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肛窦炎的治疗经验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十四节 肛窦炎的治疗经验

肛窦炎是肛窦、肛门瓣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因其症状较轻,病灶较隐蔽常被医生所忽视,本病往往发生黏膜下脓肿或继发肛痈,最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符中柱教授从事肛肠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多年,学验俱丰,造诣深厚。符老遵《外科正宗》“内外同治”的思想,将内治法与外治法充分结合在肛窦炎的诊断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符老对于本病的诊治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一、病因

1.西医病因学说

感染与损伤:肛窦位于直肠末端齿线区,如漏斗状,因窦底在下,开口朝上,引流差,粪渣容易嵌塞引发感染。或因损伤导致感染,如便秘时长期努挣,引起肛门和直肠下端被动充血,或干硬粪便通过肛管时超过了肛管能伸张的极限,使肛窦和肛瓣受到损伤,引起肛窦炎和肛乳头炎。腹泻时稀便更容易进入肛窦存积,导致肛窦炎。当肛窦感染后,首先波及毗邻的肛乳头,使之发炎感染和增生。同时病菌也可由肛窦进入肛腺引起肛腺炎,继而发生肛周脓肿,最后导致肛瘘形成。因此,有很多学者指出:肛隐窝炎是继发肛周感染性疾病的祸根。

性激素的影响:肛腺的发育主要受人体性激素的调节,性激素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肛腺的增生与萎缩。因此,性激素的水平与肛窦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性激素中以雄激素的影响最大。男性及青壮年雄激素水平较高,故而肛腺感染增多,肛周脓肿常发于青壮年。老年性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肛腺随之萎缩,因此老年很少发生肛窦炎及肛周感染。

胚胎发育的影响:胚胎学认为,在胚胎发育的第7周,泄殖腔膜和肛膜破裂,与后肠融合,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肛膜与后肠间发生异常融合,不能形成正常齿线和隐窝,而形成不规则齿线和过深隐窝,出生后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和损伤,易发生肛窦炎、肛周脓肿和肛瘘。临床观察证实肛周脓肿和肛瘘患者的肛隐窝异常加深。

2.中医病因学说

本病中医称为“脏毒”,《外科证治全书》云:“脏毒者,醇酒浓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中医认为,发生本病的因素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和辛辣醇酒、肥甘煎炒之品等刺激性食物致使湿热内生、浊气下降肛肠;或因肠燥热结,便秘蕴热肛门,大便干燥,用力努挣,肛管损伤染毒,致使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或因湿毒蕴结,湿热下注肛门所致。

二、诊断要点

肛窦炎多数无明显症状,只是排便后有不适感、微痛、烧灼感或坠胀感。主要症状是肛门部不适和疼痛,其疼痛为间歇性,呈短时间阵发性刺痛,痛可牵涉会阴部、骶尾部和股后侧,一般不剧烈。但在排便时因粪便压迫疼痛加重,便后数分钟即止。急性发作期则有排便疼痛,分泌物增多,手纸偶然带脓血,烧灼不适,肛门坠胀等,继发肛周脓肿时疼痛重,局部明显充血肿胀。

三、辅助检查

肛门镜检查:肛窦炎肛门镜检查可见肛隐窝加深、充血、水肿,急性发作可见隐窝分泌物多,或有脓血,触痛明显。

四、临床治疗体会

在临床工作中,符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比认识到,肛窦炎采用内外兼治疗效明显优于单一内治或单一外治。内治方面,其病机关键在于湿热下注肛门,治以清热利湿为主。符老在治疗过程中多采用参苓白术散加清热解毒中药煎液口服。方药如下:茯苓20g,薏苡仁15g,黄柏10g,苦参10g,白术10g,泽泻10g,银花10g,马齿苋10g,厚朴10g,焦山楂10g,陈皮10g,神曲10g,甘草6g。共7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符老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味以奏健脾利湿之功;加以苦参、银花、马齿苋清热解毒,厚朴宽肠理气、燥湿除满;佐以神曲、焦山楂、陈皮之味,消食导滞;泽泻、黄柏引湿下行,全方用药精妙,以治其本。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安全有效。在外治方面,由于肛窦炎发病部位深隐,通常使用的坐浴及全身抗感染治疗往往药物难以直达发病部位,故疗效欠佳。符老常用中药药液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具有药物吸收快、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直接作用于病灶、改善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可在家中治疗等优点。常用方药以三黄汤加减为主,清热解毒利湿,伴有脓血者加用当归、赤芍、三七粉等养血止血化瘀,疼痛较重者加用陈皮、元胡等行气止痛。灌肠药物煎汤需多次过滤去渣,以免药渣加重嵌塞,每次30~50mL,量不宜过多,中药浓度不宜过高,过高易加重炎性症状。保留灌肠在清晨排便后和晚上临睡前各1次。

符老认为,正确认识肛窦炎的病理机制,坚持内外兼治的治疗方向,消除本病的诱发因素,是治愈本病的关键。符老还认为,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故强调平时要多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在肛窦炎发生之前进行合理的保健预防。

同时,符老认为肛窦炎为肛肠科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常见病,医生常犯治标不治本的错误,故临床需谨慎对待。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