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经验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十二节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经验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是指发生于肛周皮肤的大汗腺感染后,在皮下和皮内组织反复发作、广泛蔓延,形成范围较广的慢性炎症、小脓肿、复杂性窦道和瘘管的疾病,中医属“蜂窝瘘”的范畴。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具体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遗传、性激素、细菌感染及自身体质有关,身体肥胖、皮肤油脂过多的人较易发生。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已经明确,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毛囊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法第10届会议将其归类在“其他毛囊疾病”中。国外报道此病有家族遗传性,在不同种族和地区存在差异,可能为一种基因遗传疾病。

本病的病理改变:肛周皮肤角化性阻塞致脓疱、窦道、瘢痕形成。随着感染蔓延,生成很多继发性小脓肿,可扩展到阴囊、阴唇、骶尾部、臀部、腰部和大腿。

中医认为其病因是五脏功能失调所致。多因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或肾水亏损、阴虚火炽,致使脏腑蕴毒,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化火成毒而成痈肿。正气虚弱,湿热蕴结不散,心脾两虚,健运失司,痰湿内生,瘀而化热,热盛肉腐而化脓,由于会阴、肛周属下焦,加之湿热之邪下迫,瘀滞更甚,蕴结成疮。

手术治疗是目前最佳的治疗途径。具体手术方法如下:患者行腰麻,麻醉生效后,取截石位,消毒铺巾,检查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将病变(范围)部(至与健康部交接处健侧)作一放射状切口,切口两端至病灶与健康组织交接部健侧,切除皮肤及病变组织,皮下充分扩创引流,作数段皮桥,每段皮桥为3~5cm,充分暴露腔道,打开间隔,翻转皮桥清除皮下感染汗腺硬结,清除腔道基底瘢痕组织,使基底平整,各切口梳形修剪。反复以10%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冲洗,然后以凡纱条将各段皮桥贯穿填压,单层凡士林油纱布敷盖保湿,干纱块覆盖,胶布固定,术毕。术后予抗炎、换药、中药内服及中药熏洗治疗。

治疗体会如下:

(1)手术要点:完全探查、清除所有的瘘管炎性组织,并剪除坏死的皮肤组织,对面积过大的,保留中间正常的皮瓣极为重要。

(2)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易误诊为肛瘘,其鉴别的要点在于: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表现为肛周很多小型硬结,有的连成斑块,皮肤表面多发小窦口,病变区皮肤色素沉着明显纤维化,但手推动感觉病灶较浅,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触摸皮下瘘管一般不走向肛管内。术中切开窦道探查无大的脓腔,且瘘管与肛管无相连,无内口。而绝大部分肛瘘有明确感染的内口。早期及准确的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术后处理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后放置的贯穿皮桥的盐水纱条,填塞的松紧度以皮桥不会绷紧为宜,太紧易造成皮桥缺血坏死,太松则易过早粘连,影响术后引流与炎症消退。术后换药要以10%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尽量将腔道的分泌物排出,然后以凡士林纱布作皮桥间腔道贯穿引流,时间8~12日为宜,务必使腔道内的坏死组织及炎症消退,以后每天换药仅需按压皮桥,使腔道粘连愈合。

(4)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手术的同时,不要忽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符老认为治疗此病,主张按痈治疗,多灶十字切开,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祛腐生肌、软坚散结的方药治疗。该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湿热蕴结成毒,日久入络。故治疗重在清热、利湿、解毒,佐以活血化瘀、消痈排脓,效果明显,可使病灶范围明显缩小,减轻患者病痛。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龙胆泻肝汤合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处方:白芍30g,白芷15g,柴胡15g,炒白术15g,车前子20g,当归15g,茯苓15g,黄芩10g,泽泻15g,龙胆草15g,生地15g,栀子10g,通草10g,金银花30g,皂角刺30g。水煎服,每日1剂。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加白花蛇舌草30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连翘20g,玄参20g。诸药合用以达清热解毒,托毒外出,软坚散结,凉血活血化瘀之效。同时配合中药苦参汤熏洗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收敛生肌,能更好地控制局部炎症反应及促进创面愈合。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