15g,芒硝6g。共7剂,每日1剂,每日2次,水煎坐浴,每次20min。

二诊(2015年5月13日):门诊时见瘙痒症减轻,肛周皮色正常,无红肿,轻微潮湿。继开7剂原方药。

三诊(2015年5月20日):患者诉偶感瘙痒,肛周干爽。继开7剂巩固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勿用热水、肥皂擦洗,外洗中药在煮完后晾温再用,禁止用高温中药熏洗,本案例未用外用油膏。

按语:肛周湿疹是肛门周围皮肤黏膜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以局部皮肤潮红、丘疹、渗液、糜烂、剧烈瘙痒,或皮肤表面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脱失,皲裂为主要临床表现,常由变态反应、疾病因素、神经功能障碍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患者瘙痒剧烈,往往影响到睡眠和情绪,从而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根治方法,在中医学中肛周湿疹属肛门湿疡范畴,称为“浸淫疮”“血风疮”,其发病多与风、湿、热等因素有关,为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湿邪是其主要因素,而风邪多贯穿病程始终。风盛则痒,痒甚则表明风邪较重。风为阳邪,易挟湿挟热,病初起即肛周湿痒急性期或慢性肛周湿疹急性发作期,所感湿热两邪更以热邪为重;随病情发展,热邪渐退、湿邪留恋,故亚急性期多以湿邪为重。病人脾虚血燥,肌肤失养,加之久病入络,故慢性期风邪除外感风邪,还兼见血燥生风,或肝肾阴虚,风从内生。本案例患者发病半个月,以肛周瘙痒、潮湿为主症,检查见肛周渗液、色红、有皮损及抓痕、肛周皮肤褶皱肥厚。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为肛周湿疹亚急性期。故治宜清热利湿、祛风燥湿止痒。方中重用白鲜皮、苦参清热燥湿、祛风,再加蛇床子、陈皮、车前草加强除湿之力,荆芥、防风祛风止痒。上药共奏清热利湿、燥湿祛风止痒之功。此方以除湿为主,清热次之,在苦参、白鲜皮基础上,加用了陈皮、车前草、蛇床子、荆芥、防风等祛风燥湿之品。还体现了风邪贯穿肛周湿疹整个病程的病机特点。西医认为其发病与内分泌代谢紊乱、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与真菌感染有关等。治疗常以激素类药物为主,但临床治疗实践证明抗生素、激素治疗均无明显治疗效果,易反弹甚至加重病情。而中医的病机认为,湿疹是风、湿、热邪为患。符老认为肛门部为下阴范畴,阴湿为重,故祛湿应是主要治法。湿性困裹,以致血络不畅,腠理闭塞,皮肤呼吸受阻,排泄障碍,气行不畅,郁郁生热、生风,因而以除湿为主,兼以祛风清热为法,临床疗效满意。

医案4

患者:张某某,女,43岁,已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0年4月27日。

主诉:肛周瘙痒1+月。

症见:肛周瘙痒1+月,夜间尤甚,肛门皮肤潮湿,色红,有抓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中医诊断:肛周湿疡。

西医诊断:肛周湿疹。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拟方:苦参30g,黄柏20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蛇床子15g,地肤皮15g,苦楝皮15g,石榴皮15g,芒硝10g,白鲜皮15g,陈皮10g,川椒10g,防风10g。水煎洗,每日1剂,每日3次,连用7剂,痒止。

按语:本案例患者以肛周瘙痒,夜间尤甚为主症,查肛周皮肤有抓痕、色红,属中医“湿疡”范畴。此病祖国医学很早就有记载:“此病……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表明肛门湿疹与湿热有关。如风盛则瘙痒不止,湿盛则糜烂流水,风湿互结,发为风湿病,即湿疹。此患者病程短,伴肛门潮湿、皮肤红、舌质红、苔黄、脉弦,为一派湿热下注的表现。病机当为脾失健运,湿热蕴阻,下注肛门,外受风邪侵袭,充于腠里,浸淫肌肤所致。故运用清热除湿、止痒祛风之药水煎坐浴。方中苦参、黄柏、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除湿,蛇床子、苦楝皮、地肤皮、石榴皮、白鲜皮、川椒清热除湿止痒,陈皮燥湿健脾,防风祛风胜湿。全方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此方特点:多用皮类药,清热除湿止痒。

肛门湿疹,病因病机已清楚,主要是脾胃失和、内生湿热、下注肛门,外受风邪相搏而发病。治疗以健脾除湿、养胃清热、祛风止痒为法。代表方常用归脾丸和香砂养胃丸合方,外以苦参汤加减或萆薢胜湿汤加减,坐浴熏洗,往往奏效。其中往往重用苦楝皮、石榴皮、陈皮、蝉衣、防风、芒硝、川椒等,效果更佳,一般1~3个月可愈。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