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肛窦炎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六节 肛窦炎

医案1

患者:杨某,男,57岁,教师。

初诊时间:2014年1月14日主诉:肛门坠胀20+年。

症见:肛门坠胀,分泌物易染内裤,肛门偶感疼痛,无发热瘙痒,久行后分泌物尤多,伴心烦易怒,口苦纳差,大便正常,小便淋漓,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肛门检查:肛周皮肤潮红,轻微糜烂,肛门镜下见(膝胸位)7点方向处齿线红肿,肛乳头肥大0.3cm,色灰白,7点方肛隐窝凹陷明显。直肠指检肛门紧缩,7点方向轻度触痛。

中医诊断:肛门坠胀。

西医诊断:慢性肛窦炎。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解毒。

拟方:(熏洗方)苦参30g,金银花20g,野菊花20g,黄柏10g,赤芍10g,蛇床子10g,龙胆草10g,地肤子10g,乌梅10g。同时配合内服方以治其本,用三黄汤加减:苦参20g,黄柏10g,黄芩10g,金银花10g,黄连10g,白芷10g,牛膝10g,黄芪15g,薏苡仁15g,茯苓12g,白术12g,车前子12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4年1月20日):两方并用5剂后,分泌物明显减少,潮红皮肤变暗。继进4剂,分泌物更少,肛周皮肤接近正常。

三诊(2014年1月25日):停止内服,再熏洗6剂,分泌物消失,皮色如常,痊愈。

按语: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云: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湿性重浊,常先伤于下,湿性黏滞易于化热。中医无肛窦炎病名,一般以症状归于“后重”“肠风”“痔疾”范畴。多因肺脾肾虚,久坐久行,素嗜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着凉饮冷,致湿邪热毒流注肛门,而出现坠胀灼痛,久久不散。与清代余师愚《疫症条辨》中“疫症移热于大肠,里急后重,亦白相兼,或下恶垢,或下紫血”的描述近似。苦参,清利湿热邪毒,对急性期因肛窦积粪引起细菌繁殖,毒力正盛时消炎甚强。可配赤芍、地肤子、蛇床子、银花、野菊花等清热凉血之品,促使硬肿消散吸收。药液灌肠,直达病所,故收效较好。中药内服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为主,茯苓、白术、薏苡仁、黄芪健脾利湿;苦参、黄连、黄柏、黄芩、金银花清热解毒;牛膝、车前草引火下行、清利湿热,内服外用共奏奇功。

医案2

患者:叶某,女,64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4年2月25日。

主诉:肛门坠痛4天。

症见:肛门坠痛,呈持续性,站立加重,卧位减轻,便血,舌质红,苔白,脉缓。肛门检查:膝胸位,直肠指检示6点方向齿线部触痛明显,肛门镜下见肛内较多脓血性分泌物,6点方向齿线部肛窦红肿充血,以止血钳触之,疼痛较剧。

中医诊断:肛门坠痛。

西医诊断:肛窦炎。

辨证分型:毒火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定痛。

拟方:金银花20g,赤芍12g,紫花地丁20g,苦参20g,鳖甲15g,杭菊花10g,败酱草20g,白芷10g,石斛10g,大黄6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7剂。配合苦参汤熏洗坐浴。

二诊(2014年3月5日):服药后诉坠痛消失。守方继服5剂而痊愈。

按语:一般认为肛窦炎是湿热为患,其中湿重者缠绵难愈;热重者易化毒侵入肌腠而成脓或成痈。此例即湿热蕴毒,将成肛痈(肛旁脓肿)之前兆。有资料报道,95%的肛窦炎可演化为肛旁脓肿,并最终演变成为肛瘘。也就是说,肛窦炎—肛旁脓肿—肛瘘是一个疾病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三者有前后因果的关系。因此,治疗肛窦炎实际上就是对肛瘘的早期治疗。本方以金银花、紫花地丁、苦参、菊花清热解毒;赤芍、鳖甲、白芷凉血活血化瘀;石斛、大黄滋阴润燥通便。同时配合外用药,调治及时,常可免于成痈手术之苦。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