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便秘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二节 便秘

医案1

患者:刘某,女,40岁,已婚,工人。

初诊时间:2012年3月6日。

主诉:排便困难4年,加重10天。

症见:大便3~4日一行,便质干,排出困难,经常用泻药助便。近10天来,大便一直未解,腹部明显胀气,用开塞露灌肠排出少许羊粪状的粪块。现大便10天未行,以往便质干,排出困难,停经,面色晦暗,发黄,纳差,睡眠可。舌红,苔黄,脉细数。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血虚肠燥。

治法:养血润肠。

拟方:党参15g,白术20g,知母10g,木香10g,香附15g,当归12g,枳实10g,赤芍12g,牛膝8g,甘草10g,熟地15g。水煎服,每日3次,连服10剂。

二诊(2012年3月13日):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结肠黑变病。症状同前,舌红,苔黄,脉细数。病久且经停,前后二阴闭塞,宜加强方中养血活血、健脾和胃之力,催药力行经走络,于前方加炙黄芪15g,桃仁25g,川芎12g,焦三仙各10g,以培补后天,养血润燥。

三诊(2012年3月20日):患者诉每日能排便,排出困难,成块,食欲尚可。舌红,苔黄,脉细数。表现为津亏,遂宜加大滋阴力度,前方加麦冬12g,继服。

四诊(2012年3月27日):患者诉每日大便1次,质软,症状好转,月经已来。舌淡红,苔白,脉细。前方继服7剂。

五诊(2012年4月3日):患者诉一般情况较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前方去牛膝、焦三仙,缓慢减药以恢复肠道的自身调节功能。7日后复诊,患者排便正常,无明显异常,再继服四诊方1周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再发病。

按语:符老曾于2010年诊治过该患者,初步诊断患者为津亏所致的肠道涩滞,以力柔和缓的养血润肠方为主,以养血润肠、滋阴润燥;辅以理气除胀,缓柔肝强。因肝主疏泄,有助于大肠传导,肝气郁结,则大肠气机不利、腑气不通。正如《金匮翼·便秘》云:“气闭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现患者经停、便秘,符老考虑患者津亏肠燥,脾胃中焦失于运化,津液精血失化源。宜补养脾胃顾护后天,养血通经开下窍,通大便。患者病久且经停,前后二阴闭塞,正如王节斋曰:“妇人女子经脉不行,多有脾胃损伤而致者。不可随意认作经闭死血,轻用通经破血之药。遇有此证,便须审其脾胃如何。”若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少食恶食,泄泻疼痛,或因误服汗下攻克药伤其中气,以致血少而不行者,只宜补养脾胃,用白术为君,茯苓、芍药为臣,佐以黄芪、甘草、陈皮、麦芽、川芎、当归、柴胡等药。脾旺则能生血,而经自行矣。又有饮食积滞致损脾胃者,亦宜消积补脾。若脾胃无病,果有血块凝结,方宜行血通经。

符老认为,前方共奏祛邪补养之力,已将病因根除殆尽,效不更方。正如张叔承说:“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则胃开食进。脾胃和而进饮食,是食足则可生化气血。”气血化源充足,则肠中枯燥可润,肠道传送功能得司,此乃养血润肠、益气培补之功,久之经自行,下窍通矣。

医案2

患者:李某,男,60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2年4月10日。

主诉:排便困难4年。

症见:4年前行阑尾手术后,出现排便困难,伴有腹胀、腹痛,便后症状缓解,大便日1次,伴有排便不尽感,在便不成形,伴有不消化食物,未经系统治疗。2012年诊断为乙状结肠与横结肠较长。现症:排便困难,大便日1次,质软不成形,完谷不化,伴有排便不尽感,腹胀、腹痛、纳差,睡眠可。面色萎白,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脾虚气滞。

治法:健脾和胃,养血理气。

拟方:党参15g,茯苓12g,黄连6g,枳实12g,当归12g,半夏9g,厚朴12g,白术25g,甘草10g,川芎10g,生地15g,熟地15g,赤芍15g,白芍各15g,陈皮10g。共7剂,水煎内服,每日3次。

二诊(2012年4月17日):患者诉服药后症状缓解,但久行则症状加重,有排气困难和腹胀症状。舌淡,苔薄白,脉虚弱。前方加焦三仙各10g,砂仁6g。

三诊(2012年4月24日):患者诉服药后症状缓解,平素消化不良,舌淡,苔薄白,脉虚弱。予健脾和胃、养血理气。拟方如下:生地12g,熟地12g,砂仁6g,党参15g,茯苓12g,木香10g,当归12g,白术25g,甘草10g。1周后复诊疗效明显,遂将前方中药量、药味减少,以缓慢撤药并不失于巩固药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此患者属于术后气虚,行运不畅而成气滞,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壅湿聚而致。方中枳实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大肠经,善行气理脾;厚朴味苦、辛,性温,善下气散滞,与枳实相须为用,以增强其行气理脾之功;半夏降逆和胃,黄连苦寒以制辛热;再以养血润肠方养血润燥滋阴。《成方便读》曰:“滞为无形之邪,从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然滞结于肠腑必渐至气滞湿聚而有便后不尽之感,故以枳实破气,厚朴散湿,半夏行痰,自然无胶固难愈之势。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养血润肠方坐镇中焦、顾护后天脾胃,祛邪扶正,以谷气助脾胃之蒸化耳。”

患者用药之后症状突现隐藏的病因病机,动则耗气,表明气虚未实,故加用焦三仙和砂仁加大健运理脾之力,以开胃纳食,由饮食补养后天之本,助正气祛邪复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所消化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充养之,故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健运失职,胃纳不振,则饮食减少,大便不成形;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养,以致脏腑怯弱,营卫不足,则面色萎白;脾气亏虚,肢体失养,则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虚弱,均为中焦脾胃气虚之象。针对本证脾胃气虚,运化无权,气血乏源之病机,治宜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以恢复其运化受纳之职。本方之药皆味甘入脾,益气之中有燥湿之功,补虚之中有运脾之力,颇合脾欲甘、喜燥恶湿、喜通恶滞的生理特性,体现了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本大法。

医案3

患者:袁某,女,33岁,未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2年5月5日。

主诉:排便困难2年,加重1个月。

症见:大便便质干,排出困难,腹胀,月经量减少,色暗淡,面色无华,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四肢倦怠,纳差,睡眠可,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气虚血亏。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润燥。

拟方:熟地15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生白术20g,茯苓15g,人参15g,甘草10g,砂仁6g,木香10g,焦三仙各10g,知母15g。共7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5月13日):患者诉服药后症状缓解,大便1~2日1次,质软,无腹胀,舌淡,苔薄白,脉虚弱。前方加枸杞10g,培补元气,加固养血益气之功。

三诊(2012年5月20日):患者诉用药后缓解,而且服用前药后月经已来,血色鲜红,量一般,舌淡,苔薄,脉沉缓。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符老运用本方与四君子汤加减,合成健脾理气、养血润燥之品,用于气血两虚证。而本患者的便秘症状综合舌苔脉象,宜用人参、熟地益气补血;白术合人参可益气健脾;当归可助熟地补益阴血;白芍养血敛阴;川芎活血行气,使补而不滞,合当归、熟地二药则补血之效益彰,茯苓健脾渗湿;知母可滋阴生津润燥;木香、砂仁长于理气化湿止痛;炙甘草补气益中,配伍人参、白术而助健脾之功,调和诸药之性;焦三仙可健脾开胃,和护后天;数药共奏气血双补之功。《医方考》指出:“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

二诊加枸杞培补元气,加固养血益气之功。《伤寒绪论》言:“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气,有健运之功,……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荫,胃气伤,则百病丛生。故凡病久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两途。”

疗效明显则可逐渐减少方中用药,在引领正气祛邪之后,顾护后天之本,以鼓舞本身的正气以固守正位。《医方集解》曰:“参、白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

医案4

患者:徐某,男,70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4年11月4日。

主诉:大便困难5+月。

症见:大便艰涩难下,便质软,临厕努挣,腹胀伴小腹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大便2~3日一行,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润肠通便。

拟方:茯苓20g,白术10g,薏苡仁20g,何首乌15g,仙灵脾15g,杜仲15g,火麻仁10g,草决明15g,槟榔15g,炒莱菔子10g,山楂15g,神曲15g,秦艽10g。共7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

二诊(2014年11月11日):临厕时间缩短,大便较前易下。继服7剂,症状明显好转。

按语:患者以大便艰涩难下为主症,属中医“便秘”范畴。患者为老年男性,年老体衰,各脏腑功能皆不足。脾阳不足,运化无权,传导失司;肾阳亏虚,肠失温煦,寒气内结,鼓动无力,粪便停滞,故见大便艰涩难下,发为便秘,并见腹痛或冷,腹胀,喜温喜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脾肾阳虚之象。方中以太子参、黄芪、陈皮、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山楂、神曲消食导滞通便而和胃气;枳实、厚朴、炒莱菔子宽肠行气,协助通便;当归、何首乌、仙灵脾、杜仲温肾益精,养血润肠;火麻仁、草决明增强润下之功。全方共奏温肾暖脾、养血润肠、行气通便之功。本案例为脾肾阳虚便秘,这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肾为先天之本,肾元不足,精气亏虚,肠道失温煦,寒气涩闭,大便难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生化不能,脾胃不和,升降无度,血行不畅,肠道滞行而发病。这种证型除温补脾阳外,补肾阳更为重要,重用仙灵脾即为此意。

医案5

患者:李某,女,50岁,离婚,退休职工。

初诊时间:2013年10月15日。

主诉:大便干结难解10+年。

症见:大便秘结,结块或成团,便色褐黑,3~5日排便1次,便量少,气味恶臭。伴头痛头晕,烦躁易怒,心悸失眠,体倦消瘦,口干舌燥,五心烦热,食不知味,消化不良,小便频数,舌红少津,脉细数。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血虚津亏,阴血不足。

治法:滋阴补血,清热生津,润肠通便。

拟方:茯苓20g,白术10g,薏苡仁30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12g,生地15g,肉苁蓉15g,何首乌15g,鳖甲20g,女贞子15g,柏子仁15g。共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3年10月25日):服药后大便已如常。嘱其多饮水,多食蔬菜,增加膳食纤维,增加运动。

按语:本证多由素体阴虚,津液不足,或热病之后,津液耗伤,或年老体弱,阴血不足,或过食辛辣厚味、醇酒炙馎等均可致津液不足,阴亏则大肠干涩,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又阴虚生内热,则见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一派阴虚火旺之象。针对病机予滋阴补血、清热生津、润肠通便之法。方用增液汤,方中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生津;当归、白芍补血敛阴、润肠通便;生地滋阴救液、凉血清热、生津润燥;何首乌、肉苁蓉、鳖甲补肾益精、滋阴养血、润肠道、除烦热,为治津枯之佳品;女贞子偏寒滑,柏子仁养血润燥、润肠通便,二药均为种子果仁,取其油多脂润、滑利大肠之性,以治津枯肠燥便秘;诸多养阴药中,加一味辛香善窜之川芎,则无阴凝黏滞之弊,以助药力发挥。诸药共奏滋阴补血、清热生津、润燥滑肠之功,与津枯便秘的病机契合,故能使阴液得滋、热泻得清、肠道得濡,而达增水行舟、结开便通之效。

医案6

患者:刘某,男,38岁,已婚,干部。

初诊时间:2014年3月18日。

主诉:大便困难反复发作7+年。

症见:大便困难,费力,7~8日1次,便如羊屎,排出不畅,腹部胀满,肛门灼热,舌红,苔黄厚乏津,脉滑数。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热结肠燥,宿屎内停。

治法:清热泻火,苦寒泻下。

拟方:黄连6g,黄芩6g,大黄6g(后下),芒硝3g(冲服),厚朴15g,枳实15g,当归15g,鳖甲15g,槟榔15g,麦冬20g,生地20g,桃仁6g,杏仁6g,甘草6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4年3月23日):药用后2日大便通畅,5剂后大便基本恢复正常。原方去大黄、芒硝、杏仁、桃仁,加银杏仁10g,续服10剂,并嘱患者每次餐前30min空腹顿服300mL冷开水,大便基本正常。

三诊(2014年4月3日):去黄连、黄芩、当归,加银花、茯苓、白术、薏苡仁,继用10剂后症状完全消失,排便恢复正常。

按语:该患者素有便秘病史,加之辛辣之癖,必致胃肠积热。热蕴日久,必灼津液,以致燥屎内结。故见大便干结,硬如羊屎,腹部胀痛,口臭唇疮,面赤身热,小便短赤,烦躁口渴,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治宜清热泻火,苦寒泻下。故方药用黄连、黄芩、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槟榔等。急当泻之,实为急下存阴之计,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同时久病必瘀,故用桃仁、杏仁、鳖甲凉血活血化瘀。二诊原方去大黄、芒硝、桃仁、杏仁,加银杏仁滋阴润肠通便,配合生活调理。三诊以健脾益气、调理脾胃为主,故去当归加茯苓、白术、薏苡仁,逐渐恢复肠功能后痊愈。

医案7

患者:王某,女,81岁,丧偶。

初诊时间:2014年5月17日。

主诉:大便难解伴腹部胀痛1+周。

症见: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饮食不思,大便秘结,舌淡,苔有裂口,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体格检查:腹部膨隆,可见胃肠型,满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可闻及气过水声。胸腹透视检查:两肺纹理增粗,中上腹可见5个大小不等液平。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功能性肠梗阻。

辨证分型:肠燥津亏。

治法:益气生津,增水行舟。

拟方:太子参12g,生黄芪18g,生地20g,玄参15g,火麻仁12g,炒白术10g,木香10g,番泻叶2g,大黄6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

二诊(2014年5月22日):服药后药力得展,得矢气而便通,痛缓胀消,欲思饮食,精神转佳。继服5剂,症平而愈。

按语:上述验案,《医学真传》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方中太子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生地、玄参生津润肠,已达增水行舟之意;木香行气止痛,火麻仁、番泻叶、大黄润肠通便。全方共奏益气生津、增水行舟之功。

医案8

患者:房某,女,27岁,已婚,工人。

初诊时间:2014年10月9日。

主诉:大便干结1+年。

症见:自觉产后4个月起大便干结难出,状如羊屎,每日1次,曾服麻仁丸等治疗无效,做电子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小便可,舌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细。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气血亏虚,通降失司。

治法:养血,润肠通便。

拟方:生地10g,当归10g,黄芩10g,仙鹤草15g,百合30g,何首乌10g,黑芝麻10g,玄参10g,决明子3g,莱菔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分服,共7剂。

二诊(2014年10月16日):服药7天后,大便通畅,再按原方服药5剂而愈。

按语:在中医上,功能性便秘病因很多,病机也不尽相同,多为阳虚、阴虚、气虚、气滞、热结等。《重订严氏济生方·秘结论治》曰:“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更有发汗利小便,及妇人新产亡血,走耗津液,往往皆令人秘结。”治疗当分虚实论治,依阴阳气血亏虚不同,主用滋阴补血、益气温阳治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气虚血虚津亏则肠失濡润;肾阳不足,肠失需润则糟粕滞留而成便秘。产后失血过多,或多产耗伤元气,故以生地、当归、百合、何首乌、黑芝麻滋阴养血为重,使气血和调。

医案9

患者:冷某,男,54岁,已婚,务农。

初诊时间:2014年7月19日。

主诉:排便困难4+年。

症见:排便困难,大便质不干,腹部胀满,伴见面色晦暗,四肢不温,畏寒,腰酸,舌淡苔白,脉沉迟。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阳虚。

治法:温阳通便。

拟方:肉苁蓉20g,黄精20g,怀牛膝30g,吴茱萸6g,炮姜12g,决明子10g,枳壳20g,木香10g,白术20g,莱菔子30g,槟榔108,黄芩9g,栀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共5剂。

二诊(2014年7月25日):服药后腹部胀满消失,大便每日1次,但仍稍干,上方加玄明粉3g,继服7剂。

三诊(2014年8月3日):服药后大便通畅,每日1次,质软。

按语:冷秘是由阳气虚衰,寒自内生,肠道传导无力所致。治宜温阳通便。济川煎由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6味药组成,用于老年人系肾虚便秘者,有温肾、润肠、通便的作用。正所谓“肠胃为海,六经为川”,本方温肾养血、润肠通便,方中黄精滋肾润脾、补脾益气,肉苁蓉温补脾阳并能润肠通便,二者重用共为君药。怀牛膝强身健骨,善行于下,入肾以养精;吴茱萸辛温助阳,加黄芩、栀子防过热伤阴。全方温补而无过热,使肾阳得通,气机通畅,大便得下。

医案10

患者:商某,男,62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4年6月28日。

主诉:排便困难10+年。

症见:大便不干但排出困难,且有排便不尽感,每日3~4次,大便稀软,纳差,失眠,舌胖大暗淡,脉沉弦。肛门镜检查及直肠指检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脾虚气滞。

治法:健脾活血,润肠通便。

拟方:当归15g,黄芪15g,白术20g,枳实10g,木香10g,槟榔10g,厚朴10g,桃仁10g,丹参10g,白芍3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共10剂。

二诊(2014年7月10日):服药后患者排便清爽,每日1~2次。守方继服10剂,症状消失。

按语:便秘可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对于便秘者应慎用泻下之法,以免耗伤正气。本方中无一味泻药,从健脾理气升脾阳着手,健脾阳升津液而大便自通,白术用量至少20g,对脾虚功能性便秘者必效;燥者加火麻仁、郁李仁各10g;阳虚者加菟丝子、肉苁蓉各20g;气虚者加党参10g,可获良效。

医案11

患者:钟某,女,36岁,职员,已婚。

初诊时间:2014年5月27日。

主诉:大便困难反复发作1+年。

症见:近1+年大便困难,5~7日一行,质干,面部痤疮明显,晨起口苦,咯黄痰,纳食可,月经不调,经量少,有血块,经行时腹痛、腹胀,舌暗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柔肝,理气舒郁,清肺解毒。

拟方:柴胡10g,赤芍15g,白芍15g,当归15g,枳壳10g,香附10g,枸杞15g,熟地10g,续断10g,益母草10g,瓜蒌仁30g,肉苁蓉12g,牛膝15g,山萸肉12g,桑白皮10g,连翘15g。水煎服,每日1剂,共14剂。

二诊(2014年6月11日):服药后,患者经前乳胀消失,行经时血块减少。脸上痤疮减少,时有疲劳,大便3日一行,较顺利,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按原方加菟丝子20g,补骨脂10g,丹参15g,川芎10g,泽兰12g,减柴胡、枳壳、香附,水煎服,续服14剂,每日1剂。

三诊(2014年6月25日):患者自觉精力较前充沛,此次月经准时,经量较前增多,无血块,无腹痛,无腰膝酸软,大便2日一行,较通畅,无其余不适。

按语:符老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若女子肝气郁结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又因经前冲任之脉血气充盛,血脉壅滞,气血搏结则乳络不畅,肝气不调,故患者有经期乳胀、急躁烦闷。肝血不足,肾精暗耗,肝肾乙癸同源,精血同源,水不涵木,肝肾亏虚则冲任失调,最终影响脾胃运化。治疗应以调畅气机、养血为主,辅以益精填髓、调理冲任。方中四逆散疏肝解郁;香附为女科之主,善入肝经,调理肝气;以当归、枸杞、山萸肉制约疏肝之药性辛散;熟地、续断、牛膝、益母草活血利水通经;后期以淫羊藿、女贞子、菟丝子等补益肾精,使肝肾精血充足,气血运行通畅,阴阳调和,便秘自解。糟粕已出,遂予连翘清热解毒、桑白皮宣发肺气以解表邪治痤疮。

医案12

患者:徐某某,男,70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1年2月15日。

主诉:大便艰涩难下3+年。

症见:大便艰涩难下,便质软,临厕努挣,腹胀,伴小腹冷或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大便2~3日一行,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润肠通便。

拟方:茯苓20g,白术10g,薏苡仁20g,太子参15g,黄芪10g,枳实10g,厚朴10g,陈皮10g,当归10g,何首乌15g,仙灵脾15g,杜仲15g,火麻仁10g,草决明15g,槟榔15g,炒莱菔子10g,山楂15g,神曲15g,秦艽10g。共3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

二诊(2011年2月18日):患者诉临厕时间缩短,大便较前易下,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继服7剂。

三诊(2010年2月25日):患者诉症状明显好转。

按语:患者以大便艰涩难下为主症,属中医“便秘”范畴。患者为老年男性,年老体衰,各脏腑功能皆不足。脾阳不足,运化无权,传导失司,肾阳亏虚,肠失温煦,寒气内结,鼓动无力,粪便停滞,故见大便艰涩难下。并见腹冷或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面色苍白为脾肾阳虚之象。方中以太子参、黄芪、陈皮、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山楂、神曲消食导滞,通便和胃;枳实、厚朴、炒莱菔子宽肠行气,协助通便;当归、何首乌、仙灵脾、杜仲温肾益精,养血润肠;火麻仁、草决明增强润下之功。全方共奏温肾暖脾、养血润肠、行气通便之功。本案例为老年男性便秘,脾肾阳虚型,全方体现了符老“以补为通”治疗老年性便秘的思想。老年人为虚邪之体,攻之不可太过,不可妄用攻下;若妄以峻力药逐之,则津液去、气血耗,虽渐通而即便秘。临床多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以补为通,用药以平和性味为本,本方在温肾暖脾润肠的基础上,加用火麻仁、当归、炒莱菔子等,其性滑质润、养血润肠而不伤津液。

医案13

患者:刘某某,男,82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0年12月7日。

主诉:大便干结6+年。

症见:大便干结如羊屎,伴腹胀及便前腹痛,大便难下,舌质红,苔有裂纹,脉细数。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津亏肠燥。

治法:滋阴生津,润肠通便。

拟方:(增液承气汤加味)玄参6g,麦冬6g,生地10g,大黄6g,芒硝10g,茯苓20g,白术10g(后下),山楂20g,神曲10g,山药20g,白芍20g。共5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

二诊(2010年12月14日):患者诉大便略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继予7剂。

三诊(2010年12月21日):患者诉大便可下,较初诊明显变软,轻微腹胀,舌质淡红,苔少,脉细。

按语:本患者以大便干燥如羊屎及难下为主症,属中医“便秘”范畴。患者为老年男性,肾精衰竭,津亏血燥,肠道失润,出现大便干结如羊屎,大便结滞肠道则见腹胀,不通则痛,故腹痛。舌质红,苔有裂纹,脉细数为津亏肠燥之象。本案例虽以阴液亏损为主,但大便结滞肠道,热结亦甚,实为虚实夹杂。增液承气汤中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大黄、芒硝软肠中燥结。脾胃为生化之源,此方中符老仍注重顾护胃气、益气健脾,仅用茯苓、白术、山楂、神曲、白芍。本案例为老年性便秘,肠燥津枯,虚实并见,治疗以补为通,以补为主,选用大黄、芒硝祛肠中燥结,同时重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大黄苦寒沉降,走而不守,攻下通便泻热;芒硝咸以软坚,苦以降下,寒以清热,为偏软坚润燥法,与大黄合用,攻润相济,共奏润燥、清热、泻下之功。患者燥屎去后,两药即停,以免损津液,燥结愈甚。

医案14

患者:李某某,女,60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0年12月14日。

主诉:大便干结难下5+年。

症见:大便干结难下,大便3~5日一行,临厕努挣,排便无力,时感下坠感,睡眠差,舌质淡,苔微白腻,脉细弱无力。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脾胃气虚。

治法:益气健脾,行气通便。

拟方:茯苓20g,白术10g,薏苡仁30g,黄精15g,女贞子10g,枳实10g,厚朴15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杏仁10g,槟榔20g。共7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

二诊(2010年12月21日):患者诉大便软,排便无力感略减轻,舌质淡,苔微白腻,脉细。继予14剂。

三诊(2011年1月6日):患者诉症状明显减轻,舌质淡,苔微白腻,脉细。

按语:患者以大便干结难下,排便无力为主症,当属中医“便秘”范畴。患者为老年女性,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脾升胃降功能失常,影响大肠传导之职,致大便干结难下。气虚则排便无力。脾气亏虚、中气下陷则下坠感明显。舌质淡,苔微白腻,脉细弱无力为脾胃气虚之象。方中茯苓、白术、薏苡仁、黄精益气健脾;枳实、厚朴行气宽肠,运便导滞;火麻仁、郁李仁、杏仁、槟榔润肠通便。本案例为老年性便秘,脾胃气虚型。符老治老年性便秘,分析处方有从肺、从脾、从肾入手,此案例中选用杏仁一药,入肺、大肠经,宣畅气机,肃降肺气,润肠通便。肺气肃降则升降有序,大肠气顺则传导有度,即“上窍开泄,下窍自通”,既体现了从肺论治便秘之法,又体现了“腑病治脏,下病治上”的治法。

女性患者便秘,尤为多见,与她们的性格、活动度和饮食有较大关系,有的与妊娠生产有直接关系。因此,治疗时应该男女有别,针对女性患者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采用不同于男性的治疗方法更恰当。故符老在临床上对女性患者的方药中常用黄精、女贞子、夜交藤、郁金、芍药、肉苁蓉一类药,以滋阴疏肝为主治之。

医案15

患者:袁某某,男,93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1年2月22日。

主诉:大便干结8+月。

症见:大便干结如羊粪,量少,难下,大便5日一行,舌质红,少苔,脉细。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肠燥津枯。

治法:滋阴养液,润肠通便。

拟方:太子参15g,柴胡10g,玄参6g,麦冬6g,香附6g,砂仁15g,生地6g,白茅根20g,女贞子10g,陈皮6g,火麻仁10g,甘草6g。共7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

二诊(2011年3月1日):患者诉大便略软,能下,舌质红,少苔,脉细。继予14剂。

三诊(2011年3月15日):患者诉大便变软,2~3日一行,舌苔薄白,脉细。

按语:患者以大便干结难下为主症,属中医“便秘”范畴。患者为老年男性,脏腑俱虚,气血不足,津液亏损,肠道枯燥,传导失司,不能润下,大便秘结干硬,舌质红,苔少,脉细,为阴虚津亏之证。方中玄参、麦冬、生地滋阴养液,增液行舟以通便;女贞子入肝、肾经,滋养肝肾之阴;白茅根生津止渴,其味甘性寒,但味甘而不腻脾,性寒而不碍胃,利尿而不伤阴;火麻仁助润肠通便;太子参、陈皮、香附、砂仁健脾和胃;柴胡、香附合用疏肝行气解郁。本案例为老年性便秘,证属阴亏肠燥、津枯不润肠,治以增液行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仍立足于健脾和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同时注重从肝论治,疏肝解郁。

临床上80岁以上高龄习惯性便秘病人,常以肠梗阻急诊入院,入院后对梗阻性质原因的判断尤为重要,燥屎内结亦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类似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应仔细鉴别。不少病例在鉴别除外肺病占位和可能的其他疾病后,考虑为宿便嵌顿继发梗阻的,应润肠泻下和经肛门肥皂水低压渗导滋肠,大多可起效。

医案16

患者:袁某某,男,80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2年6月6日。

主诉:大便秘结5+年。

症见:大便秘结如羊屎,量少,难下,大便5~7日一行,腹胀满,或伴腹痛,口干,烦躁,舌质红,少苔,脉细。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阴虚肝郁。

治法:滋阴疏肝。

拟方:银花15g,太子参20g,玄参10g,麦冬10g,生地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柴胡10g,白芍10g,何首乌10g,炒鳖甲15g。共7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

二诊(2012年6月13日):患者诉大便可下,质略软,腹胀满略减轻,舌质红,少苔,脉细。继予7剂。

三诊(2012年6月20日):患者诉大便质略干,成条形,腹胀满明显减轻,口干好转,舌质红,少苔,脉细。

按语:患者以大便秘结难下为主症,属中医“便秘”范畴。患者80岁,年老体衰,阴血亏耗,肠道枯燥,传导失司,不能下润,见大便秘结如羊屎,燥屎滞结肠道日久生热,腑实内结,不通则痛,见腹胀满或痛;阴血不足,津不上承,见口干。便秘日久,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易见烦躁。方中玄参、麦冬、生地组成增液汤,滋阴增液,润肠通便,使阴液充足,燥屎才能下行。方中枳实、厚朴、大黄组成小承气,轻下热结;银花助气清热;火麻仁、郁李仁、杏仁增强润肠通便之功;炒鳖甲入肝肾阴分,滋补肝肾之阴,清虚热。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入脾、肺经,甘能滋补,又能益阴,尤长于补中气,润燥生津;柴胡疏肝解郁,调达肝气;白芍敛阴养血,柔润肝木,郁金行气解郁。本案例仍为老年性便秘,阴虚肝郁兼腑实轻证,虚实错杂。符老在辨证论证的基础上,注重脾胃,考虑情志因素,从肝论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寿命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性便秘发病增多,应引起肛肠科医生的重视。治疗老年性便秘,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虚,虚者气血不足也,益气补血为首要之法;二是顽固,益气补血还得因势利导,不能过急过猛,以防引发他证。再则老年性便秘,除肠失濡润外,肠蠕动无力,运行缓慢,更使大便秘结,加重上诉症状,如此进入恶性循环,故成顽疾。此时调理气机,促使肠道运输能力的提高又是治疗的关键,且不能只治一脏,要五脏兼治,轻重有度方可!

医案17

患者:蒋某某,男,70岁,已婚,退休。

初诊时间:2010年4月6日。

主诉:大便秘结干硬5+年。

症见:大便秘结干硬,难下,偶燥如羊屎,量少,口干,舌质淡红,少苔,脉细。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津亏肠燥。

治法:滋阴生津,润肠通便。

拟方:玄参10g,麦冬6g,生地6g,茯苓20g,白术10g,薏苡仁30g,丹参20g,何首乌20g,五味子15g,山楂20g,枳实10g,厚朴6g,火麻仁15g,大黄6g(后下)。共7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

二诊(2010年4月13日):患者诉大便较前略软,舌质淡红,少苔,脉细。继予14剂。

三诊(2010年4月11日):患者诉大便不再干结,成形,略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按语:患者70岁,年老体衰,五脏皆虚,阴血亏耗,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肠道枯燥,传导失司,不能下润,大便秘结干硬,发为便秘。阴血亏耗,无津上承,则口干,舌红、少苔、脉细为津亏之象。方中玄参、麦冬、生地组成增液汤以养阴生津;何首乌入肝、肾两经,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既可增强生津之力,又能润肠通便;五味子入肺、肾、心经,本方取其益肾固精、生津止渴之效,增强本方滋阴生津之力;丹参活血为佐药,以畅通气血。患者大便燥结滞留肠道日久,兼见腑热,药用小承气汤。枳实、厚朴、大黄软坚润燥,泄热通便,以下燥结。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方中用茯苓、白术、薏苡仁、山楂益气健脾和胃,使气血生化有源,佐用火麻仁增强润肠通便之功。本案例老年性便秘,阴液亏损兼腑实轻证,虚实夹杂。用药特点:重视脾胃,药用白术、茯苓、薏苡仁、山楂;以增液汤滋养阴液为主,小承气汤泻下热结为辅,使阴液得复,燥屎得以通下。老年性便秘多为虚秘,偶虚实夹杂,气血虚衰,肠道枯燥,传导无力,便干结硬,日久生热,往往还表现腑实证。治疗上常常使用增液承气汤加益气补血药,入太子参、何首乌、黄精、当归、大枣、枸杞就是此目的,其中何首乌、黄精补肝肾、益精血,是必用之药。

医案18

患者:刘某某,女,29岁,已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1年3月1日。

主诉:大便干结难下2+年。

症见:大便困难,3~7日一行,时感腹部不适,大便干结难下,临厕时间长,便后腹部不适感减轻或消失,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

辨证分型:脾虚滞结。

治法:健脾行气消胀。

拟方:苦参20g,黄柏20g,紫花地丁10g,草决明15g,虎杖20g,茯苓20g,白术10g,薏苡仁20g,山楂20g,夜交藤15g,五味子15g,枣仁15g,槟榔15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

二诊(2011年3月8日):患者诉症状有缓解,临厕时间缩短,大便稍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再予14剂。

三诊(2011年3月22日):患者诉症状消失,大便黄软成形,2~3日一行。

按语:在临床上,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比腹泻型少见,西医认为其原因主要与胃肠动力学异常和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有关,其他还与脑—肠轴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及心理异常、社会因素有关。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可归属于“大便难”“脾约”“便秘”“阴结”“阳结”“郁症”等范畴。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有肝气郁结,肝脾不和,气机郁滞;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致肝脾不和;肝郁阴亏;肝气郁结;暴忧暴怒,气机壅塞;胃气上逆,肺失宣降,气机郁滞;脾胃湿热;气滞血瘀等。由此可见,各位医家对本病的看法可谓百花齐放。本案例中,符老运用清热解毒燥湿之苦参、虎杖、黄柏、紫花地丁,加入健脾益气燥湿的白术、茯苓、薏苡仁,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方中山楂消食导滞和胃,草决明清肝润肠通便,槟榔行气导滞通便,夜交藤、五味子、枣仁合用安神助眠。方中白术为符老健脾常运用药,其性温,味甘、苦,入脾、胃经,《本草求真》称其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重用白术时有润肠通便之功,曾有报道重用生白术对于脾气亏虚型便秘具有良好效果。现代药理学实验证实,白术有促进常温分泌和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全方共奏健脾益气、燥湿、和胃、润肠通便、清热安神之功。综上所述,符老对于本案例病机认识应为“脾虚滞结、寒热虚实错杂”。患者平素喜食辛辣,日久伤脾胃,脾气亏虚,运化无权;或因生活、工作压力大,情志抑郁、恼怒日久,肝郁及脾,脾气亏虚失运化,水湿不运,蕴久生热,热灼津伤,而见大便干结难下。水湿不运,肠道失司,糟粕难行,见大便黏滞难下。病久脾阳受损,阳虚则寒,而糟粕内停,湿热内生,故本病例虚实寒热错杂,脾虚为本。符老认为本病其本在脾虚,滞结为实,阳虚则寒,滞结日久生热,治当健脾益气为本,平调寒热,方中再以安神之药佐之,不忘因病久后患者的情志影响。

医案19

患者:周某某,女,30岁,已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0年4月6日。

主诉:大便黏滞难下4+月。

症见:大便2~3日一行,或干或稀,大便黏滞难下,临厕半小时以上,或伴腹胀、腹痛,大便后腹胀、腹痛缓解,舌质绛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辨证分型:脾虚湿蕴。

治法:健脾除湿通便。

拟方:太子参15g,茯苓20g,白术10g,薏苡仁30g,杏仁10g,槟榔20g。共5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

二诊(2010年4月11日):患者诉大便较前易下,仍感黏滞,舌质绛红,苔薄白,脉弦。继予5剂,症状消失,日行大便1次,成形。

三诊(2010年4月16日):患者诉症状消失,日行大便1次,成形。

按语: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的症候群,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肾、胃及大肠关系密切。本患者目前以“大便黏滞难下,临厕半小时以上”为主症,属中医“便秘”范畴。本案例见大便黏滞难下,属脾虚湿盛表现,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故见腹胀。治当健脾除湿。方中太子参、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除湿,杏仁、槟榔共奏行气导滞之功。此案例中,符老仍以健脾益气除湿为基本治疗大法,加槟榔、杏仁行气导滞通便。

对肠易激综合征,符老的看法是,要从病因入手,此病与患者精神因素、情志有密切关系,多数病人有各种原因引起的紧张、压抑、郁闷、过激等精神因素反应。故符老主张在调和脾胃的同时,还应注重平肝治疗。因此,对此类病人拟方时常加入五味子、柏子仁、郁金、芍药、柴胡等疏肝安神之品。

医案20

患者:陈某某,女,35岁,已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0年4月27日。

主诉:大便干结1+月。

症见:大便干结难下,3~7日一行,腰膝酸软,睡眠差,偶伴便鲜血,舌质红,少苔,脉细。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阴津亏虚。

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拟方:玄参12g,麦冬12g,生地12g,太子参6g,槟榔20g,火麻仁10g,夜交藤15g,杭菊20g,炒鳖甲20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连服7剂。

二诊(2010年4月13日):患者诉大便得下,且下后腹中舒坦,脉细有力,舌质好,苔薄白。继服7剂。

三诊(2010年4月20日):患者诉症状消失,嘱饮食荤素搭配,多食粗纤维食物或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

按语:此患者主诉大便干结难下,当属中医“便秘”范畴。历代医家对便秘的病因、病位、分类以及辨证施治的认识,各有独到之处。综合起来其病因为热结、气滞、寒凝及气血津液亏虚,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在分类上有“热秘”“气秘”“冷秘”“虚秘”“风秘”“食秘”等。现代多根据中医虚实寒热辨证纲领,结合其病因、病机,将便秘分为实秘与虚秘两大类。此患者虽为中年女性,但却体现出一派阴虚症状;阴津亏耗,大肠津液不足,无水行舟,致使传导不利,出现便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精不足所致。故治宜滋阴清热生津、润肠通便。方中玄参、麦冬、生地滋阴增液,润肠通便,使阴液充足,肠道得润,燥屎才能下行。加用炒鳖甲增强其功效。槟榔、火麻仁润肠通便。因患者睡眠差,故加用夜交藤。此方玄参、麦冬、生地合用即为增液汤,加用炒鳖甲,增其养阴生津之功,平补用槟榔、火麻仁共奏滋阴养液、泻下热结之功,使阴液得复,而燥屎得通,此即“增水行舟”之法。

医案21

患者:龚某某,男,54岁,已婚,工人。

初诊时间:2010年4月6日。

主诉:大便困难反复发作6年。

症见:大便干燥难下,5~6日一行,腹胀满而痛,先时用麻仁润肠丸等尚有效,近数月亦不起作用,脉细少力,舌质淡,苔薄白。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气阴两虚,燥热兼杂。

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拟方:茯苓20g,白术20g,薏苡仁20g,太子参12g,黄芪12g,杏仁10g,桃仁10g,玄参12g,麦冬12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枳实15g,厚朴15g,槟榔20g,大黄6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

二诊(2010年4月13日):患者诉大便得下,且下后腹中舒坦,气力精神转佳,诊脉细有力,舌质淡,苔薄白。前方去大黄,槟榔减为10g,继服7剂。

三诊(2010年4月20日):患者诉症状消失,嘱饮食荤素搭配,多食粗纤维食物。

按语:老人便秘与一般习惯性便秘不同,因为患者年事已高,多有阴虚血燥、气虚不运等基本问题,同时亦难免燥热、气滞等夹杂其中。所以,单纯润肠药往往用处不大,而单用泻法又易引起正气愈虚等问题。此方以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玄参、麦冬滋阴生津养血,共奏治本之功,以其本虚也,且皆于通便有利;厚朴、枳实行气;大黄泄热通便,不后下免其致泻伤中之弊;杏仁、桃仁、火麻仁润肠通便。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润肠通便之功。此方的特点:一为选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等健运中气;二为选用玄参、麦冬等滋阴养血润燥;三为选用大黄、枳实、火麻仁、郁李仁、杏仁、桃仁通便祛邪热。全方取其滋阴培元、益气养血、润肠通便之意,方中富含“增水行舟”之法。便秘一为实秘,一为虚秘。本病属中医“虚秘”范畴,临床较为多见。中医腑证多从虚实入手,亦有“虚虚实实”之说,对临床辨证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如张仲景针对阳明腑实证中常出现的“热结旁流”,率先指出乃腑实证,燥屎内结所致。不用“利”,而用承气汤治之,表面看是反治,实际上是抓住了病的实质。

医案22

患者:张某,男,68岁,已婚,务农。

初诊时间:2014年3月4日。

主诉:大便困难5+年。

症见:大便困难,干结,呈团块状,6~7日1次,气味甚臭,伴头晕、心悸、失眠、体倦、乏力,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既往长期服用果导片、番泻叶泻剂维持排便,且有逐渐加重趋势。经大肠造影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肠传输试验提示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中气不足,津液亏乏。

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拟方:炙黄芪15g,何首乌15g,白芍15g,肉苁蓉15g,太子参20g,女贞子20g,生地15g,柏子仁15g,鳖甲15g,川芎12g,甘草6g,火麻仁10g,银杏仁10g。水煎服,每日1剂,共7剂。

二诊(2014年3月12日):大便畅通,便质转润。效不更方,去川芎加茯苓、白术、薏苡仁各15g,水煎服,继用7剂,并配合调理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2个月后恢复如常,停药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该患者病程日久,年老体弱,加之长期服用峻下药,必伤脾胃,致使中气不足,津液亏虚。治宜益气养阴,润肠通便。药用黄芪、太子参、何首乌、肉苁蓉、女贞子、生地、柏子仁、鳖甲、火麻仁等。粪便下行,既需动力,又需津液,犹如舟在水中行,二者缺一不可,故治以益气养阴药物,并加用柏子仁、肉苁蓉、火麻仁等以润肠通便,一推一润,粪便自当畅行。

医案23

患者:潘某,女,29岁,未婚,职员。

初诊时间:2015年1月3日

主诉:大便困难半年,加重2+月。

症见:大便1周1次,不甚干结,排便不爽,脘腹胀满,右胁痛,烦躁易怒,食少,经前乳房胀痛,月经正常,舌红,苔白略腻,脉弦。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肝气郁滞,腑气不通。

治法:行气导滞,通便止痛。

拟方:木香10g,槟榔15g,莱菔子15g,陈皮15g,厚朴15g,川芎15g,枳壳15g,柴胡15g,当归20g,茯苓20g,白术10g,薏苡仁20g,郁金10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5年1月10日):服上方5剂,大便2日1次,排便较前明显通畅,唯右胁仍痛,苔白,脉略弦。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在上方中加入延胡索15g,以行气活血止痛。

三诊(2015年1月18日):服上方7剂,大便每日1次,便质正常,偶有排便不爽,右胁痛明显好转,唯食欲无明显改善。上方加入山楂、神曲各20g,以消食和中,疏肝解郁。

四诊(2015年1月25日):服上方后,诸疾皆瘳。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语:本例为气秘。气秘是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所致便秘。《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曰:“肝主疏泄大便,肝气既逆,则不疏泄,故大便难。”气机郁滞,腑气不通,则便秘,大便不爽;肝气郁滞,经脉不利,则脘腹胀满,右胁痛,烦躁易怒,经前乳房胀痛;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食少;脉弦亦为气滞之象。《证治汇补·秘结》云:“气滞者疏导之。”选用木香承气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木香、槟榔、厚朴、莱菔子行气导滞、消食通便除胀满;川芎、陈皮、柴胡、枳壳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助木香、槟榔、厚朴行气导滞;当归养血润肠,补肝体,防止辛散太过。

医案24

患者:龚某某,男,54岁,已婚,干部。

初诊时间:2013年9月3日。

主诉:大便干燥难解半年。

症见:大便干燥难下,5~6日1次,腹胀满而痛,长时间用麻仁润肠丸等有效,近数月不起作用,脉细弱,舌质淡,苔薄白。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气血不足,燥热内结。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润肠通便。

拟方:茯苓20g,白术20g,薏苡仁20g,太子参12g,黄芪12g,杏仁10g,桃仁10g,玄参12g,麦冬12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枳实15g,厚朴15g,槟榔20g,大黄6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3年9月10日):服药后大便得下,且下后腹中舒泰,气力精神转佳。上方继服7剂,巩固治疗。

按语:老人便秘与一般习惯性便秘不同,因为患者年事已高,多有阴虚血燥、气血不运等基本问题,同时难免有燥热、气滞等夹杂其中。所以单纯润肠药往往用处不大,而单用泻法又易引起正气愈虚等问题。此方以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玄参、麦冬滋阴生津养血,共奏治本之功,以其本虚也,且皆于通便有利;厚朴、枳实行气;大黄泄热通便,不后下免其致泻伤中之弊;杏仁、桃仁、火麻仁润肠通便。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滋阴、润肠通便之功。

医案25

患者:陶某,男,39岁,已婚,干部。

初诊时间:2013年10月8日。

主诉:大便困难2+月。

症见:大便困难,虽有便意,临厕努挣,挣则汗出,时有气短,大便不硬,5~6日乃行,时有腹胀,伴有神疲肢倦、乏力、口中异味等,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辨证分型:脾虚气弱,清阳不升,浊气不降,传导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拟方:黄芪12g,太子参12g,茯苓20g,白术20g,薏苡仁20g,白芍12g,升麻10g,柴胡12g,何首乌15g,五味子15g,砂仁12g,厚朴20g,枳实20g,槟榔20g,火麻仁10g。共7剂,每日3次,水煎服。

二诊(2013年10月15日):服药后排便通畅,2日1次,余症消失。

按语: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运化至肠道,在肠道吸收后传送至大肠而成便,排出体外。体质或生活中饮食不当、情志不畅、过度安逸等因素,均能导致内伤脾胃,再加之屡服泻药,使脾胃更伤,运化失常,脾失升清,胃失降浊,则大肠不能正常传送糟粕,形成腑气不通,大便秘结。符老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此患者,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增强脏腑功能;用柴胡、升麻二味升举下陷之脾气,更有利于大便的排泄;厚朴、枳实、槟榔、火麻仁等泄热润肠通便。便秘有虚实之分,此例属虚证。因脾胃气虚,以致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津亏肠燥,便行涩缓而发病。治宜健脾和胃、生津润燥为主,临床上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但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举之功著称,生津润燥之力不足,加用枳实、厚朴增强传导之力,加槟榔、火麻仁泄热润肠弥补补中益气汤之不足。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