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大肠息肉的治疗经验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十五节 大肠息肉的治疗经验

大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过度增生形成凸入肠道的赘生物,根据病理特点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及增生性息肉。大肠息肉的电子结肠镜检出率为10%~20%,其中腺瘤性息肉发病率约为70%,有明显的癌变倾向,目前以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为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易复发。

中医对结肠息肉的病因、病机尚无统一认识,归纳起来,大多认为“脾虚”是本病的病机重点,而湿热、寒湿、湿浊、痰浊及由此而引起的瘀浊、瘀血则是本病的中医学病因。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肠腑升降失机,日久则生痰湿,阻滞气血运行,痰瘀互结而生成息肉;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阻气机,瘀血内生,痰瘀互结而成息肉。最早对结肠息肉的描述见于《灵枢·水胀》:“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明确提出了病机。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等范畴。

符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采用中药治疗预防结肠息肉再发,取得了较好疗效。符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者脾胃虚弱、湿浊蕴结有关。肠腑通降失调,日久痰湿内生,阻滞气血,痰瘀互结而成息肉;或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阻气机,瘀血内生,痰瘀交结而成息肉。因此,本病病机关键是脾虚及其病理产物痰、湿、瘀,故本病的治疗重点应为健脾祛湿、消瘀散结。因腺瘤性大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故治疗上符老常配用一些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品。符老常选用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预防腺瘤性息肉复发,有一定疗效。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共为君药;山药补脾益肺,五味子健脾涩肠,陈皮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渗湿,共为臣药;佐以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和胃、化湿止泻,皂角刺、炒鳖甲软坚散结,苦参、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化湿祛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功。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参苓白术散经过化裁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同时太子参、茯苓等可以抑止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癌细胞MMP-1表达有关。山药、白术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促进胃肠道功能的作用。皂角刺和鳖甲均有抗肿瘤的作用,苦参、银花有对胃肠道抗炎的作用。总之,通过多年临床观察研究证明,参苓白术散加减是预防结肠腺瘤息肉术后复发的有效方药,明显优于单纯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