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内外痔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五节 内外痔

医案1

患者:朱某,男,49岁,已婚,工人。

初诊时间:2012年10月9日。

主诉:间歇性便血伴肛门肿物脱出8年,加重2年。

症见: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大便时滴鲜血,伴肿物脱出,脱出物便后能自行还纳。近2年来出血加重,呈喷射状,便后多次晕倒,肛内突出物需用手按压方可还纳,曾用止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伴有口苦咽干,胃脘痞满,食少便秘,肛门灼痛,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肛门检查:齿线处1~3点方向、4~6点方向、9~11点方向各有2cm×1cm×1cm、2cm×1cm×1cm、2cm×1cm×1cm大小的红色囊肿物脱出于肛外,顶端有散在出血点。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血,软坚收敛,消肿止痛。

拟方:草决明20g,煅牡蛎15g,马勃15g,黄柏15g,甘草6g,黄连10g,黄芩15g,槐角15g,地榆30g,熟大黄30g,枳实12g,茯苓15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2年10月17日):服药7剂后,血止,口苦咽干、胃脘痞满等症状消失,二便通畅,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上方去黄连、黄芩、熟大黄、枳实,加黄芪20g、当归12g、大枣4枚。

三诊(2012年10月24日):服药14天,痔核明显缩小无脱出,仅见6点方向、11点方向分别有0.9cm×0.9cm×0.4cm、0.4cm×0.4cm×0.2cm大小的内痔。继服药32天再检查,痔核已全部萎缩,追踪1年无复发。

按语:符老认为,内痔的病因以脏腑本虚为主,在各种诱因的影响下,如七情过度、饮食不节、便秘、痢疾、久坐或负重、竭力远行等均可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湿热内生,下趋大肠,血脉不行,筋脉横解而成痔。用清热解毒、活血止血、软坚收敛、消肿止痛的清痔饮内服,意在消除痔静脉的扩张和瘀血,促使痔核萎缩而痊愈。

医案2

患者:冯某,男,54岁,已婚,干部。

初诊时间:2012年11月6日。

主诉:肛门肿物脱出疼痛4天。

症见:患者于4天前因3天未解大便,下蹲努挣后,肛门肿物脱出不能还纳,活动行走不便,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肛门检查:胸膝位,2~5点方向、6~7点方向、8~11点方向分别有约红枣大小的肿物,伴有内痔脱出,黏膜紫红,无明显出血点,触痛明显。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气滞血瘀,湿热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祛瘀,行气消肿止痛。

拟方:苏木30g,朴硝30g,川芎15g,草乌15g,红花15g,赤芍15g,黄柏15g,川椒10g。共7剂,水煎熏蒸10min,待温度适中则坐浴或用毛巾蘸药热敷于患处20min,每日1次。

二诊(2012年11月13日):用药后疼痛减轻,原方加鱼腥草、马齿苋各20g,共3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熏洗热敷后,疼痛减轻,肿块稍有缩小,继用上药9剂,疼痛消失,肿块消失后留有皮赘,随后做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痊愈出院。

按语:内痔嵌顿、外痔发炎、肛门术后水肿均为肛门局部气滞血瘀、湿热之邪壅滞的标实证。符老针对病因,以苏木、红花、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消肿止痛;川芎、草乌宣泄肿毒、温经通络;花椒解毒止痛;朴硝清热祛瘀、软坚消肿;鱼腥草、马齿苋清热解毒。全方水煎局部熏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医案3

患者:刘某,男,40岁,已婚,公务员。

初诊时间:2012年12月4日。

主诉:便血1+月。

症见:1个月前因大便干燥,排便困难,便后带少量鲜血,数日后症状加重,出现肛门灼热、下坠,未曾治疗。2日前因饮酒后出血增加,前症加重,便干难解,3~4日1次,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血热肠燥。

治法:清热止血,润肠通便。

拟方:槐花12g,侧柏叶10g,炒荆芥10g,枳壳10g,防风10g,生地15g,地榆10g,仙鹤草15g,麻仁9g,生甘草10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2年12月11日):便血已止,肛门仍感灼热不适,大便略干,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此系余热未尽,应继清余热。继用前方5剂而痊愈。

按语:本案痔疮以内热实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饮食起居调摄不当,实热和糟粕互结肠腑,郁而化燥致大便秘结。热邪迫血妄行,溢于肠络之外,则便血频频,且自觉肛门灼热、下坠不适。若患者调摄饮食,以清淡为主,再给以苦寒清热、润燥之剂内服,则痔疮、便结、出血或稍可痊愈。但患者不慎饮食,复又饮酒,酒性辛热,更使燥热加重,出现便结,3~4日1次,小便短赤,便时出血加重,舌红、苔黄、脉弦数系血热肠燥实热征象。治宜清热润燥,止血通便。案中所用乃《普济本事方》槐花散加减。槐花、生地、地榆、侧柏叶清肠热、凉血止血,清解肠腑已成之湿热,再加仙鹤草以加强止血作用;荆芥、防风祛风胜湿;麻仁润肠通便,加枳壳行气以助大肠传导之功;甘草和中补虚,调和诸药。此方对于湿热内蕴之痔疮便血实热证,颇为适宜。

医案4

患者:李某,女,52岁,已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3年1月8日。

主诉:便血10+天。

症见:便后流鲜血,每次流血量20~30mL,每日次数不等,伴少腹隐痛、头晕心慌,舌淡,无苔,脉沉数。肛门检查:胸膝位,约4点方向处有1.5cm×1.5cm×1cm大小的痔核,充血水肿,有血迹。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脾气不足,失于统摄。

治法:温补脾肾。

拟方:灶中黄土25g,熟地30g,白术18g,炙甘草18g,熟附子98,黄芩6g,阿胶15g(烊化),侧柏叶9g(炒)。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3年1月15日):服药2剂后出血大有好转,昨日大便3次,仅有1次少量流血,今日大便未流血,头晕心慌消失。改健脾养心之归脾丸以善后。

按语:《金匮要略》云:“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灶中黄土性温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中州之气,固出血之本;又用阿胶、熟地、甘草滋肾养血、补益阴血。又虑辛温之品致热出血,佐黄芩之苦寒制之,加用侧柏叶增强止血作用。遂收补气益阴、脾气统摄功用恢复之效。

医案5

患者:张某,女,34岁,已婚,护士。

初诊时间:2012年3月12日。

主诉:便时肛门块物脱出伴疼痛2周。

症见:便时肛门块物脱出,不能还纳,疼痛,胀痛,偶有便血,量少,色鲜红,大便干燥,头晕,疲倦,右臂微痛,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

治法:清利湿热。

拟方:茯苓9g,猪苓6g,赤苓6g,焦稻芽9g,薏苡仁9g,杭甘菊6g,海桐皮6g,槐角9g,当归6g,酒桑枝9g,丝瓜络6g,大蓟、小蓟各6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2年3月19日):患者症状全消。

按语:茯苓、猪苓、赤苓、薏苡仁渗湿宁心、利水以化湿热;当归、大蓟、小蓟养血、润肠止痛、破瘀生新;桑枝、丝瓜络通经活络、散风利关节;海桐皮祛风除湿;杭甘菊清热祛头风;焦稻芽消食导滞开胃;槐角化湿热疗痔疮。

医案6

患者:林某,女,34岁,已婚,干部。

初诊时间:2012年4月12日。

主诉:肛门块物脱出伴疼痛3天。

症见:肛门块物脱出,用手可还纳,疼痛,刺痛,夜眠不安,烦躁,头胀痛,舌质红,苔浮黄,脉细弦。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肝阳上亢。

治法:清热利湿,养肝安神。

拟方:朱茯神6g,陈皮6g,制半夏6g,净槐米9g,地榆炭9g,大贝母6g,石决明12g,夜交藤9g,蒲公英9g,珍珠母9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朱茯神、夜交藤补心安神定志以治失眠;陈皮、制半夏、大贝母理气和中、利湿散结、清热化痰;杭甘菊清风热,净槐米、地榆清热利湿,治肠风痔血;珍珠母、石决明平肝除风热,镇心坠痰以治头胀。

医案7

患者:王某,男,39岁,已婚,干部。

初诊时间:2014年11月9日。

主诉:便时肛门块物脱出反复发作半年。

症见:大便时肛门块状物脱出,不能自行还纳,肛门疼痛,难忍,眠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体格检查:膝胸位,肛旁3点方向、7点方向、9点方向、11点方向块状物脱出,3点方向、7点方向水肿,触痛,直肠指检阴性。诊断为混合痔。

治法:入院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顺利,症状缓解。

按语:符老认为,不管什么原因、何种因素,其结果都是痔区血液回流障碍,曲张成痔,故而痔是由于痔区血管的改变而形成的一个病理实体,该实体内有曲张的动、静脉和肥厚的结缔组织,由于该理论所引出的治则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所以临床上无症状的痔无须治疗。痔的治疗在于消除痔引起的出血、疼痛等症状,而不在于消除痔核本身,即针对每一例患者,选取不同的疗法,如无效则考虑手术治疗。中药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之法辨证指导。本例患者为痔反复发作,内痔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因病人每每采用药物、坐浴等疗法,效果均不明显,故应辨证施治为宜。

医案8

患者:辛某,男,39岁,已婚,干部。

初诊时间:2014年7月9日。

主诉:肛门块物脱出伴疼痛3+月。

症见:肛门部疼痛难忍,大便干燥带血,失眠,舌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心肾不交。

治法:清热利湿,养心安神。

拟方:地榆炭、远志、夜交藤各6g,茯神、合欢皮、蒲公英各9g,猪苓、赤苓、赤芍各6g,朱砂安神丸9g(冲服)。

二诊(2014年7月17日):肛门疼痛缓解,痔核缩小,水肿减轻。继守上方,另予苦参汤坐浴,7日后症状消失。

按语:Ⅰ期、Ⅱ期内痔以便血为主,很少引起疼痛,只有当内痔脱出嵌顿后气血壅滞,肿胀明显,组织代谢障碍时才会引起疼痛。结缔组织外痔一般多无疼痛症状,当外痔发炎或血栓形成时出现疼痛。符老指出,在从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论治时,应同时予以养心安神、平肝镇痛之法。地榆炭可化湿热,通大便,消痔,治肠风便血;肾阴不足、心阳浮越而心烦失眠,夜交藤、茯神、远志、合欢皮、朱砂安神丸可补心安神定志以治失眠;赤芍破瘀活血;猪苓、赤苓益心利水渗湿。阴不足者便燥而痔难愈,汤、丸合用药力更专,共奏清热、润肠、消肿止痛、凉血止血之功。

医案9

患者:杜某,男,35岁,已婚,干部。

初诊时间:2014年6月13日。

主诉:便后滴血伴肛门疼痛反复发作2+年。

症见:便血,滴血,色鲜红,量少,无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小便自解通畅。肛门检查:膝胸位,直肠指检3点方向、7点方向、12点方向齿线上下扪及囊状物,未扪及狭窄、硬结等占位,指套无染血。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

治法:予患者在局麻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体温正常,第3日午后有发热症状,微恶风寒,体温37.9℃,纳差,头晕。因怀疑患者术后感染,予抗感染治疗,用药5日无效。体温波幅在37.4~38.2℃。辨证:患者病延数日,低热持续,又症见神倦乏力、纳差、大便不畅、头晕、舌淡红、脉细数,病之本已非外感,应为脾胃虚弱所致。治宜益气生血,甘温除热。方用党参、黄芪各30g,陈皮、升麻、炙甘草各6g,柴胡12g,芍药、防风、白术各9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发热已退,饮食可,大便通畅,诸恙悉除。

按语:肛肠科疾病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不健,中土气虚,症见消化不良、腹泻、痞满不舒。元气不足者,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神疲倦怠,纳谷不香,四肢无力,头晕,气短,自汗畏寒,气虚发热等。脾胃气虚而致中气下陷,可有脱肛、腹胀等。脾胃气虚,统摄失司,脾不统血,往往出现便血。治以调补中气,可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和中;当归补血,助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贯中;升麻、柴胡升提阳气,疏泄邪热而助君药扶正祛邪。

医案10

患者:张某,男,48岁,已婚,务农。

初诊时间:2013年11月26日。

主诉:便后肛门肿物脱出、间断便血4年,加重伴肛门疼痛2天。

症见:肛门肿物脱出、疼痛,还纳困难,便血,滴血或喷血,血色鲜红,量多,伴头晕乏力,舌质红,苔黄,脉数。肛门检查:膝胸位,肛缘11点至2点方向、5点至7点方向各见肿物脱出,皮肤黏膜覆盖,跨齿线上下,6点方向处黏膜外翻、糜烂。直肠指检示肛内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拟方:荆芥30g,防风30g,银花20g,侧柏叶15g,枳壳20g,芒硝10g,苦参20g,槐花15g,蒲公英15g,大黄6g,陈皮10g。上药水煎30min,每剂取液1500mL,坐浴20~30min,每日1次。

二诊(2013年12月7日):治疗10余日后,肛门肿痛消失,无便血,便后肛门偶有肿物脱出,可自行还纳,恢复正常生活。

按语:痔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役失当、瘀血阻滞有关。因此,治疗上采用中药坐浴之法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方用大黄、芒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消肿止痛;苦参、荆芥、防风祛风燥湿、杀虫止痛,三药合用治湿疮毒,外用不仅有抗菌消炎作用,还有止痒、收敛、减少渗出的功能;槐花有凉血、收敛止血的作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侧柏叶凉血散结消肿;银花、陈皮、枳壳具有凉血行气止痛的功效。

医案11

患者:唐某,男,49岁,已婚,工人。

初诊时间:2013年12月17日。

主诉:肛门块物脱出伴疼痛3+天。

症见:肛门块物脱出,不能还纳,疼痛较剧烈,大便难解,欲解不能,舌暗红,苔黄,脉弦涩。肛门检查:膝胸位,见7点至11点方向肛缘皮肤水肿,无破溃,质韧,触痛(+),直肠指检未查。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气血凝滞,瘀热互结。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祛湿。

拟方:苦参30g,蒲公英30g,蛇床子20g,五倍子30g,地肤子20g,桃仁10g,金银花20g,陈皮10g,枳壳10g,川芎10g。便后熏洗坐浴20min,然后用蜂珍膏外敷患处,嘱切忌久坐,休息1周。

二诊(2013年12月22日):5日后复查,肿痛减退。肛门检查:膝胸位,见肛缘皮肤水肿明显缩小,嘱继续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恢复工作。

按语:痔,多由外感湿热、燥热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而来,起势急骤,疼痛剧烈,内服药物鞭长莫及,外用药物直截了当,祛湿消肿、活血化瘀,堪为所用。药中苦参、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止痛消肿,川芎、桃仁活血化瘀;地肤子、蛇床子、五倍子软坚散结;陈皮、枳壳行气止痛。诸药化气入络,洗而循表入里,配以消肿止痛外敷,共使肿痛减、痔消,甚为见效。

医案12

患者:黄某,男,29岁,未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5年5月7日。

主诉:便血1+周。

症见:便血,点滴而下,色鲜红,每次5~10mL,舌红,苔薄白,脉滑。肛门镜检查:3、7、11点方向齿线上下见囊状物,静脉曲张隆起,充血明显,未见溃疡及新生物。

中医诊断:内外痔。

西医诊断:混合痔。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血热妄行。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拟方:黄芩10g,黄柏10g,制大黄5g,赤芍15g,丹皮10g,生地15g,炒槐花10g,地榆炭15g,芦根15g,生甘草3g。水煎服,共7剂,每日1剂。

二诊(2015年5月15日):服药5剂后便血即止,嘱戒酒辣之品,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按语:痔的病理因素虽有“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热燥湿源”的认识,但就临床来看,最常见的仍是热邪致病。常见的热邪有风热、湿热、燥热、热毒等,尚有肠燥血热、阴虚火旺等致病者。朱丹溪谓“痔疮专以凉血为主”,因而符老在治疗肛门疾病时,在辨证施治的同时,专重于清热凉血。临床上常以黄芩、黄柏、生地、大黄等清热凉血;辅以地榆、槐花、芦根等清热凉血止血;佐以当归、赤芍、枳壳、升麻调血散瘀顺气;荆芥、防风以疏风;郁李仁、火麻仁以润燥;车前子、茯苓以利湿。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和观察,证明其对痔疮出血、疼痛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本案例中,患者平素嗜食酒辣之品,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湿热内生,下注魄门,血热妄行,而以便血为主症,血色鲜红,点滴而下;舌红、脉滑、直肠黏膜充血均乃下焦湿热之象。符老治便血分实证、虚证辨治。青年人便血多为实证,乃血热妄行所致,故血色鲜红,点滴而下,无明显虚象。符老用三黄汤和凉血地黄汤加减治疗,以黄芩、黄柏、大黄为主药,清热化湿;大黄兼能凉血止血;赤芍、丹皮、生地凉血;炒槐花、地榆炭、芦根皆能凉血止血。此方也用于痔瘘术后,还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